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特供酒、民航特供酒、国务院后勤采购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等产品,包装精美,名头响亮,却极具欺骗性,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2024年2月,重庆武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摧毁一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包装、生产、批发销售网络,揭开“特供”假酒黑产内幕。
标有“特供”“内供”“军供”,究竟品质如何?又是如何产销?
据央视报道,重庆市武隆区的廖某在当地开设的烟酒门店中,在经营合法正规白酒的同时,还购进了一批假酒。经公安局查获,廖某进了14件假冒茅台,进价600元左右,随后以900到1600元的价格卖给当地群众。
经警方查证,廖某的上游陈某,在销售普通假酒的同时,甚至将假酒伪装成“专供”“特供”酒销售。
重庆市武隆区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政委曾光指出,首先不法分子利用一定的渠道,获得比较精准的客户信息和联系电话,然后购买电话卡,注册微信,通过电话销售、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进行推广,然后制定了一定的话术,虚构自己拥有特殊的身份,进行特供酒的销售。
从消费者心里来看,“特供”假酒在一些圈层受到欢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酿酒技术研发部主任韩兴林指出,从字面意思来看,特供酒是特定的人才能喝到的产品,消费者的虚荣心理,让这类酒产生了市场需求。
比起直接卖假酒,不法分子为何瞄准“特供酒”销售?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造假者不开展正规的生产经营,却想快速地获取经济利益,必然要“傍”一个知名品牌。然而,完全效仿知名品牌可能带来消费者投诉、遭到被仿造品牌的打假和索赔等多重风险,为了逃避风险,不法分子选择产销不完全仿冒的“特供酒”。
值得注意的是,售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价特供酒,实则品质堪忧。警方查证表示,不法分子从普通酒厂购进8到10块钱一斤的散装白酒,然后订购包装盒、纸箱、酒瓶、手提袋等包材进行包装,所谓的‘专供’‘特供’酒成本就是30到40块钱不等。
针对市场乱象,国家已经制定相关标准进行监管。2013年,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了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的白酒。
2013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审计署、原工商总局等五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包括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志的物品。
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中央网信办等六个部门发布公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名义,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营销宣传,严禁线上线下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
在高昂的利益诱惑面前,仍有不法分子以身犯险,将无法进入正规销售渠道的假酒、特供酒,通过微信朋友圈、二手交易平台等特殊渠道售卖。
界面新闻3月15日晚间搜索各大电商平台发现,当前已经没有“特供酒”“内供酒”等相关产品在售,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仍有商家以个人身份出售标有“特供”的酒类产品,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