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0万买“野鸡洋院士”,是学术荣誉还是利益交换?

事件背后也暴露出当下社会的学术“头衔化”与“唯帽子论”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花几十万就能买个“外籍院士”头衔近日,国内不少高校老师深陷舆论漩涡。这场风暴的中心就是一家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科学组织。不少人质疑,这家机构提供的“洋院士”头衔含金量并不高,花40万元就能买到。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国内某985高校教授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曾收到“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推荐。据该教授披露的截图邮件显示,对方声称,鉴于该教授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的突出科研贡献,拟推荐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材料优秀的基础上,还可以同时推荐相应领域奖章,如罗伯特·科赫、亚历山大··洪堡等国际奖项。收到院士证书、主席贺信、官网公示后,再付款即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该教授称,自己还需要继续积累不过也正说明这个院士含金量不高需要收费的推荐不是好推荐

上述教授还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近似于野鸡组织。而官方组织是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简称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相当于国内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

欧洲科学院”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于1988年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倡导创立,是欧洲人学术生涯的最高荣誉称号,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更关键的是,其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过5%。

欧洲自然科学院对外声称是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第一个国家分支机构于2003年正式注册 

宣传口径看似“高大上”,但实际上诸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官网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但其网页主菜单竟然是俄语学院注册地址也存疑。该机构还对外宣称,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

欧洲自然科学院首页 图源:官网截图

但此“诺贝尔”非彼“诺贝尔”,最为人熟知的“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发明家、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所设立。

更令人咋舌的是以井喷之势增长的院士产量。以“严格评审程序”自称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两年院士队伍迅速壮大其中不少人来自中国。

据其2022年5月的一篇宣传报道显示彼时欧洲自然科学院有425名院士成员,包括320名正式院士和105位通讯院士。而截至目前对外公开的数据已增长至1700人,两年时间院士数足足增长了300%。

据界面教育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国内就有28人获得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称号,涉及985、211等多所高校、生物科技、能源、医学医药等多领域公司。

这些新晋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中,还出现了一名来自西安的90后小伙田政也是唯一一位35岁以下的院士今年4月一场交流大会上,欧洲自然科学院为其举行新晋院士授勋仪式

据陕西工人网报道田政来自中医世家,其研究成果是“知热感度测定法诊断技术”,报道宣称其“将传统中医推向了有数字和算法的新高度”,“变成了世界公认的第五种中医诊断方法”。

此外,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何怡刚教授也在2024年欧洲自然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中在日前持续发酵的争议下,何怡刚回应澎湃新闻,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他自己申报的,并未向代理机构支付过相关费用

当被问及此前是否收到过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申请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工作?对于这些问题,何怡刚不愿细谈。

与此同时,据红星新闻援引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回应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资格不会进行售卖,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但这一回应并不足以打消外界的质疑

界面教育以高校老师身份询问一位代办洋院士头衔的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称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费用大概60万左右。

当记者提出价格过于高昂时,对方转换话术称,这只是大概的报价,具体要看资料审核,可能不到40万也能做。

随后,当记者提出有老师声称可以自己免费申请,这和中介代办有何差别时,对方表示:“这个您可能不了解,说是自己申报成功的都是假的。”

该中介表示,评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涉及资料审核、外籍院士推荐、学部选举、主席团审议等一系列流程,“自己申报成功的几乎没有”。

对方表示有一套完整的服务和链条,成功当选后可以建立院士工作站,“您的身份也不一样,人脉、资源这些和您之前比是差一大截的。”

国内一位985高校副教授也对界面教育表示,免费申请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他没有交申请费用,肯定也以别的形式付了服务费。”

该副教授认为,各类学术组织都有一定的运营成本,哪怕是正式的学术组织,也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用,可能不高,一般来说每年几十美元到几百美元。

这位副教授近期也曾接收到中介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推荐邮件,因对此不感兴趣,所以没有掉入此类付费陷阱。

“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话题的发酵,表面上讨论的洋院士的含金量,但本质更多地是在拷问国内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问题。

“‘水院士层出不穷与国内院士评选现状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界面教育,在国内要获得院士最高学术荣誉,是十分困难的。于是,有的海外机构,就把目光对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学者,做起兜售“院士”头衔的生意。

熊丙奇强调,即使是国外正规的科学院、工程院,当选院士也完全是学术性、荣誉性的,当选之后没有任何利益和学术特权,因此,对于当选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科学家并不怎么特别看重

所谓的院士,就是协会的会员。熊丙奇称,评选院士,也如评诺贝尔奖一样,不要求本人申请,而是实行科学家同行推荐。这些学术机构,大多坚持严格的评选标准,以维护学术声誉。

而除了正规的学术机构外,在国外,要注册一个“山寨”的科学院并非难事,因为国外实行的是学术自治模式,一个机构的学术权威性是否得到认可,要由学术同行认证。

熊丙奇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海外院士的认证机制与管理办法,推出一个国家承认的各国权威院士的认证名单,尽早遏止这种花钱购买院士的风潮。

该事件背后也暴露出当下社会的学术“头衔化”与“唯帽子论”的问题

熊丙奇称,当前,国正在推进破除“唯帽子”评价改革,这要求在开展学术活动时,不要看学者的身份、头衔,而要关注学者本身的学术能力、学术贡献。要剥离与头衔、帽子相对应的学术利益。

在整起事件的发酵中,高校方扮演了何种角色,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上述副教授对界面教育说表示,要分情况看待,如果是教授自己出钱评院士,学校自然是没有连带责任。但实际绝大多数学者基本都是属于某一个学术组织或学会,申请院士所产生的费用,包括注册费和会员费,通常来讲算在学校的管理费用里,那么学校负有一定管理职责。

但问题在于,学校通常没有能力和责任进行监管,比如财务负责人很难识别这个“洋院士”的身份,到底是所谓的野鸡机构还是正式机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管理者负有非常强的管理责任,包括审查职责,“虽然这可能也有点强人所难”。

在他看来,最靠谱的可能是靠学术圈的互相举报监督,互相识别头衔的含金量。

熊丙奇则认为,当一部分高校乐于公开庆贺教师获此院士身份,直接表明高校和涉事教师在此问题上已成了“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厘清该事件的真相,已不仅关乎学术的尊严,也关乎高校的公信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查清类个案,也未尝不是为更多的高校和科研工作者发出警示——千万别随便就被“院士”头衔所忽悠了,靠“走捷径”获取院士头衔来“镀金”,终究是行不通的。

5月8日,中国科协也正式发文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