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土地,绽出文化之夜

黄河之上,郑州扬帆,这座城市仿若一叶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之舟,准备带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踏上一场面向未来、溯源华夏的文化之旅。

一个布满文化藤蔓的夜,不久前在郑州大剧院降临了。

9月19日,2023年微博文化之夜在郑州举行,双方联手打造了一场关于文化的盛宴。黄河之上,郑州扬帆,这座城市仿若一叶历史长河中的艺术之舟,准备带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踏上一场面向未来、溯源华夏的文化之旅。

这场盛典之夜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之美,更凸显了郑州在其中的重要符号意义。在此之前,更有一场文化论坛诉诸华夏文化的起源、现在与未来,以及那些独属于郑州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座城市扎根黄土的定力所在,它既是城市的底蕴之魂,也是城市的腾飞之翼。无论是回溯来时,还是展望征途,守住一脉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都是一座城想要点亮人文与经济两大命脉所必须要转动的命运轮盘。

于郑州而言,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为其带去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成长天赋。而郑州本身对此也颇有巧思、诚意与雄心,多年以来,其文化出圈尝试数见不鲜,为其带去难以估量的经济回报。

在今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再次磨砺心血,打造并推出“醉美夜郑州”经济消费品牌,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普通市民架构新的经济消费体系,营造一个不缺柴米油盐、富有人间烟火的郑州生活。

“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如今,郑州正在竭力打造一个更有文化软实力的郑州,与微博之夜的水乳交融,将给予它社交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乘上更强劲的经济腾飞之风。

文化降临那一夜

微博文化之夜在郑州绽放这一晚,满目琳琅尽是郑州的文化瑰宝。

开场是以“豫”为景的歌舞交加,在场人无不梦回大唐。中场有歌手vava毛衍七与豫剧表演艺术家跨界合作上演的《挂帅》,豫剧传承人与现代电子音乐的碰撞,恰似传统与新潮的演绎,两者的结合呈现了一番华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期间,中国文化传承之力、传播之力、引领之力三个篇章陆续展开,包含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度突破作家、年度文化推广者、年度影响力文化人物等在内的20项文化大奖悉数揭晓,覆盖非遗、博物馆、戏剧、网络文学IP、动画IP、优秀演出IP、音乐人等文化生态全域——一幅有关微博泛文化内容生态的完整画卷徐徐展开,绽放于郑州大剧院的夜幕之下。

这并不是最酣畅淋漓的部分。除了与文化相关的一切,郑州与微博还联合呈现了一座城市如何走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这条路的经验始末。

这日下午,一场文化论坛率先开启了主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的演讲中,他展开讲述了郑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脉络,以及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在现代社会呈现与未来发展态势,以高度凝练的文字诉尽了华夏文化的起源、现在与未来。

作为这场文化盛事的开篇,它为郑州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奠基之地,以及自古便有的“天地之中”的称誉定调。这是一座城市身处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底牌。而为了打好文化这张牌,这场论坛主题也并不局限于郑州这一座城市的历史追溯,而是结合当今文化发展规律,通过一场又一场精心构思的发言,为城市文化的氛围营造建言献策,这使得受益的不仅仅是郑州文化。

单霁翔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演讲中,以故宫为鲜活的例子,展现了如何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他提到,郑州可以将嵩山的太室阙、观星台、嵩山书院等历史文化内容充分挖掘,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价值来呈现,对外展示城市的形象和灵魂,让郑州的故事更加鲜活。

作家马伯庸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介绍了一套有关城市文化名片塑造的六维度评判体系,这背后是一套对于本地文化元素从挑选到挖掘,从传播到树立IP品牌的完整流程,同时也是一个清晰明了、可操作性高的城市文化构建的全新方法框架。

另外,除了古时传统,今时今日的中国文化新符号同样重要。论坛上,来自学界业界的众多专业人士谈论了不同视角下的文化潮流,比如汉服热,又比如如何打造能够让吸引青年人的文化沉浸式项目等等。这段内容的出现,意味着理解当今的“国风”“国潮”何以成为重要流行元素,是有历史古韵的城市与青年一代产生文化上的同频共振的关键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文化论坛的尾声,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醉美夜郑州2023消费攻略金秋版文化线路。这是一条文化线路,同时也是以夜为美的“醉美夜郑州”消费攻略。

“醉美夜郑州”是当地打造已有数年的消费季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颇为成熟的IP品牌。这背后设有“夜游”“夜娱”“夜购”“夜赏”等沉浸式消费活动,围绕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重点领域,提升夜消费供给,更好满足市民群众时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醉美夜郑州2023消费攻略金秋版文化线路的公布,将进一步点亮这座城市的夜与它的夜经济。这座城市期待的不过是在新一年金秋中,让更多人在华夏中原之地,以古时的视角看到今时的美。

郑州与微博的相互选择

2023年微博文化之夜为何圈定郑州,而郑州又为何选择了微博?

郑州可能是全国对于文化最为呵护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既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坐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套),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

作为一片在历史积淀上天赋异禀的土地,一直以来,郑州都在其文化底蕴中寻求创新突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挖掘塑造文化的能量,借此让这座城市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道路。

期间,郑州持续不断创新业态场景,让城市自身文旅消费活力得以激活。不仅是前述“醉美·夜郑州”夜游攻略,还有“YOU(游)·乐享郑州”这样的文旅消费活动。除此之外,郑州还打造了超过20个文旅夜消费场景,并主导筹办了“文艺郑州”街头艺术展演,这一展演当前活动总流量已超过3.5亿,已然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这些都是郑州在文化与经济的领域重叠处的发力见证。不止于此,这背后的驱动力在今年被进一步放大。8月25日,2023郑州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提出,要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打造“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文旅品牌。

这意味着,郑州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再上一阶,要从系统性的视角打造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它将锚定两个目标定位,一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二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力求通过推动文旅发展以树立崭新的城市品牌。

这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的蓄力,无论是从理论推演还是历史经验来看,这也能同步带动产业蓬勃,让文旅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之一。更重要的是,当文旅经济实力壮大,它又将给予这座城市更大的自由度以维护古迹和支持文创,这些终将再次反哺于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

这样的城市魅力给了微博足够的理由将文化之夜落幕于此。而对于郑州,微博的吸引力同样强劲。

微博文化之夜是一个绝佳的城市展示平台。文化之夜是微博打造的行业首个多形式、全渠道、 高影响力、强延续性大型文化IP,恰似文化界的“微博之夜”。它背后是以文化类大V和巨量相关内容为核心的泛文化领域生态价值,能够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普及输出。

从具体形式看来,微博能够提供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渠道的能量。据了解,在线上,此次微博文化之夜共打造了三大领域六大文化专场知识答题赛,由@蔡骏、@河南博物院、@网信郑州等40多位出题官带领,此外还有聊聊家乡传统文化印记、分享趣味典故或晒打卡博物馆等带话题微博活动,营造了一种全民文化知识科普的热烈氛围。

在线下,除了前述文化主题论坛,微博文化之夜还组织微博文化名人、学者、大V等沿着登封、巩义、郑州人文历史、黄河文化等5条线路探寻郑州文化,深度体验与传播郑州多面城市形象。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微博文化之夜的主旨都在于借自身场域之力,持续放大郑州城市声量,打造一个独属于郑州的超级文化传播场。两者之结合,得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微博用户通过郑州了解中华文化之美,洞悉何为“九曲黄河”,何为“华夏之根”。

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时代潮流密切结合的传播方式,正是当前脚踏大地、放眼未来的郑州所需要的:一方沃土如何在万里黄河的见证下历经风起云涌,又是如何让其人文与自然相映生辉,这些故事需要一片像微博文化之夜一样的磁场,向世界传递并揭秘。

双轮驱动下的城市腾飞

当微博文化之夜绽放在郑州土地上,后者能得到什么,是城市发展视角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今,城市基底已经发生了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在于外界看待“流量”的视角。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以来,“流量”在城市文旅、消费、交通等重要领域中,是一个用以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观察维度。在互联网领域,“流量”更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话题与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更迭不停,全国人民看世界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变,互联网领域的“流量”逐步与传统产业领域的“流量”互联互通。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这意味着,线上与线下“流量”正在大规模统一,开始更深层贯通传统产业与新兴潮流,而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仍是各地相关部门逐步探索、不断精进的一门手艺。

与此同时,一座城市的文化是流动而有生命的,但它的波澜仍然难以吸引大规模流量自发前来,它更核心和更深层的部分,仍然是稳重而深沉的,需要外力为其搭建媒介,进而使其大放异彩。

事实上,这正是文化与流量即将发生交汇的魔力时刻了。在流量背后,真正能将其搅动,让其拥有规模效应的方式与途径,是社交——当社交与文化相融,它们彼此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化学反应,仿佛有多个棱镜伫立周围,能够无限折射文化深层的魅力。

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之一,微博亿级的流量场带给了中国文化广阔的传播场域,与此同时,微博掌握巨量与社交有关的营造范式,能够成为文化的棱镜,让传统文化在其场域焕发生机,并提供让创新文化深深根植的沃土。

更重要的是,郑州已然具备接入微博场域能量的最佳条件。文化方面自不必说,作为华夏文明的中原之地,它始终有自己的文化底气。流量方面,郑州也已经日渐成熟,得以认识流量、理解流量、维护流量。官方数据显示,上半年,郑州市旅游行业接待国内游客7991万人次、同比增长57.6%,旅游总收入997.8亿元、同比增长55%。

当郑州的文化与微博的社交相融合,这座城市所得到的是社交与文化双驱动下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以郑州大剧院这一晚的微博文化之夜为例,它一方面让郑州文化本身在社交流量中带动了大众参与,得到了更多曝光,另一方面从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链视角完成了对品牌方、文化产业从业者等多方的聚合,让其共同分享了一场既强势盛大又生动具象的文化饕餮盛宴。在这背后,将有更多产业跨界合作与共赢机会纷至沓来。

只这一夜,便折射了郑州文化的万千光辉,并推动了大量潜在的产业共荣交易。这是对于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诠释,而文化软实力是一片土地得以经济高质量腾飞的天赋之翼。

这场腾飞之旅不会轻易停止,郑州已经看见窗口,并大步向前,让华夏文化走向四方。这其中呈现的果敢、无畏、自信、包容,是这座城市更为珍贵的根脉所在。只要根脉跳动一刻不停,郑州的前进就会步履不止。

不止是郑州,在更广袤的视野上,郑州与微博的尝试将成为一条全新的准绳,它或许就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遇上的一个有关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更肆意放光的机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