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保底发行未达预期 但耀莱影视却说赚了

保底发行是票房毒药还是票房春药?

卷入舆论漩涡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上映一周后,已经出现了票房和口碑双双下滑的景象,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影片似乎难以达到5亿元的保底票房。然而,发行方耀莱影视却在最新公告中表示公司做出的保底发行还实现了盈利。

根据文投控股披露,公司全资下属公司耀莱影视文化和北京耀莱影视文化共同投资了电影1417.5万元,投资比例为15%,并非早前传出通过保底从华谊手里换来了20%的投资份额。根据这一分成,结合公告中披露的收入和支出部分,可以大致推算出《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投资在1亿元左右。

对于发行方耀莱来说,电影还在国内院线上映,这样票房产生的发行分成仍会继续攀升,等影片完全下映后产生的实际结余或不止目前公开的1539万元,其中主要得益于网络版权、海外发行和衍生收入等其他来源。不过以上粗略估计都没有把另一家发行方猫眼电影放入其中,也没有计入实际坐收票房分成的耀莱院线。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从诞生之初就始终充满着争议。一开始围绕的是片名能否出现“潘金莲”的字样,国庆临上映前又因未过审及其他原因,推迟到11月中旬公映。影片上映第二天,导演冯小刚就以万达院线远低于平均水准的低排片责问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转而与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在微博上打起了嘴仗。

有评论认为冯小刚这么着急与其公司东阳美拉由华谊兄弟收购承诺的业绩收入有关。事后,母公司华谊兄弟董事长秘书高辉对外解释称,两年来东阳美拉的净利润已达到8000多万元,这还不含导演的电影片酬及代言收入,已完成业绩对赌。

影片的另一家出品方摩天轮文化也有着类似业绩承诺。在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收购摩天轮的时候,后者对2016年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开出了3043万元的对赌协议。由于上半年摩天轮的净利润亏损2866万元,因而即便以原本预估30%的投资比例来算,摩天轮全年也是刚过承诺的底线,前一年更是不及对赌的一半。

今年9月,影片及主演范冰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金贝壳奖及最佳女主角银贝壳奖时,一度风光无限,无论观众还是发行方都对影片及市场表现期待颇高。然而正是由于过高的期待、不适宜的题材和档期,以及影片上映后导演失败的危机公关,反而使得影片背上了骂名。

《叶问3》

今年华语电影的保底发行似乎都不太顺,除了保底20亿的《美人鱼》票房实际超过了33亿元外,其他如《叶问3》、《梦想合伙人》、《致青春2》、《绝地逃亡》等片全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影片题材过时以及内地电影市场在向理性回归。

但是即便有了这么多教训在前,还是抵挡不住保底发行的流行。8月,北京文化发布公告称,将联合聚合影联为吴京的电影《战狼2》保底8亿元,并且按照复杂的保底模型向出品方登峰国际分期支付2.17亿元。另外,上周北京文化又以5亿元总票房购买工夫影业出品的电影《一代妖精》部分票房收益权,并支付给对方约7473万票票房净收益。有分析指出,北京文化的此次保底与公司大股东富德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相关,后者还是《一代妖精》出品方之一的重庆水木诚德最主要的出资人。

一方面是金融资本大量涌入电影市场,有着基金背景的和和影业在7月宣布包括《侠隐》、《青禾男高》、《傻瓜照相机》、《奇幻之旅》等一系列片单,这家公司最初以保底《美人鱼》和《火锅英雄》一战成名。而另一方面,也有发行方表示无奈。基点影视总裁高宏森曾透露: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发行方如果不做出高额的保底发行,几乎与一线制作的电影无缘。

面对业绩难题,文投控股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我们在电影发行方面才刚刚起步,并且保底发行不能够仅仅看票房收益,事实上我们在版权、衍生品方面也是有较好的收益的,因此说此次保底发行失败是不客观的,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