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面|应对突发事件,为何强调保护个人信息?

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草案增加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格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完善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规定。

摄影:界面新闻/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田鹤琪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2023年12月25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2021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曾初次审议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草案。

据新华社消息,此次草案二审稿增加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应急运输保障、参与巨灾风险保险等相关工作的规定。同时,草案也增加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格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完善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规定。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新技术等广泛使用,个人信息遭泄露,个人隐私“裸奔”的现状愈加突出,引发人们的担忧和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协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向界面新闻表示,突发事件应对法自颁布施行已经过去10余年,这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突发事件类型也愈发多样。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等广泛应用,智能化应急管理是目前应急管理发展的趋势。

“这次修订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保障,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行稳致远。”孔锋说。

个人信息包括哪些内容?孔锋指出,当下个人信息所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多,从个人的基本信息,到所使用的一些设备的信息、账户信息,通讯录、照片等私人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然而多样化的信息类别,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也使得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孔锋解释称,当下各种场合及会议中很多会涉及到填写表格,收集个人信息,其既包括住址等文字层面的信息,也包括人脸信息,甚至体态特征和指纹信息等。如人们在进行交通打车出行的过程中,或者注册其他类型的APP的过程之中,平台也会收集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最终的去向仍存在风险点。再如寄送快递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填写,当海量的私人信息汇聚起来时,很容易出现一条灰色产业链,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有关人员收集起来对外出售给相关方,当这些相关方掌握私人信息时,能够对其近期需求做出精确的定位。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李志芳、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徐静蕾在《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3年第9期《公共危机应对中数据治理的热点主题分析》一文中指出,以数字科技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数字社会治理的重点。大数据时代, 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革,为社会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文章表示,数据伦理问题是数据赋能各行各业必然面对的问题,国外文献中有大量相关文献关注公共危机应对中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公共卫生或公共危机应对的名义收集、处理、共享和使用的个人数据的数量和类型,以及这些数据的伴随或事后使用,仍存在许多伦理、法律和技术问题。

文章称,虽然访问个人数据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有学者的研究表明联系追踪应用程序可以有效地减少疫情的传播,但使用联系人追踪应用程序的最大障碍是与隐私、安全和匿名有关的道德问题。可见,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仍是公共危机应对中数据治理的突出问题。

加强保护个人信息为何显得尤为重要?孔锋称,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数字化快速发展加速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我们亟须通过出台法律条款对相关的平台和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如治理人工智能在使用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果管理不善,个人信息安全就会面临很大的一个威胁。

孔锋表示,从应急管理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共有四大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其中,个人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事件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旦这些信息被不正当地利用,或者被贩卖到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境外敌对势力等都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2年6月,郑州市村镇银行多名储户被赋“红码”一事曾引发关注。

据“清风郑州”微信公号通报,经查,郑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管控指导部部长冯献彬等人擅自决定对部分村镇银行储户来郑赋红码,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淡薄,违反《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办法》及健康码赋码转码规则,严重损害健康码管理使用规定的严肃性,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是典型的乱作为。

孔锋指出,相关部门人员通过采取不恰当和不合理的数据管理限制用户权利,实质上是一种数字权利异化的表现。“数字权利异化视角下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当这些主体对于个人信息的管理超出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宏伟表示,在突发应急事件应对管理中提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种进步,整体来看,能起到保护个人隐私和公众的正当利益的作用,维护社会安宁。

王宏伟指出,突发事件应对往往离不开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也愈加广泛地应用于应急管理方面,其中就会涉及到对于个人信息的采集。

他强调,有关部门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只能应用于突发事件应对,不能基于其他目的挪作他用,如将信息收集后再专卖给房地产公司等,这都属于信息被滥用的情况。

王宏伟称,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遇难者的个人隐私,包括姓名、身份、住址、银行卡与身份证号等信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相关部门也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