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仪美尚
近日,老爸评测黑板报发布消息称,“如果长期低剂量使用添加了‘胶态银’的化妆品,会加重富集的风险,在达到某一个浓度时,它所展现出的多个毒理终点和负面影响,将可能置使用者于险境”。
不过,仪美尚搜索发现,目前,“胶态银”这一成分在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中并无禁用限制。在美丽修行上搜索“胶态银”,可以看到超5000款产品使用了这一成分。甚至有护肤产品将含有“胶态银”作为卖点宣传产品。
那么未来含“胶态银”的产品还能用吗?需要谈之色变吗?
01 具有杀菌、防腐功效,应用于5000+美妆产品之中
公开资料显示,“胶态银”是纳米粒径的银以胶体胶束形式形成的水溶液。
也就是说,“胶态银”是银的一种形态。而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在民间医学中,银是一种流行的抗菌药物,可以治疗细菌和真菌感染,防止牛奶变质。
至于“胶态银”的应用,则持续了数百年,多用于医学场景,主要作为抗菌剂。
目前,“胶态银”在化妆品中亦有使用。该成分收录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中,允许在驻留类产品的最高历史使用量为1.3%。在美丽修行上,仪美尚搜索发现,“胶态银”主要用作抗菌剂,相关产品超5000件,覆盖精华液、爽肤水、面霜、面膜、头部洗护等多品类产品。
截自美丽修行
老爸评测技术工程师芦苇指出,“胶态银”在美妆产品中常作为防腐剂,但应用有限,并非主流防腐剂成分。比如与“胶态银”关联点产品超5000件,但其同类型防腐剂,如苯氧乙醇、羟苯甲脂、对羟基苯乙酮,应用的化妆品数量是十万、百万级。
筱声生物科技产品经理郭晓峰还表示,“胶态银”有一定抑菌作用,在头皮和个护产品中更为常见。芦苇进一步指出,从关联品牌来看,目前,国际大牌对“胶态银”的使用更为谨慎,多为中小品牌使用。
仪美尚发现,虽然相较之下,目前“胶态银”在产品中的实际应用不算多,但当下市场中,不少应用了“胶态银”的护肤品会将这一成分作为为主要卖点。如在天猫平台,售出超3000件的英国某保湿修护银霜中,“胶态银”作为专利复配成分添加,宣称能强韧屏障,适合干性、中性、油性和混合肌肤。在价格上,该品牌70ml银霜产品,售价1880元。
02 或存在毒理风险,欧盟将其列入禁用清单
尽管“胶态银”并非国内禁用原料,且在化妆品中已有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前,欧盟就对其使用做出了限制:添加量不超过0.004%,不允许用于婴儿产品、口腔产品、眼部产品或唇部产品。而今年5月,欧盟拟调整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清单,其中,“胶态银”位列禁用物质清单之中。
截自欧盟拟修订化妆品法规 (EC) No 1223 / 2009
郭晓峰分析指出,“胶态银”是纳米级原料,容易进入体循环,所以有一定风险。老爸评测黑板报关于“胶态银”一文中也指明,因为粒径小,“胶态银”几乎可以穿透机体所有的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会在人的体内富集。
此外,老爸评测黑板报还表明,从现有的研究看,发现“胶态银”在体内“富集”后,会对肝细胞、神经中枢系统、生殖器官有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细胞分化和细胞周期阻滞——“即使目前没有定论它的真正伤害,但是风险性已摆在眼前”。
综合来看,不难发现,在毒理上具有较大的风险,是“胶态银”被欧盟列为化妆品禁限用物质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中检院化妆品评价中心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免疫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毒代动力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3项技术指导原则。(推荐阅读:三文首发,化妆品安评更难了!)
彼时,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就曾指出,综合上述意见稿,目前,毒理学方法基本齐了,能满足大部分化妆品原料(包括新原料)、产品的毒理学检验。对此,郭晓峰直言,随着国内化妆品行业对毒理要求的完善、趋严,“胶态银”前景不乐观。
03 国内商家将此视为卖点?“胶态银”风险亟待重新评估
既然“胶态银”已经被欧盟指出有较高的风险因素,那么为什么仍有商家添加“胶态银”成分,甚至将其作为主要卖点?
“一方面,从命名来说,‘胶态银’的名字听起来有科技含量,在对原料不了解的情况下,有的厂家就直接使用了。”芦苇分析,另一方面,因为“胶态银”和银类似,主要功能都是杀菌、防腐,因此,可能是商家选择了某种防腐剂原料商提供的复配防腐剂,其中带有“胶态银”,而目前,“胶态银”在国内的使用并不违规,所以商家没有考虑太多风险。
“在化妆品发展史上,确实有以贵金属类成分作为亮眼卖点的产品,也曾风靡一时。”郭晓峰说到,这样的背景或许是当下部分美妆产品以“金”或“银”为卖点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去年,广东省药监局就曾发文表示,虽然重金属“金”“铂粉”尚未列入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但不代表相关原料可以随意用于化妆品中。而黄金、铂金在化妆品中是否具有护肤相关功效,国内外均无相关权威试验数据或文献报道予以证实。
至于“胶态银”,在郭晓峰来看,当下,该成分的收益和风险比已经需要重新评估了。“实际上,抑菌、抗炎类成分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无论是监管角度还是市场角度,这类产品可能不再是主流护肤方向,相关企业可能要慎重评估。”
芦苇亦有相同的观点,他指出,今后,“胶态银”在国内应该会设置更严格的监管,如在监管单位指导下,让使用该成分的头部厂商牵头完善“胶态银”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