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安全、查隐患、促改造,保障居民就医安全

医院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人流量大,建筑结构多样、开放,一旦有电动车火灾发生,会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围绕车辆主体、存放环境、车辆使用人员、安全教育开展四个方面开展分类管理,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燃”。日前,这些措施大多已在医院控江院区落地实施,并入选上海市后勤协会2023年度管理课题项目,未来有望在全市医疗机构复制推广。

为电动自行车建立“健康卡”

前期,医院对全院车辆进行全面排摸,做到底数清、数据准、情况明。不符合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的车辆,一律禁止停放进入院区。

“车辆安全就和人的健康一样,要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燃’。”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副院长、项目课题负责人卢远介绍,为此,医院邀请专业维修人员对院内车辆进行“体检”,提前发现风险隐患,清除非标车和改装车,预防事故发生。依据健康体检的结论和车辆使用年限,对车辆进行Ⅰ、Ⅱ、Ⅲ类分级,并制定对应的三级健康管理制度。根据电动自行车的“健康”状态设立“健康卡”。在车身显眼位置,悬挂健康等级标识牌,“绿、蓝、橙”三种颜色来分别代表不同健康分级的车辆,做到“一车一档、人车对应”。

对停车棚进行智能化改造

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控江院区内,医院设置了智能停车棚,安装有电池过充保护、漏电及过载保护、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型充电桩。监控摄像头采用热成像摄像头,与值班室、控制室相联,全方位监控电动车棚里的状态。医院除了按照消防规定在车棚内配足灭火器,还配置了简易喷淋灭火系统。同时,医院监督、提醒停车人员,按健康分级、健康等级标识牌颜色分类停放进对应车棚。

接下来,医院还计划升级智能系统,对长期不动的“僵尸”车辆进行监控,如果车辆长期停放不动,安保人员将人为干预进行管理。如果有人乱停车也将会有语音提示。

加强对使用人员安全教育

在日常工作中,对车辆安全教育进行科普宣传同样不可缺少。电动自行车自燃火灾事故多数发生在车辆充电区域、充电过程中,因此医院引入技防的同时,也加强人防,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停车入车棚、充电不过量等行为习惯。

目前,医院与职工都签署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承诺书,落实电动自行车安全责任。“为提高充电桩流转效率,我们要求职工在电动自行车充满电后要及时挪移至对应车棚,电动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不能混放。”卢远说道。

医院出入口是医院安全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重点区域。在日常工作中,医院在出入口强化院外车辆管理,加强驾驶人的安全督促,及时发现不佩戴头盔、后座带人、酒后骑行等安全风险。

据了解,医院已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安全管理规范的内容,编制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卫生系统团体标准,未来将结合各渠道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

文字/图片:毛信慧

编辑: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来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