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拥有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连接能力的食材供应链,再次成为资本宠儿。
近期,先后有多家食材供应链获得新融资。B端食材供应商“时食链”宣布已完成Pre-A轮融资,这是这家公司继今年1月份获得和君资本等投资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后,获得的第二轮融资。
此外,肉羊食品供应商“壹起扬食品”宣布完成约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长春越达科技产业园投资。今年10月,以B2B食材供应为主业的“乐禾集团”完成了数亿元F轮融资,由广东省政府下属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基金及和智投资领投,粤茂基金、白云金控及广州产业投资基金跟投。
在消费投资的相对冷静期,这样规模的投资并不多见,而食材供应链也成为少数仍然可以拿到大笔融资的赛道。上述供应链公司则在各自领域有所侧重。
比如时食链早先以云南食材供应切入市场,为一二线城市的云南连锁餐厅提供食材,在2014年的北京云南食材供应市场中占比达到70%。如今这家公司主营B端食材源头直采、定制化加工与配送服务,覆盖政府机关、军队、大中小学食堂、品牌餐饮连锁机构、连锁商超等领域;以及在C端预制菜业务上布局,目前已开发出50多种云南风味的预制菜,并推出了“奔跑的小象”预制菜品牌。
壹起扬食品则是一家专注于肉羊品种改良及商品羊饲养的企业。乐禾集团的体量和规模都更大,它以B2B食材供应服务为核心,有净菜加工、冷链物流、餐饮管理、中央厨房、食品科技产业园等在内的多产业布局,在资本的助推下已经在全国布局数百家分子公司。
近年来伴随着预制菜和餐饮连锁化的不断发展,上游的供应链大战早已浮出水面。
聚焦于消费投资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也曾表示,资本对纯餐饮的投资兴趣下降,对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以及具备食品属性的新餐饮更感兴趣。
资本对餐饮供应链感兴趣的原因,实际上是餐饮连锁化程度的提升,与食品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2023中国连锁餐饮峰会上公布的数据,从2018年到2022年五年时间内,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2%提高到19%。这与美国等市场50%以上的连锁化率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
前端餐饮连锁化率的加速,推动了上游食品供应链的发展。安全、稳定、高效、标准化的供应链可以有效帮助餐饮企业节省成本,有助于餐厅进一步规模化扩张。
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一方面释放出餐饮连锁品牌的投资价值,同时也释放出餐饮供应链本身的资本化价值。防疫政策调整后,资本对纯餐饮的兴趣点向上游供应链转移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例如光大控股消费基金在2021年正式提出聚焦食品全产业链的投资定位,称“抓住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其董事总经理吕志超透露称,从投资价值看,食品产业链条长、痛点多,解决每一个痛点都能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食品全产业链属于核心民生,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行业政策也不具有敏感性,因此可持续性更高、可预见性更强。
而对于不少餐饮企业来说,在上游供应端布局发力也成为一种选择,“供应链为王”愈发成为共识。
以此番获得新融资的时食链为例,早在2015年时,它在北京开设了云南餐厅“壹霖·洱语”系列品牌。但在2020年时餐厅运转受到冲击,因此便重新回到供应链上寻求第二增长曲线,餐厅门店规模有所收缩,且至今并未大规模扩张。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壹霖·洱语云南菜”和“壹霖·小洱语云南米线”现有门店数量一共只有6家。
这家公司也加快了集配中心和工厂的建设。目前时食链已经在云南、北京、河北等地建成区域性集配中心。另外,它主营即食冷链食品的江苏泰州工厂预计将于2023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主营沙拉净菜的北京昌平工厂、主营常温酱料和FD冻干食品的河北衡水工厂预计于2024年年底投入使用。
尽管食材供应链也有万亿市场规模,但格局高度分散,也给了资本入局、加速规模化整合的市场空间。
食材供应链亟待解决的痛点,包括上游源头分散、机械化、规范化程度低;中游冷链技术不足,链条冗长且渠道运输成本高;下游菜系和产品繁杂,难以标准化等。
于是上述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几家公司,则将针对性在这几方面提升能力。比如乐禾集团将加强数字化系统的升级迭代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全国落地,时食链则将重点投入供应链数智化系统打造、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及江浙沪生产集配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