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航母上的安全保障经验是用三场惨痛火灾换来的

美国海军在超过75年的舰载航空经验中,用血的代价学会了“慎之又慎”。

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图片来源:US Navy

一位美国现已退役的海军飞行员说,《海军航空训练及作业程序标准化手册》上的每句话都是用鲜血写成的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12月8日的一篇文章称,海军航空飞行是一项非常危险的活动,但在超过75年的时间里,通过健全的程序、严格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美国海军已经将其航母飞行甲板作业打磨成一台运转顺畅的机器。事故确有发生,但海军在不断努力提高飞行甲板的安全性。每次出事,海军都会对事故进行调查,以便优化程序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但那些经验教训往往是以人员伤亡和金钱损失为代价换来的。数以百计的人在航母的海上事故中遇难或受伤。一位退役海军飞行员略夸张地说:“《海军航空训练及作业程序标准化手册》上的每句话都是用鲜血写成的。”

确实,海军在19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从三艘航母的一系列火灾中吸取了很多惨痛教训。

1966年10月26日,不小心点燃的一枚镁质照明弹在美军“奥里斯卡尼”号航母上引发一场大火,导致船上44人死亡,另有156人受伤。这起事故中有三架飞机被毁,另有三架受损。

第二起事故发生在1967年7月29日,美军“福里斯特尔”号航母在北部湾执行任务时突发大火,船上134人遇难,161人受伤,此外有21架飞机葬身火海。据查,事故起因于一枚“祖尼”火箭弹被意外发射并引起连锁反应。航母损毁严重,花了好几个月修理。

1969年1月24日发生的第三起事故也是由“祖尼”火箭弹引起的,美军“企业”号航母起火造成船上28人丧生、314人受伤、15架飞机被毁。在接踵而至的连锁反应中,船上又发生了18次弹药爆炸,飞行甲板被击穿八个大洞直抵船体深处。灭火花了三个多小时。

在这些火灾之后,海军着手大刀阔斧地修改损害控制和武器处理程序。海军还用所谓“冲洗”系统对航母进行了改装,帮助防止此类事故重演。

越战时期的三场大火带来了程序、惯例和硬件方面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更细微的变化。海军在不断改进飞行甲板上的安全措施,有些操作规则的内容十分简单,例如要避开作业中的喷气发动机的进气口周围区域。

事实上,多年前的一段海军安全知识视频就讲述过一名船员在航母飞行甲板上被吸进一架A-6攻击机的进气口。虽然船员奇迹般生还,但那段视频凸显了在飞行甲板上活动的危险。

但是,尽管全体船员竭尽全力,事故——即便是可以预防的事故——在复杂环境下仍难免会发生。

一名资深海军飞行员在解释美国海军为什么极少出现像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前不久遇到的那种问题时表示,美国海军在超过75年的舰载航空经验中学会了“慎之又慎”。

“我们有75年以上的舰载航空经验,有多重防护措施和联动操作来最大限度减少错误并确保成功地用拦阻装置着陆,”这位海军飞行员说,“这无疑要慎之又慎。”

来源:参考消息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