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加速回归增长轨道:看重AI大模型,推进汽车产能爬坡

在小米建立好全球市场本土经营的平台化能力后,目前还完全建立于中国市场的大家电和汽车业务等,都将可能有序出海。 

图片来源: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伍洋宇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5月23日,小米集团(HK01810)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公告,营收人民币755亿元,同比增长27%。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5亿元(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人民币23亿元),同比增长100.8%。

至此,小米连续三个季度营收增速回正,加速回到正常增长轨道。这家公司在喊出“规模与利润并重”一年多之后,这一经营策略似乎终于开始奏效。 

当汽车业务仍处于开疆扩土阶段时,小米的核心业务基本盘形势向好。按照业务线来看,小米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业务在一季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65亿元、204亿元和80亿元。

小米手机在一季度的全球出货量同比提升33.7%至4060万台,这一增速远高于位列前二的三星和苹果,市占率达13.8%。据Canalys数据,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15个季度排名前三。同时,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达到14.8%,相较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比。小米将其归结于高端化战略的进一步实现。

本季度,小米手机ASP(平均每台手机售价)为1144.7元,同比微减0.6%。这对小米而言是一个高端化和全球化双战略进行下的常态表现。 

进入高端化战略四年以来,小米手机ASP基本处于同比时高时低的状态,这背后分为两派趋势,一面是以中国、欧洲为主的成熟市场,其高端化战略更为奏效,并带动ASP提升;另一面则是小米不断撬动新兴市场,例如中东、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这些市场仍以低ASP为主,其销量的快速增长拉低了ASP。

小米并未回避这一“分裂”局面。小米合伙人兼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要基于不同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基于小米的品牌和产品号召力,他认为小米在新兴市场最起码要做到20%市占率(目前部分在10%左右),因而小米在全球市场上仍有提升空间。

同时,他透露,在小米建立好全球市场本土经营的平台化能力后,目前还完全建立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大家电和汽车业务等,都将可能有序出海。 

此外,最值得关注的收入必然来自于汽车业务,但一季度并不能反应小米汽车业绩全貌。3月28日,小米首款智能电动汽车Xiaomi SU7正式发布,43天(截至5月15日)累计交付量破万辆,在公布88000台锁单量后(截至4月30日),小米再未更新锁单数字。

卢伟冰表示,目前能够披露的仅有6月单月交付破万台的目标,按照原计划,他对全年交付破十万台的目标保有信心。“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都在积极支持我们的产能爬坡。”他说。 

卢伟冰还分享称,在Xiaomi SU7订单量中,Max版本占比超过40%,标准版和Pro版几乎各占约30%。用户画像上,苹果用户占比52.5%,女性购买用户接近28%,BBA用户超过29%。 

小米一季度净利润之所以翻倍,除了费用率得到进一步控制以外,更主要原因在于各大业务板块毛利率水平均处于历史较高点位,尤其智能手机业务同比去年提升了3.6%。

在小米汽车业务还未形成更大规模效应之前,手机仍然是该公司业绩最大看点。而就手机行业而言,AI应用和端侧大模型是当前最明确的趋势,小米在老战场的新战事上做出了什么准备? 

卢伟冰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小米已经明确不会做通用大模型,“但会与通用大模型合作,并且积极发展端侧大模型和拥抱AI应用,这个策略从成立之初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他说。 

小米目前的问题与挑战出现在更具体的场景中,例如,如何在AI应用上实现单品体验优化(例如智驾、智舱),以及如何保证小爱同学在不同算力设备之间的体验一致性等等。 

去年4月,小米成立大模型团队,并随后发布过两款小尺寸大模型,采取大模型轻量化部署的策略。今年5月16日,小米宣布其大语言模型MiLM正式通过大模型备案,并表示该大模型将逐步应用于小米汽车、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中。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