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飙升近一半电视将成代工品,中低端内资并不弱甚至比外资还好

在中低端市场,很多外资企业只是为了销量的目的,赚个品牌溢价钱的心态更加明显。

作者:Popo

面对涨价,谁都有化解成本压力的招数。有直接涨价的,比如美的、乐视、小米等;也有通过内部改革消化的,比如格力董小姐就说企业应该加强内控,用智能化制造水平的提升化解成本压力;当然也有悄悄摸摸进行的,比如三星、飞利浦等电视厂商已经通过增加代工比例来缓解压力。

前两种方式可以理解,但化解高成本通过放弃自造提升代工比例的方式,是存有产品质量风险的,值得慎重。

原材涨代工比例升

就在前两天,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预测称,由于2017年可能面临的面板供应紧缺,电视生产业务外包预计将提升到46%。包括三星、飞利浦等在内的电视品牌,都计划增加外包给OEM厂商的电视机数量,尤其是40英寸和43英寸的产品。

导致三星等品牌作出如此决定的,则是来自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两年,液晶市场量增价跌,赚钱难度系数增加,各彩电品牌内斗从未停歇,价格战、营销战层出不穷,人工、物流成本持续走高等,让很多品牌商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占成本价格60%以上的液晶面板,半年来价格更是一路飙升,所以一般情况下,面板涨价时对应的电视机零售价格也会上涨。

这种情况下,代工成为不少品牌商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的主要方式,而且这两年代工比例越来越高。

统计显示,受产业链收购因素影响,全球电视生产外包比率从2013年的35%上升到了2014年的42%。不过自2014年以后,电视生产外包的增长趋势逐渐平缓,主要原因是液晶面板的价格进入低迷期。伴随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面板涨价潮,代工比例又现飙升的迹象。

为了应对面板供应与需求的动态变化,电视品牌的外包计划有可能出现波动。在面板供应过剩期间,电视品牌会减少他们的外包量。当面板供应转向缩紧时,如同2016年下半年所发生的情况一样,电视品牌会相应增加电视OEM厂商的外包量。透过电视外包,领先的电视品牌计划获取额外的面板分配(通过电视OEM厂商)以及更好的供应链成本及谈判筹码。

IHS Markit预测,2017年三星和飞利浦的电视生产外包策略主要在于获取更多的面板资源。因为这个,全球电视生产业务外包比率在2017年预计将增加到46%。

中低端内资并不弱

不仅仅是三星、飞利浦,面板的涨价也可能会打乱索尼的节奏。据了解,本来索尼在2016年已扩大其在马来西的内部制造产能,并倾向于在2017年降低电视外包量。但IHS Markit认为,在考虑到面板供应紧缺的风险后,索尼在2017年可能会维持其往年的外包数量水平。

其实,品牌商选择专业代工无可厚非,但由于代工厂的量大,它们执行的标准与品牌商的自造标准之间会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代工厂与被代工厂是相互妥协的关系。

如此一来,质量风险就潜伏其中了,虽然代工不能与低质直接划等号,但不稳定是必然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电视生产外包的项目多数为低规格产品,这就导致很多品牌的中低端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一样的。

难怪很多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其实国内外品牌的中低端产品质量都差不多。而去年笔者针对微博质量投诉的问题做过统计,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三星、索尼的产品质量投诉并不比国内品牌少,甚至比海信、创维等国内一线品牌的要多出不少。

在2016年,随着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彩电品牌商有个集体性的倾向是,向高端大屏发力,问高端产品要利润。这些全球主要电视品牌计划2017年保持或减少电视生产外包,转而增加自制生产的比重,以便保证高端产品的出货供应。

但因为受到了面板供应不足的截击,在2017年,为保证高端产品市场供应,很多品牌会战略性放弃对50英寸以下电视市场的投入,特别是中低端产品的投入,转而选择代工方式生产。

换句话说,在中低端市场,很多外资企业只是为了销量的目的,赚个品牌溢价钱的心态更加明显。这样,购买外资品牌消费者很大比例会买到代工货。而这与消费者心目中外资高大上的形象,必然会有一定的心里落差。相反,有些国内品牌还会选择自造,质量稳定性反而更好。所以在购买之前,消费者需慎之又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