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崛起中的“超充之城”

根据规划,2025年,深圳市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在国内率先达到1:1。

图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戈振伟

界面新闻记者|林腾

深圳,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后,一座“超充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10月27日,深圳首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综合体验中心正式启用。当天,在福田区印力中心举办的国家(深圳)气候首批投融资示范项目暨新能源汽车超充综合体验中心启动活动上,深圳储能标委会还发布了储能新材料领域的2项国际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徐尔曼女士在活动中表示:“深圳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创新者,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深圳用超级速度建设‘超充之城’,福田中心区率先行动、引领示范,对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源:幸福福田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近日印发的《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一句充满未来感的口号,吹响了深圳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号角。

根据《规划》,2025年,深圳市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在国内率先达到1:1,初步建成超充之城;2030年,超充站将增至1000座,完成超充骨干网建设,超充比加油更方便;2035年,超充站规模达到2000座以上,超充将无缝衔接,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充电。截至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44座超充站。 

“建设‘超充之城’,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重大体系。”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落地的最大痛点之一是充电,充电桩配置少、充电时间长,而超充正好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难点。“深圳可以用来安装充电桩的空间少,超充可以说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加快充电桩的‘翻台率’,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

“超充之城”助力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目前,充电桩根据充电速度的不同,分为慢充、快充、超充。其中,慢充主要以交流电形式充电,快充、超充则是基于直流充电技术的高压快速补能方式。比如,采用7千瓦的交流充电桩慢充,充满电需要7个多小时;使用功率为50千瓦的快速充电桩,平均充电时长也普遍在1小时以上。而超充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最快能以“一秒一公里”的速度充电。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充电技术朝超充时代迈进,可满足电动车使用者对于快充的需要、利于缓解里程焦虑,同时也将带动超充产业链的需求提升。

图源:图虫创意

整体来看,“超充之城”的建设是深圳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现之一。今年8月,深圳提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新支柱,预计2025年底,深圳新能源汽车规模将达到130万辆,与之匹配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深圳随后推出的超充《规划》可谓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一脉相承。

当前,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

10月30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增速。

深圳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其关键原因是工业生产为深圳经济筑牢底盘,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维持快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6%,新能源汽车产量前三季度增长125.8%。

“‘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不仅仅是造车,其中涵盖了技术创新、高端制造创新、消费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生态文化创新,是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韦福雷表示,“超充”建设不仅仅满足“用”,从产业链上下游看,将带动新一轮技术迭代,加固企业护城河,从而为整个新能源产业带来升级变革。“因此,‘超充之城’的建设是‘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目前,深圳已形成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居世界前列。深圳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其中在储能领域拥有企业近7000家,在锂电领域,拥有企业4000家,聚集了南方电网、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欣旺达等一批龙头企业,连续两年居“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之首。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桩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政策密集出台,充电桩产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大“风口”。据了解,充电桩产业链具体可以分为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商、建设和运营商、整体解决方案商。

其中,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商主要包括功率模块、电气附件(包括断路器、插头、电缆、接触器)、触摸屏和计费系统、控制板等零部件以及充电设备、配电设备和管理辅助设备等的生产制造商;建设和运营商主要包括充电站的建设及充电运营商,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造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商主要统筹上下游及客户需求,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仅在充电桩产业链条上,深圳就集结了20多家深圳上市公司,布局在充电模块制造、充电桩运营等领域。其中,整桩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永联、盛弘、科华、EN+、英飞源、科士达、科陆电子、麦格米特、奥特迅、长园深瑞、华为等深圳11家本土充电设备终端制造企业位居全国前列。

不难发现,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高度配套,上下游深度协作,已经成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开展超充设备零部件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超快充一体化和光储充一体化技术为媒介带动产业发展,持续挖掘深圳对口地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潜力,拓展“深圳超充”品牌影响力,助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随着超充站的加速普及,储能产业正迎来“万亿级”蓝海。令业内企业振奋的是,深圳新型储能产业基金也在今年6月正式设立,规模超200亿元,将加大对电化学储能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和项目投资力度。

事实上,深圳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态势也极为良好。

今年2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重点支持面向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的原材料、元器件、工艺装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链条。

“新型储能产业基金将与深圳市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协同。” 据新型储能产业基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基金将加大对电化学储能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和项目投资力度,促进深圳市加快储能总部研发中心、新型储能高端智造中心、多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和全球储能优质产品及方案供给中心的建设。

多地竞逐“超充之城”,深圳如何突围?

放眼全国,不少城市正在发力“超充”建设。深圳的“超充之城”建设,只是全国加码补能领域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发布的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已经超过20条。

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 — 2024 年)》,提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落实《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优化配套环境。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要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

从地方来看,广东、吉林、山东、湖南、甘肃、河南、浙江、济南、重庆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了政策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超充”已经成为各地发展的新名片。

例如,广州的目标是到2024年,“一快一慢、有序充电”的充换电服务体系和“超充之都”基本建成;全市充换电设施充换电服务能力约为400万kW,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换电站约200座;2022-2024年新增充换电服务能力约120万kW,新增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

今年3月,海南提出建设“超充之岛”,到2023年,在公共超充网络服务半径不低于3公里范围内,建成超100座超充站;2025年,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乡镇全面覆盖,在海南建成超400座超充站,合力构筑“XFC极速充电”岛屿生态圈。

那么,作为汽车产业后发城市的深圳,在超充赛道上有何优势?将如何突围?

从供给侧看,深圳已形成完整的充电桩产业链布局,集群优势明显。企业查询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注册地在深圳的充电桩业务相关企业多达1.2万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超过3000家。深圳所属充电桩概念板块的上市企业26家,超过北上广之和。

以华为数字能源为例,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该公司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联合建设的南网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亮相。同时,华为数字能源联合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普天新能源等,在福田区打造了首批超充样板站。

“充电网络是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充电’。华为数字能源将通过丰富的商业模式,为充电运营商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正循环。”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表示。

此外,深圳的电网建设也居全国前列。基于全市域级、全自主可控、精细建模的统一时空信息平台(BIM/CIM),深圳率先打造了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实现全市充电设施全量接入,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键找桩、一键充电”的一站式服务,也强化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运营商等数据互联互通,打造更加智慧的政府监管平台。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基于新能源汽车运动轨迹分布,深圳将在机场、高铁枢纽、邮轮码头、公交场站、会展中心、高速服务区、4A级以上景区、灯塔工厂、重要政务场所、重点高校院所等区域,布局建设技术全球领先、场景全覆盖的超充站;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液冷超充、柔性充电堆、小功率直流、移动储能等新技术,为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让“超充之城”有名有实。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