上海城市文化IP《繁花》等亮相文博会,文化数字化转型引人瞩目

上海展区通过“繁花上海”的概念,展现文化数字化转型新理念。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张梦月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梦月

5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界面新闻记者现场观察到,展区中央的大屏幕,用裸眼3D技术呈现出的繁花开满上海的景象,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拍照。伴随一声轻呼,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一片花海中缓缓驶出,划开铺满鲜花的江面,而对面就是矗立着东方明珠的黄埔江岸。

年初播出的电视剧《繁花》,展现了上海独特的风情与魅力,成为打造上海城市文化IP的现象级作品。本届文博会上海展区也正是通过“繁花上海”的概念,展现文化数字化转型新理念。

所谓文化数字化,就是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呈现。在上海展区,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的融合。

走近展馆,门口的LED矩阵波浪屏凹凸起伏,用数据展现上海在去年取得的文化发展成就:2023年,上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三年破万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行业全年营收6063.09亿元,同比增长15.9%。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新业态可能就是AIGC了。在LED波浪屏旁边就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SMG”集团)板块,展示了首发的AIGC工具Scube(智媒魔方),这一应用集成了多模态素材识别、横屏转竖屏、自动生成稿件等多种AI能力。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对面的上海报业集团展区,则是聚焦打造“未来数字编辑部”。旗下界面财联社的“财跃F1”金融大模型、上海报业集团数字人矩阵、澎湃智媒开放平台系统以及解放日报“浦先生·新闻魔笔”等新产品,展现“主流媒体”锻造工程的初步成果。

而在“数字文化”新业态培育工程展区,上海创新创业政策带动发展起来的企业,生成式AI平台Timmat也带来可互动的AI图像生成技术,观众可以用AI图像生成技术生成自己想要的作品。

另一家上海的科技型文创企业米哈游,在旗下爆款游戏《原神》的内容设计中引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在视觉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角色的造型设计,还将戏曲唱段《神女劈观》融入游戏剧情,并邀请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扬老师配音演唱。从图像到声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多模态数字化融合。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在“上海出品”打造工程版块,红色题材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全程采用4K超高清拍摄技术,并集合了XR虚拟影棚、MOCO机器人拍摄、伸缩炮技术等最新技术,用前沿的数字化技术重现经典IP的韵味。

事实上,去年上海影视剧里,火的不仅仅是《繁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也凭借新奇诡谲的想象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迅速出圈,好口碑引发观众热议,豆瓣评分一度飙升至8.7。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上海的出版产业也更加创新与多元。在“红色文化”传扬工程版块,由中共一大纪念馆“一大文创”带来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楷书字帖套装、树德里笔记本、开天一大本等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日常生活场景。“书香上海”建设工程版块,陈列着世纪出版集团和阅文集团的代表好书。“魅力上海”文创产品开发工程版块,知识科普创业公司混知文化,把晦涩抽象的知识转变为转化成简单好看的漫画或视频,混知编写出版的《半小时漫画》系列丛书,总发行量达3500万多册。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文博会上海展馆 拍摄:张梦月

上海的文化数字化转型成效,还体现在具体的行业数据上:2023年,上海电影市场票房27.97亿元,领跑全国城市票房;营业性演出首次突破4.5万场。上海网络游戏行业销售收入1450亿元,全国占比超1/3;电竞产业总收入236亿元,赛事收入逾60亿元、全国占比超50%;网络文学产业销售收入逾100亿元,已拥有全国网络文学作家签约数近9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此次文博会的上海展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前沿数字化技术结合,展现了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上海方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