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都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出炉,龙泉驿区交出累计培育24个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总量位居全市第一的优秀“成绩单”,这也是该区近年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侧影。
作为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成都市工业化主战场,龙泉驿区近年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契机,依托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加快打造多元共兴的“制造+服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两业融合”新路。
融合:产业提质增效,“两业融合”探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两业融合”,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制度创新的驱动下,通过技术牵引、产业联动、链条延伸等途径,推动产业交叉渗透,培育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耦合。
2020年8月,龙泉驿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0家、四川省唯一“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以此为契机,龙泉驿区精准把握试点内涵要求,出台《实施方案》,以汽车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等“五大行动”,打造多元共兴的“制造+服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两业融合”新路。
目前,龙泉驿区已聚集一汽-大众、东风神龙、领吉汽车等10家整车制造企业,大众发动机、博世、联腾动力、凯迈科技等650余家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企业。2022年整车产量98万辆、汽车产业产值154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4万辆、同比增长36%。在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中排名第33位、西部第2位,是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龙泉驿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12亿元,工业增加值899.2亿元、比2019年增长19%。服务业增加值560亿元、比2019年增长20%,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至37.1%,生产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正在加速。
龙泉驿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龙泉驿区的“两业融合”水平和质量和其它汽车产业主导的先进地区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需要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
7月9日,龙泉驿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关于深入实施制造强区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全会指出,“龙泉驿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产业兴区、制造强区,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省市大局、体现龙泉驿特色、彰显经开区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次会议吹响了龙泉驿推进“两业融合”新征程的号角。
据了解,围绕进一步深化“两业融合”,龙泉驿区已推动形成“二圈八链六片区N平台”产业建圈强链实施路径,重点聚焦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产业链上中下游两业融合发展。同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科学绘制产业图谱,推动汽车制造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升级,传统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
创新:科技引领产业振兴,抢跑“智造”新赛道
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探索制造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11月29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2023年成都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经过区(市)县推荐、专家评定,最终认定智能工厂35个,数字化车间73个。其中龙泉驿区交出4个智能工厂、13个数字化车间的优秀答卷,累计培育8个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龙泉驿区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重镇,在聚焦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步伐,推动企业高端研发、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全链条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据悉,近年来,龙泉驿区聚焦汽车、航天装备等主导产业,以应用为牵引,“树典型、搭平台、给政策”,扎实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探索“龙泉驿智造”特色转型路径。
截至目前,龙泉驿区已推动4700余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8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智能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类试点示范项目,培育2个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一汽大众、秦川物联网、天兴山田等生产型企业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升级,已基本形成链主带链属、大中小企业融通转型的良好态势。并先后获评工信部评选的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工业互联网数智运营试点园区以及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先导区,切实推动数字赋能新型工业化。
龙泉驿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龙泉驿区将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按照“机器换人一批、上云上平台一批、标杆示范一批、服务化转型一批”的“四个一批”思路分布引导企业转型,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智能制造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龙泉驿区当前科技创新势头强劲,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3%。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9家、比2019年增长78%。以创新为引领,龙泉驿一方面以“两业融合”为抓手,推动汽车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产业主干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探索新模式、构建新场景为路径,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势领域,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
龙泉驿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10月30日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一步步融入龙泉驿的城市生活;“龙泉驿智造”机场道面健康检测机器人近期在罗马机场展示独门绝活,成为中国民航原创技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全球首台AI汽车机器人极越01于11月初开启成都首批用户交付,定义智能汽车市场新标杆……近期创新“成绩单”的一个个亮点,是龙泉驿区所取得创新硕果的缩影。
坚持创新驱动,龙泉驿区正加快建设彰显自身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生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10月13日,2023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产业建圈强链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举行,16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金额资195.33亿元,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发挥强链补链延链作用,为“后大运时代”成都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蓄积更大势能。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龙泉驿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17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3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15个,投资总额逾660亿元。一汽大众、沃尔沃等链主企业成功转型升级,飞速带动主导产业上下游聚链发展;德赛西威、踏歌智行等重点项目强势入驻,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杉杉国际、健林药业、凤栖东山等项目加紧开工建设,“一主多元”的产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推动“两业融合”,多要素支撑实现产业建圈强链,离不开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而着力引育高端功能平台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龙泉驿区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申建并逐步开放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和区内创新载体发展众创、众包等空间,支持综合性孵化器提升专业孵化水平。高质量建设中法成都生态园、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等平台。
“两业融合”是系统工程,营造良好发展生态,需深入摸底两业融合要素需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
龙泉驿区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混合产业用地,用好科研设计用地、新型产业用地等新型用地供给政策,保障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用地需求。同时深入实施“龙泉驿英才计划”,加快引育集聚促进两业融合的专业人才。

据了解,在强化领军人才与技能人才引育方面,龙泉驿区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3家单位成功创建市级博士后科研平台;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14个,新增技能人才7945人、总量达23.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1 万人。
11月24日,“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区)”榜单发布,龙泉驿区继去年之后再度上榜,第二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排名位列全国城区第三,继续领跑中西部城区。今年9月,龙泉驿区被推选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这些无疑为集聚更多人才扎根龙泉发展、构建“两业融合”良好生态又增添了一份“幸福砝码”。
根据规划,到2035年,龙泉驿区全面建成成渝制造业高地、“两业”融合示范区、产城融合活力区、城乡融合实践区,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
打造“两业融合”新样板,“飞架”高质量发展传送带,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渝主轴重要门户、全省全市制造业大区,龙泉驿区这片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投资潜力的热土之一,正朝着成渝制造业高地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