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保险“国际板”迈出一大步,首张国际再保险分入合约落地丨进博会新机遇

港车北上新政下,安盛将港车保费从香港分入境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苗艺伟

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上海保险交易所、安盛天平财险等于日前共同宣布已完成再保险“国际板”首国际再保险分入合约签署。这标志着,我国再保险市场“双向开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国际板”首个国际再保险交易是一笔“港车北上”的车险再保业务其中,交易的分出方为经营香港地区业务的安盛香港财险公司,分入一方则为主营内地业务的安盛天平财险公司。

首单“港车北上”车险分入业务落地

7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进程下,“港车北上”新政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在预约通关获准后,可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

同时,在配套的车险政策方面,粤港跨境车险的“等效先认”政策也落地生效,车险新政为香港汽车保险保单上附加内地汽车保险,整张保单由一家保险公司出单,让承保在粤理赔成为现实。

对于“港车北上”新政所涉保险业务,安盛天平总精算师、首席定价官兼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总经理殷兆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安盛天平已经与安盛香港财险公司进行了业务合作,为香港客户设计了相关跨境车险产品。如今,随着上海再保险“国际板”的开通,安盛天平可以把原先由安盛香港财险出单的车险,通过“国际板”来进行分保交易,把部分保费和风险转分回到安盛天平,让两家公司在境内外风险、保费进行匹配和平衡

此外,他表示,“国际板”还增加了再保险业务跨境清结算的便利程度,也有一些对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差异化对待的鼓励政策。

再保险“硬周期”提供分入有利环境

安盛天平首席商业险业务官曾翔表示,在国际化的分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在分出保费的同时也分出了风险,带进来保费也会带进来风险,因此,保费收入与风险的匹配、平衡的确需要着重考虑。

他表示通过把保费收入与风险的匹配,可以增加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及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健性,保险行业作为社会“减震器”的作用也会更明显。因此,再保险国际板平台分入业务,不单可以增加保费收入,更重要的是为保险行业带来新概念和新技术以及对社会的整体效益

曾翔还表示,再保险行业而言,其业务有明显的长周期性,当下已经处于全球再保险行业“硬市场”(费率高、利润率高)的峰值,境内保险公司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再保分入市场,不仅可以积累国际化再保经验,而且从定价角度来说,国际保费收入已经达到最高,现在不失为一个开展分入业务“有利时机”。

同时也表示参与国际再保业务也需要根据评估公司的财务能力、风控政策以及定价的专业性审慎选择目标客群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