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产能过剩导致生猪养殖市场连续三年陷入低迷境地,养殖公司三年大面积亏损。针对于此,宏观层面的调整政策直指行业生产力。
日前,农业农村部出台《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下调能繁母猪保有量标准,优化相关波动区间,引导行业产能去化,新增对大型猪企引导的相关内容,对亏损企业补贴标准也从严提升。
方案内容显示,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其中,绿色区域(产能正常波动)为正常保有量的92%-105%(3588-4095万),黄色区域(产能大幅波动)为正常保有量的85%—92%(3315-3588)或者105%-110%(4095-4290),红色区域(产能过度波动)为正常保有量的85%以下或者110%以上。
上述方案正是在进入黄色/红色区域启动强化调控措施。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为4067万头,按最新的产能调控方案,为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的104.3%,也就是说处于绿色区域内。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在生猪产能爆发的2021年,农业农村部就曾提出过调整方案。
为何调整方案下,行业产能去化为何还是如此缓慢。对此,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高级分析师徐洪志称,其中主要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繁育+生产效率同步提高,而需求又在人口规模缩减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长期不振,叠加企业抗亏损的能力显著增强,主动去产能的意愿相应变弱,导致供需失衡的程度超出预期。
徐洪志分析,在以往的猪周期中,去产能幅度超过10%,就基本可以恢复供需平衡。但本轮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从高点4390万头减至目前的4067万头,但尚未达到10%;而且4067万头能繁母猪的有效市场供应能力,相当于7.5亿头育肥猪或5800万吨猪肉,仍然大大超出当前的需求规模。因此去产能不达预期,猪价长期低迷就成为必然。
徐洪志分析称,此次新版方案调低了保有量指标,是承认和顺应了近几年来能繁母猪繁育指标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猪肉消费规模整体缩减的现实;一言蔽之,中国不需要以前那么多的生猪和能繁母猪了。
“扩大调控的母猪保有量变化区间,有利于熨平市场波动,让调控手段操作空间更大也更有回旋余地,避免用力过猛或者反应过度,对产能的小幅波动下猛药,而当市场大波动来临时,调控政策手段却又难以为继。”徐洪志称。
就目前市场的情况而言,徐洪志称,现在生猪市场的焦点就是去产能,在这个水平上,以市场调节为主,不需要启动调控措施。
那么何时需要启动调控措施?徐洪志表示,要启动调控措施,就要等到能繁母猪存栏突破绿色区域的下限92%,即3588万头。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市场还要再减掉500万头能繁母猪,这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再去掉12%的产能。
此次方案对身处其中的企业究竟带来何种影响,对此徐洪志分析称,尽管现在企业普遍亏损,但产能不减到3600万头以下,很难对生猪企业推出有力度的扶持政策。各类养殖经营主体只能自行度过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博弈将空前激烈和复杂,一大批成本控制不力和资金链管理水平低的企业将被迫出局。
获益的仍然是头部企业,徐洪志称,头部企业和其他企业在占有和获取市场资源、政策资源方面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从而迎来产业集中度的又一波攀升,规模猪场特别是头部企业的话语权将继续增强。
该政策出台后,猪价何时回暖?对此徐洪志指出,在去产能没有达到目标之前,猪价很难真正回暖,所以对2024年猪价走势不能抱有太乐观预期,预计会有一定幅度反弹,但出现实质性反转的概率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