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成本《长城》走向世界野心,豪赌下能否成为划时代之作

从市场角度来说,本片保守估计需要全球票房到4亿美金才能回本,《长城》整体回本形势显然并不乐观。

作者:苏心卿

“电影节奏非常紧凑,创意很新颖,没想到张艺谋导演会用这种方式将中国风融入到电影里,这是一部中国和外国观众都能接受的作品,它的成功会推动中国电影进步。”

自称永远是张艺谋粉丝的导演徐峥在12日的《长城》首映后如此表示。好莱坞式的紧凑节奏、中国元素、兼顾国际市场、中国电影走出去。徐峥基本一语概括了《长城》这部投资1.5亿美金,中美最大规模合拍片的最终成色和意义。从去年7月第一场发布会开始,它就收割了观众一年半的注意力。

首映后不少好评之外,也有其它不同观点,“叙事收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老年人的稳劲却少了少年人的狠劲,导演不讨喜的地方还是挥之不去”、“逻辑细节有Bug。”

中美视角下的巨兽“长城”

《长城》讲述了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盗取火药配方,却意外发现长城是为抵御60年降临人间一次的饕餮所建,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也见证了中国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被他们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后威廉和中国精英部队在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共同守护人类的故事。

这部从美国观众视角来叙事的合拍片《长城》,不仅剧本和角色非常好莱坞化,也是严格按照好莱坞制作流程拍摄出来的,整个项目历时3年,也是张艺谋职业生涯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部电影,全部的片尾字幕走完都需要10分钟。“与好莱坞合作,可不像在中国,导演有那么大自主权,我希望《长城》为青年导演未来与国外的合作做一些探路。”张艺谋说。

马克思·布鲁克斯、爱德华·兹威克、马歇尔·赫斯科维兹、托尼·吉尔罗伊、托马斯·图尔是《长城》的五个编剧,他们也都是好莱坞主流的商业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其中,托马斯·图尔是出品方之一传奇影业的老板,也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他有一次坐飞机看到长城,觉得它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于是和马克思·布鲁克斯写了故事梗概,而从2013年10月开始的第一稿剧本就有张艺谋的参与。

所以一开始,它就是根据全球市场目标定的剧本、主创、演员和预算,诚如评价,“好莱坞架构和东方文化融合,只有张艺谋能拍到这个水准”,可以说,张艺谋也几乎是中美两方第一次如此大合作选定的唯一人选。番茄网上,观众对张艺谋作品的认可度也最高。

多年作品的稳定发挥,国际声誉和对东方美学的执着追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全球票房1.77亿美元,至今保持着海外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纪录。

有一个细节,电影《长城》片名是美国制作方定的,当时中方觉得这个名字太普通,美方说不行,就得叫这个,坚决不能改。而3位好莱坞主演马特·达蒙、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的番位分别排一、三、四,远比中国本土的大牌演员靠前。

好莱坞A级标准的世界野心

虽然现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大多数中国电影,都还只是在本土市场非常活跃,而真正能走向国际,走出去的几乎没有。几天后,《长城》就要接受来自中国广大观众的检验,早北美两个月,接下来的4个多月,它还会相继在全世界近30个国家上映,最晚的日本定在明年4月中旬。

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战略性的电影。《长城》基本是一张中国名片,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和美学精神的作用,《长城》不仅是张艺谋的野心,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野心。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当然是良好的初衷。但要如何在“白人拯救世界”和“中国人教训外国人”中做权衡,从演员、故事、剧本、资金、价值观等多方面考虑周全,不得不说是一件需要取舍的大事,从《长城》先期观众的第一波口碑反馈说来,有表示“故事偏浅”、“有Bug”,一些架空历史,高度简化的情节,是否符合国内乃至全球观众的口味?对外国观众说来,有中国历史的渗入阻挡了一部分外国路人观众,尤其是北美观众,他们认为,无非就是换个地方打怪兽。可以说,本片受众挑人,在国际上的路人缘大概不会太好。

尽管本片的制作初衷是拍摄一部有东方特色又能被全球接受的商业大片,但最终可能存在东西杂糅的尴尬,西方观众不太感冒。但是毫无疑问,《长城》的制作标准是实打实的好莱坞A级,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合拍片。

《长城》内地市场看好,但在北美或“不受待见”

2013年环球影业出品,根据日本真实历史改编,基努·里维斯和一众日本大牌明星主演的《47浪人》,1.75亿美元成本仅换来北美3830万美元票房。

另一个,今年同样是传奇影业出品,制作成本1.6亿美元的《魔兽》中国票房为14.7亿人民币,而北美仅收4700万美元,中国内地是北美成绩的4.5倍。

毫无疑问,《长城》 的重点回收区域在中国。根据本片在国内的市场热度和体量,“票房透视镜”预估本片的国内票房大概在2亿美金左右,而在票房大户北美,由于内容限制和观众的限制,预计只能在5000万美元上下。

《长城》作为一个中国故事包装下的英雄打怪兽电影,可能不仅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也刚好暗合了北美观众对超级英雄片的低迷情绪,现今,动画、“漫改”才是北美票房大户。除了华人,北美观众主动走进电影院看中国故事的又有多少呢?

而好莱坞影片回本,即成本的盈亏线的一般公式是全球票房达到制作成本的2.5倍,而这个2.5有比较大的弹性空间,如果是超级IP,其他收益如版权、DVD、衍生品收益比较大的话,这个数字会在1—1.5之间。但《长城》在北美显然不算是超级IP。以本片1.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算来,再加上全球1亿美金左右的宣发费,成本可能高达2.5亿美金。

从市场角度来说,本片保守估计需要全球票房到4亿美金才能回本,《长城》整体回本形势显然并不乐观。

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440亿的“病毒式”爆发增长,在国际市场份额上仅次于北美,今年2月份票房更首次超越北美,尽管众多中国资本也纷纷侵入好莱坞,万达更是以35亿美元全资收购了传奇影业。但从《长城》看来,在电影层面的合作,中方还仅是资金和少数的人才参与,在创作和制作上的话语权可谓不多。

而2016年中国市场整体迅速降温,正好给了中国电影一个冷静期的警醒。好莱坞电影成熟的工业体系,衍生品销售、开发等业务的多元、全球发行体系,编剧工业化等都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硬实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