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与灵魂,阅读是城市精神面貌的写照。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建设“书香中国”目标为指引,成都正打造“中国书香第一城”。
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你会与越来越多的书屋、阅读角、图书馆来一场不期而遇。而让人近距离感受读书的美好,正是近年来成都厚植书香底蕴,氤氲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的科技产业与文创产业同频共振、互为驱动,一方面通过壮大经济、做强产业,增强发展“硬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厚植书香底蕴,丰富文化生活,做大做强文创产业,提升发展“软实力”。由此也给越来越多人留下印象:这里不止有产业科技的蓬勃向上,也有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
“烟火气”加“书香气”,小空间撬动民生“大幸福”
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菜市场,静静地阅读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体验?
走进成都高新区益民菜市汇彩园店菜市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扑面而来。约10多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内拥有3个书架数百本书籍,宽敞桌椅、手机充电、免费雨伞、免费WIFI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放松、惬意的阅读环境与休憩空间。
闹市亦有书卷气,这里是商户们的知识“充电站”,放学孩子们的“第二自习室”,也是附近住户驻足歇脚的停靠点和闲暇交流好去处。
“以前孩子放学后,总喜欢在市场玩闹,现在有了这个书屋,孩子就会待在这里看书或写作业,我们就可一边做生意一边照看孩子省心多了。”益民菜市汇彩园店商户表示。

据了解,包括益民菜市汇彩园店在内,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有3家菜市书屋向市民开放,还有8家在新建打造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七个街道全覆盖。“在书单设置的过程中,前期通过面聊、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征求了市民以及商家的意见,了解大家对书籍种类的需求,最终形成了包括童书、文艺、人文社科、生活、经营等在内的图书清单。”菜市书屋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菜市场有了文化范儿,城市温度便体现了出来。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充实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同时将联合学校、街道、社区等部门开展读书分享会、知识大比拼、财商培训讲座等文化活动,让周边居民、菜场的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获得文化滋养。
“烟火气”邂逅“书香气”,成都高新区“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农贸市场里有,家门口的社区也有。
近日,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书香之村(社区)”评选活动,共评选出34个“2023书香之村(社区)”,其中成都高新区合作街道顺江社区、肖家河街道正街社区、西园街道尚雅社区上榜。
合作街道顺江社区,利用“公园里的家”社区综合体硬件设施,同时从成都高新区图书馆调拨图书,打造了集功能性、艺术性、时尚感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合心书屋。书屋开放以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读书会、故事会等多种主题活动,先后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目前已有460余人注册加入“合心书屋”社群。依托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建设“书香高新”,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感受阅读之美
入冬的成都天气转冷,但位于成都高新区盛源街的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新馆门外却十分火热,每天清晨都会看见人们排起长龙。随着九点整图书馆正式开放,用不了一个小时,图书馆各个楼层便接近“满座”。
成都高新区图书新馆自今年6月30日正式开馆以来,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成为四川省唯一单日入馆超万人的区级图书馆。这座全新的文化地标已成为一处市民“文化聚落”和“心灵港湾”。“越来越多人走进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新馆,除了硬件设施和环境比较好之外,我们平均每月开展20多场读书公益活动,在区级图书馆中算是相当丰富的,这也是一大吸引力。”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新馆工作人员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是成都首家建设有产业阅览区的图书馆,书籍覆盖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在不断加强图书资源定期更新、带来更丰富阅读活动体验的同时,我们接下来也会面向高新区企业与员工开展针对性的相关阅读主题活动,助力区内产业研究发展。”上述图书馆工作人员说道。
不仅是农贸市场菜市书屋、社区书店、图书馆……成都高新区力争让更多的阅读空间出现在市民身边,让每个人都能近距离感受阅读的美好。
今年,位于成都高新区铁像寺水街的散花书院荣获2023年度“中国最美书店”。此外,成都“最美书店”10家入选榜单中,成都高新区占据了2家,西西弗书店世豪广场店便是其中一家。
西西弗书店世豪广场店主打“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的价值理念,结合城市文化书店定制了全景玻璃主题橱窗,并设有专门的少儿读书角与咖啡轻食区,无论是书籍种类还是整体氛围都比较“平易近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能吸引读者通过阅读拉进现实与理想间的距离。”西西弗书店世豪广场店相关负责人说。
一处有品位的书店作为城市空间的构成部分,不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辐射源。而像西西弗书店这样通过图书零售、文创、轻餐饮等多线条业务参与市民精神生活的大型书店,在成都高新区就有10多家。高品质阅读空间越来越多,家门口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通过深入推进“书香高新”建设,开展各类阅读活动900余场,服务人群100万人次。成都高新区图书新馆建成投用已接待读者90万余人次。此外,推动公共阅读空间提档升级,打造书香社区5个,新建各类阅读空间5个。与油墨不期而遇,在书香里诗意栖居,已成为了成都高新区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随着家周边可选择的书店、读书角越来越多,现在工作之余就喜欢去看本书,尽情享受安静时光与精神滋养。”有成都高新区市民说道。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区级图书馆服务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街道社区图书分馆服务质量,推动品牌书店在城市空间串珠成链。同时利用大运会遗产熊猫小站,在全区打造100个家门口top10书屋,真正实现让书香气洒满整个高新大地。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1月24日,“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在成都揭晓,成都获得第一名。至此,成都已连续15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不仅得之于城市繁华与人间烟火,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仅仅是随处可见的阅读空间,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把每个人的生活、事业紧密织入了“成都幸福感”的大图景中,正描绘出美好生活的文化新篇章。
今年8月,“Hi我图(Hi Walk Tour)”成都高新区数字文旅体地图上线发布,该地图覆盖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部分文旅体点位,是成都高新区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深入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持续增强辖区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服务统筹供给,高新区图书馆新馆、高新中演大剧院等一批功能性配套项目陆续落地或加快推进,并先后推出“文化馆线上课堂”“高新绿道优跑”“惠民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辖区居民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渗透到城市肌理中。

文化是城市流量的入口和服务经济的引擎,成都高新区通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塑造区域文化品牌,让新型文化空间和文化活动常有常新。这不仅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进一步激发了全区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
当前,成都正加快世界文化名城建设。预计到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100亿元至3400亿元,上市(挂牌)文创企业不低于50家。
诞生《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作品;引进腾讯、抖音、快手、咪咕音乐等一批龙头链主企业;落地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作为成都文创产业发展的主阵地,202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586亿元。
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天府软件园为核心承载地,成都高新区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力争突破1000亿元,这在进一步提升自身“软实力”的同时,也将有力支撑成都创建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高新区教育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公共文化惠及大众,进一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文化高新”为内核,“文博+科技”“文阅+研学”“文创+旅游”等为手段,推动打造极具高新范、国际化、包容性的新“国潮”文化,打造出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让成都高新更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