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肥:风口上的猪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加速,大户种植时代的到来,智能配肥的市场前景的是明朗的,将大幅提升农业产业链效益。然而,在下一步的落地发展中,如何避免农资电商“烧钱式”的营销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伴随着伴随着“互联网+”农资的热潮,智能配肥急剧升温:上至中化化肥、中农控股等农资央企近期组建团队布局智能配肥;大到磷、氮肥百万吨级厂家云天化、心连心也已踏进智能配肥大潮;更有一大批倚靠测土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创新科技起家的企业,早早已在抢滩智能配肥终端市场,如傲禾测土、点豆农业链、云农场等等。资本的搅动,让智能配肥站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何为智能配肥?

智能配肥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测土配方施肥的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整合起来。即在田间地头建立一个可以覆盖一定种植面积,集测土配肥、研发生产、仓储配送、农化服务等为一体的,并配套的测土实验室、配肥设备、库存单质肥料、农技人员等现代农业中心,根据农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要求,生产出个性化、功能化的肥料产品。

站得越高,争议越大。有人认为,这样的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施肥方法存在弊端,同时还形成了全新的农资供应链;也有人嗤之以鼻,称其是经销商变相叫卖肥料的一个噱头。

乐观派——突破颈化肥行业现有困局

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年均施用量目前已突破6000万吨,存在严重的施肥不均 衡、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成本、浪费资源,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还将导致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受到影响。

另外,在传统复合肥生产中,由于规模化生产需要和成本控制,配方不可能针对作物和地块随机调整,这是多年以来农业部门测土数据难以高效地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障碍。

中化化肥业务拓展部副总经理陈亮表示,“智能配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这一瓶颈,而且形成‘矿产-单质肥料厂-智能配肥中心-农民’的全新农资供应链,大大降低流通成本。”

云农场集团创始合伙人刘怀华则认为,智能配肥具备‘互联网+’和供应链两大优势,前者实现了测土和销售对传统数据的分析应用、后者则降低了终端价格、提高了肥效,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会对复合肥产业链产生冲击,而且可能进一步影响甚至替代单质肥零售商。

质疑派—— 模式存在漏洞难走通

有人拍好叫好,就会有人冷眼旁边。智能配肥站在实际运行中,少数企业直接采用农业部门提供的土壤成分数据,但更多的企业倾向自行测土,并将其作为开展业务、增强客户黏性的抓手,现在不少企业将“一户一测土,一户一配方”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认为,智能配肥站对农民的个性化服务是按照耕地土壤类型(等级)、作物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等开展配肥服务的,不提倡让企业或者经销商去化验土壤。国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经覆盖到所有农业县,每年周期性取土化验的数据十分丰富,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基本上可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的查询需求。

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肥料科科长郭跃升认为,户与户之间的土壤养分也许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在一个含量等级内的数值差异。其实,老百姓完全可以用一个配方。农业系统通过大量的土壤测试,制定发布的大配方已经能满足生产需要,再逐户测一遍有些浪费人力物力。另外,配肥站土壤速测技术有些令人质疑,大多数是定性或半定量的测试,不能用作精确配肥的依据,而配肥站人员取样方式、步骤的科学性也不能完全保证。

“一般情况下,智能配肥机有5个料斗。除了添加氮、磷、钾肥之外,另2个料斗应该添加什么?添加的量是多少?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这些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属于监管的空白区域。”郭跃升担心,为追逐利益,一些企业可能会对于利用智能配肥设备胡乱添加一些令人担忧的物料,甚至产生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这种现象。

智能配肥测土成本高昂、配方肥质量难以保证,这让不少人质疑智能配肥只是假借“互联网+”、做个手机APP,在玩噱头变相卖肥料而已。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加速,大户种植时代的到来,智能配肥的市场前景的是明朗的,将大幅提升农业产业链效益。然而,在下一步的落地发展中,如何避免农资电商“烧钱式”的营销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由发现良田原创,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发现良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