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mmo
天猫京东等电商的崛起,让很多品牌有了入局电视行业通道,相对苏宁国美等全国大连锁和区域性连锁以及一些小门店需要广泛铺点来说,这些电商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所以在电商平台,我们往往会看到不少在实体店难觅身影的品牌,包括前两年乐视小米等,也包括有一些新进品牌如创星、美丽加等,甚至包括一些已经有些没落的品牌,如清华同方、熊猫等。
这一年,席卷整个互联网品牌的动作是大家都加大了线下市场的布局,包括乐视、小米、微鲸等。而在线上业务遭遇规模利润天花板的时候,线下市场的拓展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吗?
线上可开拓的空间减少
正是因为省去了开店所附带的各种手续、成本等麻烦,以天猫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成为一个可以让小品牌快速切入市场,并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几何效应的好平台。这两年,伴随电商成长起来的电视品牌也不少,这其中乐视、小米、微鲸等互联网品牌是受益者,而正是看中线上市场的蓬勃发展,电视制造企业如海信创维康佳也分别推出了VIDAA、酷开和KKTV等针对线上市场的子品牌。
然而,随着一轮又一轮的电商日、黄金周的促销,外带每个品牌搞得热闹非凡的品牌日大促,现在线上市场可拓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点从一些品牌的市场规模就能看出来。
比如小米,近一年动作频频,音频、大尺寸、人工智能等概念隔三差五就推出,市场行为不可谓不积极,而在宣传方面,也明显加大了外宣的力度,特别在乐视爆发资金危机的第四季度,小米电视借助几次发布会和不涨价吸睛无数,但五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规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突破。按照去年供货方透露和小米王川的口述,年销量在百万台左右,今年虽然小米没有公布销量,但从第三方数据机构奥维云网的监测数据看,小米百万台量级的地位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类似规模上不去的问题,在微鲸、看尚等新进互联网品牌身上也有体现。而目前电视业的行业整体净利润又走低,奥维云网透露的仅有1.5个点净利润的电视行业,也在逼迫这些企业要生存下去,只有做大市场规模,薄利多销。
而再走线上,已经变得很难。因为线上的钱越来越难赚,线上的规模越来越难拓展,这种困难,也在慢慢被各个品牌所感知。这其中,以乐视小米微鲸等为代表的某些互联网品牌压力最大,它们面临的新课题是维护线上规模和影响力的同时,加速拓展线下市场的布局。所以在近期,小米和微鲸加快了实体店布局。而线下布点星罗棋布的海信、创维、TCL等,倒没有这样的压力,而同样借助苏宁渠道提前完成线下铺点的PPTV捡了一个大便宜,明年重心反而是向线上市场拓展。
线下市场真的就是香饽饽?
虽然线上市场增长很快,但线下市场规模依旧庞大。根据奥维云网最近的一个统计,70%的机会仍在线下。而在线下市场深耕几十年,拥有稳定客户源和品牌影响力的电视制造品牌海信、创维、TCL、长虹和康佳,将是横在乐视、小米、微鲸等互联网品牌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然,一些互联网品牌是不在乎这一点的,因为在他们认识里,这些都是传统渠道,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打破的。比如乐视与经销商合作的乐啪店模式,就很快在市场得到了复制,小米自营店模式也受到了不错的反响。如果说乐视小米还能借助影响力寻求一搏的话,那么微鲸的落地模式则还是传统实体店的对接,比如在山东,原来卖厨卫小家电的经销商加大了与微鲸的沟通。目前,微鲸加强了与阿里村淘的合作,并宣称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发展10万个村点。
即便如此,庞大的线下市场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
首先,品牌认知度不够。在一二线市场还好,但到了三四级甚至农村市场,口碑式传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如果说线上由于无法交流,评论可以刷的话,那么线下市场,那就是地地道道的口碑营销。相比上述电视制造品牌,互联网品牌的影响力毫无优势可言,在宣传吹嘘的效力减弱时,就需要企业真刀真枪地一点点建立品牌的影响力。海信创维等都花了十几年,乐视小米等即便有高招,至少也得沉下心做个五六年吧。建立品牌效应的时间成本,对追求短平快的互联网品牌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质量经得起口碑检验吗?质量并不是你说好就好的。在口碑传播市场,品牌快速兴起,又快速衰败的案例不少。我们曾对电视质量进行样本调研,结果发现,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品牌的质量投诉比例要远远高于电视制造品牌。如果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够,很容易被一点放大到一个面,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这些市场尤其适用。
再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等。在三四线市场及农村市场,经销商的比拼只是一方面,还有众多分公司、服务网点等综合售后服务能力的比拼。海信创维长虹等,深耕线下市场多年,深谙其中门道,这也是为何在全国设立N多大区,N多分公司及服务网络的原因,因为在它们心目中,要把服务做到消费者心目中。而这,是目前互联网品牌难以企及的。
当然,互联网品牌分步骤尝试拓展线下是对的,但要清醒地意识到,线下市场并不是香饽饽,面对面的市场争夺比线上市场来得更猛烈,难度也是超出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