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在同一时段收视率超过了各大卫视的娱乐综艺节目。中国人越来越渴求知识与成功。这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趋向。
我是情趣中国的创始人。情趣中国为18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提供内容及服务。以下是我作为内容创业者,从罗振宇先生跨年演讲中得到的一些感悟:
一、关于时间
不必为碎片担心。碎片是假相。现有关于时间碎片的解读多数是对于内容制作本身的不自信与涣散。当你真正在投入地讲一个对用户有价值的故事,并且曾经花时间系统学习过表达的技巧时,用户根本没时间体验你内容的长短。
《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每一期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都很长。如果你提供的内容足够好,贴近用户需求,他们不会离开你,他们的时间不知不觉被你占用。他们上瘾了。
占用别人的时间,还赚别人的钱,这事儿得非常讲究。如果你给别人提供垃圾,浪费别人时间,你的手段越高明,你越缺德。
二、共同认知
共同认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是最值钱也是最可怕的。
认知是一个事件,一个品牌,一个词汇,一句话,一种心理。“双十一”、“跨年演讲”是独特的,先发的,持续的。时间越久,价值越大。
三、好内容与垃圾内容
内容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快手上的内容多数不适合文艺青年;而在快手的主流用户看来,听外国歌的人都是装逼犯;B站上的二次元,TFboys的粉丝,对于内容的需求天差地别。这些人群都需要区分对待。但有一点共通的,他们都需要在他们的审美层次上的好东西。抗日神剧,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哪个人群,看上去都是烂东西。
做内容平台为什么不好?内容一行,“头部”占的比重不到5%,全世界的观众每年就看那么几部电影,听那么几首歌,剩余的内容产品全是分母或说是垃圾,无人问津。做平台是一种对观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一眼看上去琳琅满目的信息,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垃圾?这里面首先没有区分(第一代视频平台),其次是没有导向(如今的今日头条,梨视频,二更)。不仅没有帮观众节省时间,还浪费了他们用过来的时间。更有甚者,误导观众将宝贵的时间花在了垃圾内容上。罗辑思维的“得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内容全部由编辑(专家)精选,用户可以不喜欢,但没有人会说他们的内容里有垃圾。
消费升级在内容领域的体现之一——烂片(垃圾)必死。2016年底的《长城》、《摆渡人》就说明了这个。甭管你花多少钱,请多大的腕儿,创作态度不真诚,不尊重观众,生憋硬造,必死无疑。饱经洗礼的观众已经不像从前“图个热闹”那么简单。内容领域另一个升级的机会在于——破除假大虚空,宏大叙事。2016年惊世骇俗的成功者:Papi酱与咪蒙,虽然倍受争议,但成功经验可以遵循——别整那些没用的。
今日的内容,不在多,不在频,而在质。而要想做出优质的内容,也不在钱,不在专家(导演,厂牌,卡司),而在态度。
四、精英青年与底层青年
“后真相时代”导致了人不关注真相,而关注“我”在事件中的立场(表达或发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膨胀是互联网“喷子”,“键盘侠”存在的土壤。网络游戏的盛行也与青年自我中心意识有关。
那么,我们能否对这个自我意识加以利用?利用年轻人的愤怒与反叛是很多媒体“老司机”的套路,强项。我们当然不能这样做。
我们首先对于自我意识有足够的尊重,敬畏。其次,要服务于这个意识。最终,将这个意识进行正向引导——鼓励自我奋斗,认清自我,愿意为自我的选择付出代价。
“自我觉醒”使得青年群分。纵观中国互联网上活跃的青年人。“快手”上是消磨无聊时间的青年人;“微博”和“今日头条”上是充满愤怒,戾气很重,为别人的事操碎了心的“键盘侠”;B站上是想逃离或脱离现实的二次元青年;TFboys,鹿晗们则拥有千万量级的“脑残粉”青年;“知乎”与“豆瓣”上是爱智求真的文艺青年……
青年与青年是有区分的。网上的“喷子”,线下的瘾君子,浮夸的,懒惰的,懦弱的,不愿面对自己的……都是青年人(底层青年);而与这样一些青年人相对的:自律,自省,勇于承担责任,时刻准备为理想付出代价的,耐心的,勤奋的……也是青年人(精英青年)。迷茫,压抑,好奇,是两种青年人共有的属性。
现在还说不好两种青年人哪种更多一些,而且两种人经常互转。青年之所以浪费时间,被怒气占领,原因在于市面上可以正确引导,正向鼓励,而又施法得当的内容太过稀缺。
五、“父爱算法”与“母爱算法”
今日头条自称是技术公司,而不是媒体。罗振宇称今日头条是在使用“母爱算法”——用户要什么,爱什么就给什么,像孩子一样宠着用户。
同时,罗振宇还提到了乔布斯使用的“父爱算法”——用户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才是专家,“你们”不需要选择,只需要听“我”的。“得到”APP其实使用的就是“父爱算法”。
“父爱算法”对于青年来说更可行。我们为青年画像的第一个属性就是迷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你问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你到底想干什么?答案只有两种:1、赚钱;2、不知道。赚钱这个需求虽然强烈,但是个伪需求。它是由整个中国社会单一的价值观,单一的对成功的判断标准造成的。每一代20啷当岁的年轻人都迷茫,易煽动,易引导又容易被利用。掌握“父爱算法”的“别有用心”的人们要有道德底线。
六、创业观
第一,创业说白了是做生意。第二,做生意不见得一定是做互联网生意。只不过创业者与互联网的关系在这个时代非常紧密。第三,做生意就要研究生意经。市场需求是什么,用户是谁,怎么赚钱等等。而不是研究去找谁融资。对于投资人来讲,再考虑投出下一个通杀的巨型的有上亿用户的互联网项目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不能用这个渴求去判断每一个前来融资的创业者。
时间在碎片,用户在群分,行业越来越垂直。大而全越来越被小而美切分。然而,大而全和小而美的博弈是一个精妙的学问。做得好就是阿里,做不好就是乐视。
这里面有一个创业观和投资观的问题。从业者是价值导向还是现实导向决定了是看未来还是看眼前。这两种导向都没有错。关键在于匹配。市面上的现实导向比较多。业界的风口倾向依然占主流。看看2016年的共享自行车领域即可得出判断。我们为青年的精神领域创造持续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价值导向的创业观有利于我冷静判断,不被浮云遮望眼。作为创业者,遇到眼前的挫折,困难都是正常的,并没有太大的焦虑。
关于成功,我的看法不是“换个罪受”。很明显,成功这个词在多数人心理不是这么解读的。成功的定义很简单——你想办的事儿办到了。只不过是在办到的过程中,你受了很多罪而已。创业者没有那么悲壮。罗胖的说法,很明显,太煽情了,整个一湖南卫视的路子。创业者只不过是一群追求成功的人。同样,也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糟了很多罪而已。
创业者的世界里只有两样东西:待解决的问题,正在尝试的方法。还得再加上一句心法:路是自己选的,要输得起,不要怂,更不要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