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vivo 之前,似乎没有哪家中国手机品牌曾经如此明确地强调「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在外界看来,vivo的「长期主义」普遍理解为「长期投资前沿技术,确保持久竞争力」,这个概念在早已进入成熟发展模式的智能手机产业,就意味着要突破供应链限制,通过自研或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多年,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在 2023 年生成式 AI 引爆全球大模型浪潮之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介入,让手机的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加好用这件事,已经存在许久,从手机系统根据当前位置、时间自动推送对应信息、到计算摄影作为 AI 具体应用场景的迅速发展,都意味着 AI 早已渗透到普通智能手机用户的日常生活中。AI大模型的到来,则将掀起了智能手机新一轮体验革新浪潮。
技术推动体验变革的同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终于迎来了「拐点」:手机市场开始出现触底反弹的回暖迹象,据 IDC 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双 11 的 10 月 23 日至 11 月 3 日期间,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9.2%,已经展现出回暖的迹象。
市场回暖其实并不一定是所有厂商的好消息。智能手机是一个每年出货量超过十亿的庞大市场,有上亿用户的需求亟待发现并解决,而且都是看似基础而又朴实无华的需求 —— 比如「让手机拍照颜色更加准确」、或是「让手机拍照更漂亮」,正是这些「普通」的需求,构成了用户的使用日常。
从销量上来看,能影响一个手机品牌真正站稳高端旗舰手机市场的,永远都是这些日常生活中最重要且最高频使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寻求突破,既要做好基本功,还要寻求最优解,其实是非常艰难的挑战。
手机影像的「选择」与「探索」
为了解决这些模糊而长期存在的「慢性」需求,在 X100 系列发布会中,vivo 首次发布了「蓝科技」技术品牌:这是一个涵盖了从自研芯片到大模型等前沿手机技术,包括了四个不同方向上 vivo 的技术探索。
在影像层面,vivo 在 X100 的「蓝科技」概念中,对应的其实是「蓝晶芯片技术栈」。
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即使是专业从业者中,也经常爆发关于「智能手机发展的越来越像卡片机是否有价值」「花费高额成本开发这样的功能对于大众用户来讲真的有用吗」等无数讨论。正反双方都各执一词。
当然,到了智能手机甚至已经跨过红海阶段的今天,这样的讨论看起来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 越来越多专业创作者使用手机开始录制视频,苹果甚至用 iPhone 完成了整场发布会的录制。
vivo从 2020 年开始与蔡司接触,双方达成全球影像战略合作至今已过去了三年,vivo的影像实力在光学层面做到了引领业界,并让手机摄影成为 vivo X 系列最显著的领先标签,但这背后同样也离不开vivo定制芯片的能力。在手机 SoC 性能的摩尔定律已经失效的当下,整体性能提升趋于保守,甚至拖累了手机其他亟需性能提升的部分,手机影像系统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打造更极致的影像体验,vivo通过设计开发V系列自研影像芯片,与SoC芯片实现双芯协同,便成了vivo最具开创性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包括 SoC 在内的一些硬件性能受限于厂商开发接口限制,手机系统也无法充分调用这些已经存在的硬件性能。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产 Android 手机的常态 —— 尤其是在影像能力上。SoC 内置的影像能力无法匹配相机硬件能力,释放出足够的计算摄影潜力。
在2019 年掀起的自研芯片的行业浪潮中,vivo 优先选择了自研影像芯片的技术路线。这个选择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影像芯片在当时的狂热氛围下似乎既不性感也不酷,甚至被很多人解读为「没有真正技术」,在当时众多选择自研 SoC 的新闻中并不起眼。
但 vivo 一直坚持到了如今,自研的 V 系列影像芯片每年都会搭载在最新款的 X 系列旗舰手机之上,到了 V3这一代已经走过了四年。
确定不做 SoC,不抢夺手机硬件生态的份额之后,vivo 也就确定好了该做什么,同时也将 SoC 厂商从潜在竞争对手变成了朋友。因此在技术发展路线上,vivo 也秉持着超乎外界想象的开放态度:vivo 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介绍一些经过自研影像芯片验证、得到用户充分认可的算法功能,vivo 会将其推荐给 SoC 平台,整合进上游供应商中,让「友商」也有用到这些新技术的可能,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出 vivo 眼中的「长期主义」,背后所包含的互补思想。
vivo曾大笔投资在手机影像的色彩领域,其实也有不少来自用户的使用反馈收集诞生的结果:比如 vivo 影像副总裁于猛曾提到过一个细节:曾有一名网店老板向 vivo 反馈,想要让照片拍出的产品颜色更加准确,从而避免因产品色差问题遭到投诉。
在发现这些实际需求后,vivo 会推动技术团队去探索解决方案,最终决定从零开始,开发一套更加准确的色彩系统;这就是「蔡司自然色彩」最初的诞生缘由,
为进一步抑制炫光和鬼影产生,全新升级的蔡司T*镀膜将搭载 Multi-ALD 技术,并已经搭载在了最新的 X100 系列主摄上。其镜片中心反射率将由 0.2 %下降至 0.1 %,较上一代ALC镀膜,反射率降低50%,能带来更清晰的画面表现。
芯片的「克制」与「极致」
用户的真实需求,是智能手机品牌最好的产品经理。熟悉 vivo X 系列历史的数码爱好者可能还记得,X 系列曾多次尝试过包括高通骁龙、三星猎户座以及联发科等不同供应商的 SoC,这在整个手机行业中都不是一个寻常现象。
这种情况其实与 vivo 在旗舰手机上的发展战略有关:vivo 也曾以一年一部的高频率发布了包括 vivo APEX 系列在内的多款概念机,都是为了探索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了 X80 系列开始研发的 2021 年,为了实现「同样的芯片,更好的体验」这一目标。通过软硬件加持,进一步发挥旗舰平台的影像处理能力。在 X80 系列上,vivo 与联发科的天玑平台首次进行了芯片的调通合作。
彼时 vivo 选择留给开发团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调校适配,X80 甚至没有首发天玑 9000 芯片,但换来的是更加深度的GPU 调度控制权,以及调用 V1+ 芯片深度介入手机影像系统的能力:在联发科的协助下,vivo 用天玑9000的底层资源,定制关键特性,让 V1+ 和天玑 9000 两块芯片在紧密的协同下,实现了如同一颗芯片般高效率。
最终,X80 系列不仅可以进行实时的 1080p 60 帧的MEMC运动预估插帧补偿功能,提高用户在夜景拍摄时的创作空间。借助于 V1+ 还能再进一步,,能实现小于 1Lux 环境的极夜视频功能。
而到了 X90 系列发布的 2022 年,vivo 与联发科的合作明显要更加成熟:这次 vivo 不仅成为了首发天玑 9200,还深入到芯片的底层技术领域,在长达 20 个月的合作中,vivo 在早期阶段就参与到了天玑 9200 的研发过程中。最终带来 5 项联合研发和调校功能。
而到了 X100 系列,vivo 终于得以将「全大核」的设计构想融入到实际产品中,共同探索研发出了天玑 9300 这款SoC。但在此之上,vivo 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底层软硬一体化设计」,软硬件互相定制,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独属于 iPhone 的名片。
「天玑之王」的成绩很难,但逻辑很简单。岁岁年年的投入与坚持,就是一切突破的答案。
回到发布会本身, vivo 从 X50 到如今 X100 在设计上的一脉相承、层层演变、硬件上的突破与创新固然是明面上的主线,但藏着细节中的暗线同样值得关注:除了影像与天玑 9300 之外,vivo 的「蓝科技」,目前还发布了包括自研的通用大模型——蓝心大模型、以及面向 AI 时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统——蓝河操作系统。
这些都是眼下热门的新技术浪潮,正如 2014 年 vivo 押注手机影像、2019 年决定选择自研影像芯片路线一样,此时此刻 vivo 也已经在下一次技术浪潮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总结
手机操作系统的进化是如此,生成式大模型也是如此。在繁杂的用户需求中抽丝剥茧得出准确的需求,其实就是属于技术的克制。这是 vivo 高管在多个不同场合中提到的「长期主义」,在战略上的具体表现。
2023年发布的 X100 系列,不仅是 vivo X 系列的一次「十年跃迁」,也是 vivo 提出 Hi-Fi 音乐手机概念的十年,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今 X 系列已经跻身高端旗舰手机之列,而 vivo 的下一个十年,将由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等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投资开启。
这是一个新的关于「长期主义」的故事。做好这些基本功之后,站稳高端市场,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
据 Canalys 数据,2023 年第二季度,vivo以 18% 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的桂冠。这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市场对「基本功+最优解最优解」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