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动物的善与恶,人可以感受得一清二楚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动物饲养员、孤独感、数字图像、能源政治、精神医生、香水、动物分类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秦淮河里的美人鱼》

赵志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 2024-1

1998年的夏天,赵志明决定要写小说,千禧之交正是属于网络论坛的黄金年代,他和曹寇、彭飞、慢三等人在 “他们”和“西祠胡同”写作,其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贾平凹评价他的作品“张力好像缓慢的钢丝”,诗人韩东说他是“有能力规定何为经典的天才性作家”。

今年1月,赵志明最新短篇小说集《秦淮河里的美人鱼》出版,共收录小说十篇,分为三辑,有对故乡生活的深情回望,有对青春过往的回忆与告别,也有对当下疲惫中年的感慨与剖析。他的小说充满了细致的感觉描写,感觉结成意象,释放出隐喻的力量,这在其前作《钓鱼》《疯女的故事》中均有体现,《秦淮河里的美人鱼》也延续了这种书写风格。赵志明也经常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中汲取灵感,并重新探索了它们在当代语境的书写形态,同名短篇就讲述了两名男女的相爱与离别,并将其嵌套进田螺姑娘的民间传奇中,营造出沉浸而迷幻的叙事效果。

赵志明,江苏常州人,写作史近二十年,第七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得主之一、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具潜力新人、后天小说奖得主之一。

《孤独故事集》

[美] 娜塔莉·伊芙·加勒特 编 姚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3

“我希望照亮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往往被压抑在黑暗之中。”本书编者娜塔莉·伊芙·嘉瑞特如此写道。在这本故事集中,21位美国作家描写了关于孤独的亲身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孤独的描写十分当下——大部分故事都写于漫长的新冠隔离期间,比如在《2020,出埃及记》一章中,艾米丽·拉伯托娓娓道来纽约市一栋公寓住户在大流行期间集体搬离的场景,带领读者再次穿越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另一些故事则写出了身为女性、离散的异乡移民、驻留作家的孤独感,即使是身处一段长期关系中,孤独也仍然如影随形。这从故事《孤身行路的女人》中就可见一斑,作者艾米·谢恩是一名有全职工作的已婚母亲,她深深羡慕着一名东欧移民女性的生活,这名女性曾是家庭帮佣,却突然离开纽约徒步走去了西伯利亚。谢恩羡慕这种身处旷野的自由和孤独,也厌倦着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孤独。正如书评网站Kirkus Review的评价那样,本书”意味深长地窥见了孤独的不同深度“,相信读者也可以在这些故事中更新对于孤独这一情感的体会和认识。

《我曾是一名饲养员》

苍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3

本书作者苍海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杀心成焚”,他曾做过动物饲养员、城市流浪汉,也是在抖音、B站拥有几百万粉丝的up主,专栏《饲养员的前半生》全网超400万人阅读,本书便是专栏的结集,共包括15个故事。

苍海笔下的饲养员主角老陈充满江湖义气,正直善良,他会为秃毛黑熊涂药膏、与抑郁的胖狼共眠。他在深夜救助被人恶意用烟头致残的小兔子,细心照顾,承诺总有一天让它忘记这一切。他也为备受欺负的大象打抱不平,和同伴一起追捕偷大象饲料的小偷,看着大象的眼睛说:“一头动物的善与恶,人可以感受得一清二楚。动物的眼睛不会骗人。”苍海的文风朴素平实,书中的故事也自带一种东北的凛冽和温情。提到“东北文艺复兴”,大部分读者会想到工业老城的下岗记忆,而这本独特的纪实小说集聚焦于受虐的动物们,以及与之相关的边缘人群,为读者想象东北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屏幕上的受苦者》

 [德]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著 乌兰托雅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行思 2024-3

影像在数字时代无处不在,但是你是否思考过,它们之间也排布着等级的差异?高级影像以高分辨率在旗舰店、电影院中出售,而弱影像(poor image)只能以低价在DVD或网络上流通,被盘出包浆的表情包就是一种弱图像。

在视觉艺术家、理论学者黑特·史德耶尔看来,这些“音像制品的残渣”、“冲上数字经济海岸的垃圾”意味着一种反叛的力量,弱影像需要我们的辩护——高端电影制作在结构上往往是保守的,它固定在民族文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对天才人物(大多是男性)的崇拜,以及对原版电影的执念,弱影像则代表了与之相反的一切。正如她所写的:“它们传播快乐或死亡威胁,阴谋论或走私品,反抗或镇压。弱影像可以展示难得一见的、显而易见的、不可思议的事物。”

本书收录了包括《为弱影像辩护》在内的黑特·史德耶尔代表作品,这也是这位艺术家作品首次推出中译本。这些文章刺向当代碎片化影像的黑洞地带,且往往充满讽刺和幽默感,正如《卫报》的推荐语所说,史德耶尔特的文章令人分不清哪里是玩笑的终点,哪里是严肃的起点,却“丰富、缜密,令人受益匪浅。”

《绿色剧变》

张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3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将如何变化?绿色能源的转向一定意味着光明的未来吗?中国在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并不清晰的时局下,这些大问题亟需得到解答,而本书出现得逢其时。

作者张锐是一名长期参与一线跨国能源治理活动的青年学者,曾前往亚、非、拉美多国开展实地调研。凭借其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他在书中分析了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权力变革趋势、转型道路分歧、能源供应链竞争,重点关注中、美、欧在能源事务上的博弈,并及时跟踪了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在书中,张锐并没有给出仓促的结论,而是呈现出了多个可能的场景,他指出,碳中和目标不能消解全球能源政治中的对峙冲突,能源转型也会制造政治上新的敏感性,而中国可以成为“造势者”,为全球能源新供给提供新的力量。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

[加]戴维·戈德布卢姆 / [加]皮尔·布莱登 著 廖伟翔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MirrorForest 2024-4

在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但多数患者并没有接受过治疗。这背后既有疾病污名化的问题,也有精神科医生常被误解、不受信任的问题。当一个人身患精神疾病,精神科医生可以帮上什么忙?这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一问题。

书中讲述了加拿大一家顶尖精神健康医院的医生在一周内的生活,以及其真实的诊疗过程。戴维·戈德布卢姆是一名医学博士,也是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曾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各类患者看诊,他也是一位公众演说家。在书中,他分享了工作中的感悟:精神疾病患者的困境、精神医学的局限、治疗方案背后的权衡、人身限制与强制治疗等伦理问题……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视角,得以揭开这个备受公众误解的领域,并为病患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

《采香者》

 [法]多米尼克·罗克 著 王祎慈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4-1

“这儿是果实、花朵、树叶和枝条”,魏尔伦这句诗句美妙地引出了众多香水的天然原料,而每一种香水在皮肤上蒸发之前,都有片刻时间讲述着森林、土地、气候与劳作的故事。喷涂香水时,你是否想过香气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本书是芬美意采购总监在三十年间,寻遍世界各地自然香料的旅行笔记。芬美意是世界最大的从事香精原料研究和生产的公司,圣罗兰黑鸦片、宝格丽白茶、CK的男士香水都出自其手。作为公司的采购总监,多米尼克·罗克穿梭于调香师和采香者之间,为双方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也由此带出香水在装瓶之前的历程:孟加拉国的农民在树上埋下钉子,以加快沉香木的育成与结香;秘鲁的香脂采集者必须在高处手握火把,刺激树脂流出;在欧洲进口香草三个世纪之后,一个11岁小男孩才破解了香草的授粉原理,使其结出果实……通过这本书,作者意在向世界各地的采香者致敬,并呼吁读者保护大自然珍贵的馈赠。

《分类的艺术》

[英]大卫·班布里奇 著 胡晗 / 邢路达 / 王维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2024-1

给动物分类听上去是科学家的工作,但事实上,对于动物的研究还有着艺术和美学上的驱动力。本书就是一本讲述如何将飞禽走兽更“艺术地”系统化分类的故事,大卫·班布里奇是一名生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借助256幅图像资料,将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与宗教故事、启蒙运动时博物学家的分门别类、十九世纪的演化树与演化线路图,以及现代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复杂化分类体系。

在书中,作者还梳理了生物分类学的历史脉络——从蒙昧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到亚里士多德开启的趋向客观描述的分类时代,再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以及孟德尔引发的遗传学分类革命。通过这一梳理,读者将会发现,分类学家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他们经常在神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身份之间转换,为生物分类学注入着艺术灵感,让它永葆活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