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凯民、林凡二十四节气组画亮相“城长”大巴巡展

这组画作表现的是二十四节气上海城市景色和江南风光交替的场景,这是艺术伉俪汪凯民、林凡真实的生活经历。

城长之路走过城市的时节更迭,

也走过万物的滋生渐长。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大雪

让我们艺起

行城长之路,品海上时节。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承办的“奋斗移动美术馆”美育系列巡展第二季“城长之路,进取中国”,继今年第一季“奋斗之路,进取中国”成功举办之后再启程7月开始至今大巴走进上海广大社区、学校、景点,送展到“家门口”。

城长大巴上有一幅特别的画作,它来自一组描绘上海二十四节气的组画——“海上时节。这组画作表现的是二十四节气上海城市景色和江南风光交替的场景,这是艺术伉俪汪凯民、林凡真实的生活经历,历经五年时间,记录了每个节气里的日常瞬间。画面清新淡雅,用笔柔和,水墨淡彩之间流露的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看画的人仿佛也和画家一起,在那些熟悉的场景里穿梭过了春夏与秋冬。这组水墨国画展现的上海节气之美,兼得传统水墨的气韵生动与装饰艺术的华丽精工。

大雪:大雪一片,是孩童的欢乐

2022年初,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邀请海上艺术伉俪汪凯民、林凡两位艺术家为·——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创作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二十四节气组画,于是二人协力合作,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海上时节

城市的节律

节气是中国人对时间的一种修辞艺术。它起源于古代桃符,孕育于商周偶句,脱胎于汉魏南北朝,形成于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节气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也反映着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由节气衍生而来的秩序生活,也蕴涵着对世俗光景的诗意追求。

大暑:夏日在老家阳台,父亲亲手种下的花草,
还有西瓜、橙汁,竹簾轻轻拍打声,暑气全无。

学者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指出,全球化的人类文明成果之一是现代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今人面临着丧失时间感的问题。

尤其在大城市之中,人们谈论时间的方式已与农耕时代大不相同,曾经先贤们以隐喻的方式实现对时间的概念化,而如今行色匆匆的城市人将时间用作行动的标记物,只在偶得的闲时兀地注意到流转的时节是如何悄然改变着环境的。

冬至:松江醉白池探梅,古意浓浓。

然而这种偶得是如此的奇妙。当人在城市间突然因春花夏雨驻足,儿时牙牙学语的记忆又雀跃了起来,活泼泼、脆生生的,那经小儿稚口说出的时令物候之奥秘——“春分秋分,昼夜平分”“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年有四季之别,人有老少之分,又有谁不会暗自喟叹一番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清朗如明镜,映照着变与不变、瞬时与永恒,当人开始真正注意到节气之美的时候,古时节律与今朝风景拟合一体,人与自然同频共振,周遭的一切都变得生动可亲。

 霜降:踩着秋日的落叶,听着树叶沙沙声,感受自然的轮回。
 立冬:佘山登高望远。

融入个体记忆的二十四节气

组画《海上时节》,描绘了上海的二十四节气景观,作品展示着不同年代的上海居民生活场景,仿佛时空的拼贴画,把时光凝固成诗句,封存在画纸上。

汪凯民、林凡1966年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绘画专业毕业,是解放后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国画家,在这所艺术名校中生活、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也经历了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上海工艺美校的辉煌时代。

他们是上海书画院、黄浦画院、新华书画院等绘画机构的主力画师,汪凯民以吴昌硕金石画派为根基,吸收日本画的方法,擅长花鸟、山水;林凡以浙江人物写意画为根基,将笔墨趣味与工笔画相结合,擅长人物和场景。

年轻时在外滩。汪凯民、林凡和同学们共同读书的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就在外滩源。
(左)汪凯民

 这组二十四节气组画于五年前开始创作,酝酿完成了四幅后,由于需要在上海大厦开画展,两位艺术家就画了一些城市生活小品。

《海上时节》组画中,汪凯民绘制了画面中的桂花、紫藤、假山、梅花、松树等等。而人物和烘托气氛的背景基本上皆为林凡所画,如:咖啡店、民居、小桥、梧桐树、篱笆墙。

谷雨:这节气是百花开放之时,嘉定紫藤园美不胜收。
白露:气候宜人,梧桐树下悠闲地品咖啡。

二人合作默契,从构思、构图、色彩都互相探讨,有几张画了两三遍,甚至推翻,重新起稿,煞费心思,像冬至立冬等画作,都是画过三四遍之后挑选出来的最好的成果。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对上海的情感是从点点滴滴中浮现的。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景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汪凯民、林凡在外滩写生

他们曾在新加坡住过二十多年,1989年第一次在那里开画展的时候,看到美丽、干净、时尚的新加坡,为之惊艳,兴致勃勃地站在无人驾驶地铁的车头看着停靠每一站的风景,后来还带回电视机、相机、音箱等等一大堆时兴的产品。

没过几年,我们国家的家电就成了国民购买的主打产品,当我们上海有无人驾驶地铁时,真高兴,自己拥有的什么都好,现在我们的城市,天空上蓝天白云是常态,上海会越来越好。

寒露:桂花飘香,桂林公园是最佳处。

他们喜欢旅行,周游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再回到自己的城市,发觉自己更理解和热爱上海了:每个人都在塑造城市精神与气质,我们也一样。

上海的发展和建设秉承人民城市理念,如一江一河工程,实现着将工业锈带生活秀带发展秀带的转变,把上海最好的地段打造成市民休憩、游玩的场所,而非用来做商业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优化,也为市民们提供了新的风景、新的打卡地,拓展着对节气美景的想象。

比如上海下雪较少,但在陆家嘴五百米以上的高楼观光厅可以看到飘雪,《海上时节——小雪》也捕捉了这一幕,把高楼落雪化作时节一景,成为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气景观。

小雪:上海下雪较少,曾在500米以上的陆家嘴高楼见飘雪,惊艳一片。
秋分:秋日的田子坊,休闲即时尚。

比如秋分时节,在田子坊得闲饮咖,坐享秋日时尚。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对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较为了解,在他们的观察中,城市青年和他们的先辈一样关注着中国农历节气文化:在乡间在古镇,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们画中也多为年轻人,他们在传承着祖辈的文化——游春、包粽子、赏花、踏雪、登山……感受着四季季节的轮回。年轻人正继承着华夏节气文化。

从小桥亭子下挂着蛋袋的小孩到拍婚纱照的时尚青年,从穿休闲装的运动男女到苏州河龙舟赛上着鲜亮传统比赛服的选手,《海上时节》描绘着各个时空下的季节之美和人文之美,每一张画背后都有故事,包含两位艺术家小时候的记忆、经历过的往事,还有写生过的场景。

惊蛰:美丽开阔的崇明岛,生态优良,是年轻人追梦、放飞、健身的好去处。
小满:浪漫美满的城市风光,武康路朱丽叶阳台是年轻人热门打卡地。
芒种:苏州河越来越漂亮,水也清澈,端午的赛龙舟为之增添无限活力。

两位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一组画作留下上海不同节气的风景,也想让作品带上一点城市指南的意味,为寻觅美景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可能性:每张画都画着上海一景,每个节气都有人文景观。想最快了解上海,那就请跟着《海上时节》的二十四节气画走呀!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