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事先张扬的公开信:冯小刚、商业伦理和垄断恐惧症

审查、封杀、档期、行政手段和商业之争,在这起《我不是潘金莲》案件中,被一次性地淋漓尽致体现出来,那么需要问的是,这是行业新起点还是继续恶化的一个标志点?

作者 | 秦泉 马程

这是一封事先张扬的公开信。

11月18日冯小刚喊话万达集团,在一封《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中,冯小刚褪去老炮儿传奇,以电影人物潘金莲表达了对万达院线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量低的质疑。

数据上,今天正式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目前排片量高达39.4%。而在市场份额占15%的万达院线里,影片首日排片量仅为11%,事实上遭到了万达院线在排片上的冷遇。

对万达集团的不满与指责,冯小刚也将业内流传已久的传闻原因说了出来。今年2月份,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离职前往华谊担任华谊兄弟影业CEO,这成为万达院线“封杀”华谊出品影片的原因。

 冯小刚微博

明枪暗箭、争吵与撕裂,成为内地这两大电影公司相互对峙所不得不面对的关键词。从暑期档的《摇滚藏獒》到《陆垚知马俐》,华谊连续出品的两部影片都在万达院线遭到排片冷遇,这两部影片由于体量和口碑原因,遭万达冷遇可以理解。但在本周末就一部大片《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情形下,影片排片量依然不高,这成为落实“封杀”传闻和激烈对峙的最高点。

而在另一个层面,今年10月底国家广电总局突然宣布一批引进片集中定档,原本同样于11月18日上映的高口碑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于上映前又被推移至一周之后上映。据业内传闻,这次调档极有可能是华谊兄弟影业积极运动所致,目的是为《我不是潘金莲》争取一周无竞争对手的黄金放映期。

面临审查而延期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不断扩展版图的万达影视帝国于竞争对手的“封杀”,一方面寄希望引进片提高整体票房,又利用特殊手段被排挤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审查、封杀、档期、行政手段和商业之争,在这起《我不是潘金莲》案件中,被一次性地淋漓尽致体现出来,那么需要问的是,这是行业新起点还是继续恶化的一个标志点?

 

 

《我不是潘金莲》的资本局

战战兢兢越过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审查迷局,却又迎来了另外一个来自市场的区别对待。即使占15%份额的万达院线拿出10%的排片,不会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造成严重性的打击,但这依然是损失的一部分。

《我不是潘金莲》的资本局由华谊兄弟影业、北京文化和耀莱影视组成,三方投资的比例为5:3:2。背后隐藏的则是各方基于自身的考量以及残酷的利润压力。

最先介入项目的是北京文化,影片版权最先从刘震云处购得,并由刘震云操刀完成了剧本改编。之后,由于北京文化还有其他项目再进行,以及冯小刚导演的介入,这个项目便顺势推给了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成为了《我不是潘金莲》的制片方以及最大的投资方。而耀莱影视的介入,采用了今年流行的保底运作方法,为了提高自身在电影发行能力,耀莱影视提出5亿保底换取了影片20%的投资权。今日,又有业内人士传言保底费实则为6亿。

截止目前,《我不是潘金莲》以39%的排片获取了近6554万的票房收入,即使口碑有下滑,这部影片依然是本周末最热的一部大片。如果3天票房能过2.5亿,票房过5亿也还是有希望的。

压力最大的自然是耀莱影视,从一系列发行手段即可看出耀莱在此次资本局中的紧张程度,被授予发行权的猫眼电影目前启动了号称“今年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补贴”行动,而耀莱影城开在娱票儿上的智慧影院,也采取了大规模票补。

即使通过引入保底分散了部分投资压力,倘若这部《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好,华谊兄弟影业今年的财报将会更加难看。《奔爱》、《魔兽》和《陆垚知马俐》票房未及预期,《摇滚藏獒》巨亏,寄托于厚望的只剩下《我不是潘金莲》和《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两部影片了,但这两部影片的未知元素依然巨大。

当然也不要忘了冯小刚创立的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2015年华谊兄弟买下冯小刚控股公司的近70%股权。双方签订的对赌协议是2016年东阳美拉承诺的业绩目标为税后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据悉,上半年美拉传媒净利润只有3535万元,《我不是潘金莲》假若未及预期,美拉传媒的承诺业绩也难以完成。

“派拉蒙”重演?

电影行业的垄断起源于好莱坞。20世纪初,好莱坞的大部分大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合作伙伴的院线,这些院线主要放映自己出品的电影。院线与电影的制作、发行相互配合,成为大公司对整个电影流程垂直垄断的体现。很多非大公司出品的独立电影很难的到在院线上映的机会。

1942年,美国一个独立电影制片人组织对派拉蒙公司的垄断行为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定派拉蒙公司的垂直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的业务。这也是,好莱坞第一桩制片人起诉放映方的大诉讼。至此,制作、发行与院线彼此分离成为好莱坞的原则。

从垄断的角度来讲,在收购万达影视之后,万达院线主营业务将扩展至电影开发、投资、制作、发行、影游互动等领域。在打通电影全产业链后,万达有机会利用排片手段打压竞争对手出品的电影,提高万达影业制作的电影排片量冲击同期电影,长期看来的确有出现寡头垄断的可能性。但是,从目前来看,万达在影视制作上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很难实现全行业的垄断。

目前看来,如果万达说垄断的迹象,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万达自己出品的电影会在万达院线获得压倒性排片,冲击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的排片情况;二是万达可以通过排片打压竞争对手出品的电影。《魔兽》是美国传奇影业被万达收购后的第一部影片,《魔兽》排片率达67.5%,在万达影院的排片达到了平均每隔15-20分钟就能出一场的纪录。而对于《陆垚知马俐》这样的竞争对手的影片中,万达的排片量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排片,极大的影响了影片的最重票房。

王思聪微博

但是,不同于美国的案例法体系,即使没有固定的成文法条例,在首例制片人起诉放映方案件获胜后,可以为之后其它的诉讼提供判例,国内的《反垄断法》没有直接的条例可以制约万达在排片上的“垄断”嫌疑。

当然,影片质量仍然应该是决定排片和票房的决定因素,一部烂片,无论有多少的排片支持,也不可能大行其道。从这个角度看,《我不是潘金莲》具备了获得高排片的素质。在上映前,《我不是潘金莲》已经获得了包括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界的金贝壳奖在内的多个奖项,烂番茄新鲜指数也达到了86%。口碑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在同档期没有过强的竞争对手的前提下,排片在30%是很正常的选择。

自由市场的不自由

王中磊微博

在11月14日时光网、万达院线“移动电影生态”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的排片问题。“现在有一些大片上映第一天可能拿到50%的排片,有人说这样对小制作影片不公平,建议以后把每一部影片第一天上映排片控制在30%以下,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曾茂军的回复是,“首先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电影的投资不一样,观众的关注度不一样,有的电影可能是5个亿、8个亿的投资,有的电影只有500万的投资。所有电影的排片都是为观众服务,我们把每一天电影的数量都排得一样多,片方也不愿意,竞争嘛,所有的国产影片排片都是由片方自己来确定的,排片本身是市场行为。”

原本是一次回答对于小众影片排片量的问题,放在这部《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上,也很值得玩味。

这起事件发展至今,已经不是一次单纯的排片量之争了。背后自由商业市场的不健全,内地电影市场的种种不规则,都在这次争端中淋漓尽致地被体现出来。

此前,万达对华谊出品的电影进行排片“冷处理”,很多媒体都猜测主要原因是华谊挖走了万达影业的前高管叶宁,而冯小刚在微博里把这一事件必做“挖墙皮”。

“少东家”王思聪在冯小刚微博发出不久就做出了回复,其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点就是“竞业禁止协议”,称华谊挖走了万达有“竞业禁止协议”在身的前高管。

简单来讲,竞业禁止协议就是离职后不准从事与本单位有竞争的事务。如果叶宁与万达签订了此协议,那么叶宁在华谊同样出任电影制作、出品、发行项目的负责人,就属于违法行为。

王中磊在此后,也发微博澄清“挖墙脚”的说法,认为公司人员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指出了现万达影业的高管杜杨、李雪等都是华谊的旧部下。

但是据万达内部人透露,王健林还从未启用过禁止令,但之前从万达出走的副总裁无一人的资历与叶宁可比。

著名动画制作人,梦工厂创始人卡森伯格也曾遭遇类似的问题。他曾在迪士尼工作10余年,并一度被认为是接班人。后来卡森伯格与CEO艾斯纳关系破裂被迫辞职。在离职前,迪士尼与他合约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在其它公司从事相关的工作。离职两年后,杰弗瑞·卡森伯格还状告迪士尼未按照约定履行相关的利润分配条款,最终法院裁定迪士尼支付2.8亿美元的赔偿金给卡森伯格。

如果叶宁的跳槽真的是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那完全可以诉诸法律程序,而非在排片上做手脚,引发不必要的损失。

商业市场上人员的自由流动,行业竞业协议的正常使用。而在更细分的电影领域,由《我不是潘金莲》引起的系列问题,审查因素对于电影上映不确定性的伤害,院线无理由的区别对待排片,行政手段对电影档期的改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内地电影市场去直面,去慢慢解决。


来源:三声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