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已死,人机交互将进入bot时代

“我认为,在未来6-12个月,我们会看到下一波富有创意的聊天机器人涌现出来,它们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意在得到人们的重视,”利宾说道。

翻译:何无鱼

来源:Wired

在一些人看来,聊天机器人是“一种被注入人工智能的复杂造物,能够胜任跟人的互动”。

应用软件的热潮已经退去。虽然目前安卓和iOS平台的应用数量已超过420万款,但美国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用户每月不会再下载任何新的应用,哪怕它们免费且易于获取。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提供的数据,在使用移动设备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仅会使用大概三款应用。更甚者,美国用户其实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使用同一款应用。

那么,什么类型的应用最流行呢?

答案是:聊天类应用。

全世界的用户都欲罢不能地时刻盯着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微信和Skype。在这个背景下,开发者已逐渐把一款简单明了的聊天应用改造成一套复杂的生态系统。这种转变的中心,是一大群提供辅助支持的聊天机器人。

设想如下这个场景。

在2018年的11月2日那天,你走进厨房时说着,“播放埃塔·詹姆丝(Etta James)的音乐。”不一会儿,一首《At Last》就在屋子里响起。5分钟后,你口袋里的手机振动起来,屏幕上弹出“多伦多往返机票现在仅需220英镑/人,需要预定吗?”,你键入“是”,然后通过手机的指纹扫描器进行确认。

而后,你打开橱柜搜寻烹饪所需的食材,再在手机上输入披萨饼和酒。20分钟后,门铃响了,这些食材都被送到了。

但回想一下,你上一次跟软件程序进行交互的情形是怎样的?

你可能用到了鼠标、键盘或触摸屏,你要在一系列选项中辗转来回。在那个过程中,决定交互规则的是软件,而不是作为用户的你。但如今,得益于聊天机器人的发明,那些规则正在发生改变。

聊天机器人正在接管一切

无论是中国的聊天平台,新加坡的政府服务,还是英国基于语音的个人助理,聊天机器人正在接管一切。

下一代的用户界面不会构建在拟物化设计或是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菜单上,而是会基于最简单的会话。从Slack到微信,从Kik到Facebook Messenger,从Telegram到Amazon Alexa,聊天机器人正在成为人机之间的主要交互界面。

“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机会,”Evernote的前CEO菲尔·利宾(Phil Libin)说,“再过几年,聊天机器人将存在于一切事物的架构当中。”

利宾如今是General Catalyst(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创投基金)的董事总经理。他正投资一些开发聊天机器人的初创公司。

利宾感兴趣的聊天机器人并不是那种类似于人的智能助理,而是可以通过语音、文本、表情符号、图像、视频或其他媒介直接跟软件进行交互的“会话界面”。

利宾说,“你可以不必学习如何使用它,直接用就行了,它能让你心想事成,不必在一大堆选项中选来选去。”这可比智能助理简单多了。

还有什么比会话更自然?

对作家兼出版商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来说,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计算机技术的最早期阶段。他认为,随着我们转向会话界面,我们其实是回到了命令行的世界。

命令行界面依赖于明确的指令,其种种局限使它很快遭到淘汰。尽管如此,命令行界面仍然是跟一台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最简单方式。毕竟,还有什么比会话更加自然呢?

“我们可以把用户界面的漫长历史看成是两个问题:机器能够理解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来帮助它们理解?”奥莱利说,“在过去,指令必须非常明确;但现在,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需要那么明确了,因为机器能够应对的模糊性空间变得更大。”

再过几年时间,聊天机器人将存在于一切事物的架构当中。

——General Catalyst董事总经理菲尔·利宾

聊天机器人究竟是什么?

聊天机器人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对一些开发者和投资者来说,聊天机器人是一种被注入人工智能的复杂造物,能够理解几乎所有的交互。

对其他人而言,它是一种有意剥离智能的交互界面,仅能理解数量有限的预设指令。

如果说前一种聊天机器人会寻求跟用户展开会话来通过图灵测试,那么后者可能只会问:“你喜欢哪一种披萨饼?“玛格丽塔口味请按1,辣香肠口味请按2,夏威夷风味请按3,四重奶酪风味请按4。”

在奥莱利的描述中,聊天机器人只是拥有“一点点的人工智能”,而不是依靠人工智能行事。

他说:“如果你仔细观察大量的聊天机器人工具包,你就会发现,它们只是更高阶版本的分支程序。”利宾对此表示赞同,并称:“大众对未来聊天机器人的想象存在一些误区。”

聊天机器人正在改变我们跟技术交互的方式。

聊天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上的巨大潜力

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跟一个名为“谷歌搜索”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

那么,为什么软件要一直固执地坚持拟物化呢?为什么我们预订披萨饼要涉及到下载应用、注册账户以及在菜单中翻找加辣的选项呢?

工作场所之外,聊天机器人在改变我们跟技术交互的方式上拥有更大潜力。

聊天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在于,它们将打破人机之间的牢固屏障,使大量应用显得多余。据奥莱利称,我们向会话界面的转换将会非常迅速:“当我驾驶一辆2019年款的特斯拉汽车时,我还会在屏幕上点来点去吗?不,我才不会,我跟它对话就可以了。”

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Facebook、谷歌(Google)和微软(Microsoft)共同打响了下一代大平台竞赛的发令枪。

3月,微软发布并开源了自己用来打造聊天机器人的开发者工具;4月,Facebook推出了基于其Messenger应用的聊天机器人开发者平台;5月,谷歌为我们带来了Assistant,一款新的人工智能个人助理。

不过,西方世界的公司只是追赶者,中国不受成熟应用经济束缚的消息服务平台已经扮演起领路者的角色。

我(跟聊天机器人对话)不是想要模仿跟人对话的体验——我想拥有一种好得多的体验。

——General Catalyst董事总经理菲尔·利宾

西方公司向中国的聊天机器人经济取经

来自腾讯公司的微信拥有7.62亿月度活跃用户,通过这款应用,用户无需打开其他应用就可以实现叫车、登机、购票、捐款以及玩游戏等动作。

聊天机器人正在弥合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鸿沟:中国餐馆正在结合微信聊天机器人和二维码,让顾客可以浏览菜单、点菜和付款——一切都通过跟聊天机器人对话来完成。

消息应用Kik的创始人兼CEO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说:“它变成了接入线下世界的新界面。目前,微信每天新增的聊天机器人数量超过了中国互联网每天新增的网站数量。换句话说,微信就是中国的互联网。”Kik已经跟腾讯结为合作伙伴,并获得后者5,000万美元的投资。

眼下有数家西方世界的公司正在向中国繁荣的聊天机器人经济取经,Kik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月,Kik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商店,目前已经上线了2万多个机器人,它们正在为CNN、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以及H&M提供服务。

到目前为止,Kik用户跟聊天机器人发送的消息已经超过18亿条,用户跟机器人聊天的时间已经比用户之间的聊天时间多出32%。

“潜力是无限的,”利文斯顿说,“消息类应用是新的浏览器,而聊天机器人是新的网站。”虽然聊天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个行业的发展会非常快。

聊天机器人的技术未来

“我认为,在未来6-12个月,我们会看到下一波富有创意的聊天机器人涌现出来,它们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意在得到人们的重视,”利宾说道。

利文斯顿对此表示认同,他说,聊天机器人目前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更好的开发工具将有助于打造出更丰富的体验。

为了转型成为一种具有变革能力的技术,聊天机器人需要强大的后端。

奥莱利表示,我们将会看到许多大型的云计算平台,它们会为聊天机器人提供基本的智能。通过大举投资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苹果的Siri、谷歌的Now以及微软的Cortana都将向前迈进。

“如果我是谷歌Cloud Platform或者Cortana,我会站出来提问:‘好的,我们将如何让世界上所有的设备都实现语音交互?’”奥莱利说,“大公司将推出很多平台级的功能,并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且,那些功能中将包含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很多在今天显得复杂的问题将交由那些平台来解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各种聊天机器人,苹果的Siri和谷歌的Assistant就是例子。

各大科技巨头的比拼

“聊天机器人是新的应用。”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6年3月宣布。在各大科技巨头之中,微软进军聊天机器人的意图表现得最为明显。

该公司的开源聊天机器人开发工具Bot Builder可谓一场赌博,但如果取得胜利,那么微软将成为奥莱利所谓的“基本智能”的领先提供商。

这能够为微软带来什么好处呢?

每当用户跟基于微软平台打造的聊天机器人发生交互——哪怕这个机器人被部署在Slack、Facebook Messenger或其他服务当中——微软的人工智能系统都能变得更加智能。

出于对聊天机器人的痴迷,微软也把视线投向了中国,并在那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自2014年5月上线以来,微软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已经跟4000多万人进行了200多亿回合的会话。

现在,依托微信平台的小冰已经可以理解文本、图像、视频和语音。

但同时,微软的另一项大型聊天机器人实验Tay就不太成功。Tay基于小冰开发,旨在模仿美国典型19岁女孩的语言模式,并通过跟Twitter上的人类互动来进行学习。

这个聊天机器人在2016年3月23日上线,一天之内就被社交媒体最糟糕一面浸染的它开始发出充斥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言论。过了两天,在发表了96,000条冒犯性的推文之后,Tay的实验被中止了。

微软并没有气馁,该公司在7月份宣布跟新加坡政府合作,开发一个聊天机器人来打理公共服务。

“如果你是一位新加坡公民,你将可以跟一个代表新加坡政府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它可以回答问题,可以登记投诉,可以代表政府跟你互动,”康奈尔如是说。

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跟一个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即谷歌搜索。

在西方世界,亚马逊(Amazon)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该公司于2014年11月推出的Amazon Echo使用了名为Alexa的会话界面。

想听傻朋克(Daft Punk)的音乐?直接说:“Alexa,播放傻朋克的音乐。”想要在听音乐的同时给煮鸡蛋定个时?直接说:“Alexa,设一个4分钟的倒计时。”想通过Uber叫车?直接说:“Alexa,用Uber叫辆车。”亚马逊的聊天机器人时刻留神你说的话,并且能够听懂你的命令。

2015年6月,亚马逊把Echo开放给了开发者——不到一年时间,它就新增了14,000项新“技能”(这是亚马逊对“应用”的叫法)。

不同于试图模拟人际交互的微软小冰,Echo遵循的是微信所确定的“非智能”聊天机器人原则。你不会跟Echo进行对话,只是告诉它要做什么。

“语音对游戏规则的改变超过了人们想象,”奥莱利说,“语音交互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比如Siri、Google Now以及各种由Nuance语音技术驱动的应用。但在我看来,Alexa和Amazon Echo对游戏规则的改变跟iPhone是一样的,”谷歌似乎对此表示赞同,该公司在2016年5月发布了Home,这是一款通过语音控制的无线音箱,就跟Amazon Echo差不多。“一旦你拥有了一台时刻倾听的设备,那你跟语音的关系就不同了,”奥莱利说道。

很多跟我交流的人觉得,他们如今输入的文字要多过自己说过的话。

——Greylock Partners企业投资者莎拉·郭

2009年10月,苹果为自家应用商店推出了应用内购买机制,应用行业自此蒸蒸日上。单在2013年下半年,《糖果粉碎传奇》(Candy Crush Saga)就通过微交易获得了10.4亿美元的收入。

最近的例证则有Niantic大获成功的《Pokémon GO》,该游戏通过应用内购买在两周内赚到了3,500万美元。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提供的数据,来自移动应用的收入(不包括广告)在2015年达到了342亿美元左右。

对聊天机器人来说,蛋糕可能还要大。

“聊天机器人已经作为移动服务极具潜力的分销渠道浮出水面,”莎拉·郭说道。有利条件不仅包括消息应用的用户粘性非常高,还包括开发聊天机器人的成本要比开发应用低。

“聊天机器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将会更快地发生,”安德伍德说,“应用开发者能够从之前出现的界面身上学习,因为移动应用出现还是不久之前的事情。应用的发展用了几年,我认为,聊天机器人只需要一半的时间。

作为聊天机器人行业的主要投资者之一,利宾对它的变革潜力没存任何疑虑。

他说:“我们会看到1亿个聊天机器人,会看到类似于应用经济时代的淘金热,只不过规模会更大。”

利宾还认为,跟应用软件一样,大多数聊天机器人都将是毫无意义的,“不过,那几百个真正了不起的将改变世界。”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