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奖得主张彦:《纽约客》有时候也是个挺坏的杂志

以《纽约客》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是否在中国被过度神话了?

“我觉得《纽约客》或者别的杂志有点像一个独裁国家,大领导人说了算。其他人都要想‘他喜欢什么,他喜不喜欢这样的文章’,所以《纽约客》是本非常麻烦的杂志。”日前在北师大举办的一场“非虚构导师研讨会”上,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的驻华记者张彦(Ian Johnson)这样说。

在国内,“非虚构写作”是一个近几年越来越热的写作概念,它的界定、创作方法、写作规范都还在探讨中,而同时也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杂志的深度报道可以说是国内非虚构写作者学习的标杆,但作为原《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的社长、现《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纽约客》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张彦眼中美国杂志的非虚构写作现状,也没有那么美好。

“大部分文章越来越像传统的新闻文章,非虚构作者难以得到深度调查的经济支持,必须按照编辑喜欢的风格写文章……”张彦皱皱眉说,“《纽约客》有的时候也是个挺坏的杂志。”

界面文化将张彦的观点以第一人称方式进行整理,让我们听听,在他的眼中,《纽约客》的“坏”体现在什么地方。

《纽约客》杂志经典封面

“我觉得国外和国内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写好的非虚构比较难。在国外很多人写的也不太好,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写非虚构,但其实就是乱写很多他们的看法,觉得他们混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些东西,写他们所看的东西、他们的感觉,就算非虚构。我觉得真正好的非虚构是要有学术方面的概念,应该证明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所写的东西的来源。这可能是现在非虚构写作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情况我不是特别了解,国外我觉有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在国外非虚构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媒体的金融压力越来越大,很少有杂志和出版社能支持好的非虚构作家。因为他们就是想要快,不愿意花很长时间研究一个题目,写好的非虚构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必须花很长时间,不可能写得快。但写得快就变成一个博客了,不一定是好的非虚构。

我和何伟认识已经有很长时间,我觉得他文字非常好,这是大部分非虚构作家达不到的。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花了不少工夫来研究,有人说他写的文章是他偶尔碰到一些人,然后写一些他个人的看法,其实不是这样子,他是提前花了很多很多时间的。比如说他去浙江采访工厂,写出来好像是他跑到第一个工厂就去写这个故事,其实他已经在那边采访了好几个星期,他的做法也是很费时间的。

因为何伟现在书写得好,在《纽约客》还算可以得到不错的支持,所以他可以这样子做,大部分人没办法花那么多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出文章。但我说《纽约客》支持何伟也有点不准确,说实话《纽约客》不太支持他。《纽约客》大部分的文章越来越像长一点的报纸文章,分析什么战争,或者特朗普、希拉里的一些消息。他们愿意登何伟的文章,但他们不会提前说,好,你花一个月两个月在浙江研究一下这个工厂,我们会支持你。他们会觉得你写得很好,那我们就登吧,你写得不好或者没有成功那就是你的问题。《纽约客》有的时候也是个挺坏的杂志。有很多人要给他们投稿,他们就会说,你自己看着办吧,所以这种调查性的做法也是很少有人有条件能做。

我上世纪90年代在《华尔街日报》当记者,那时候《华尔街日报》还是支持非虚构写作的做法,现在给予的支持很少了,包括《纽约时报》,他们大部分的文章是比较传统性的新闻,很少有几千字的非虚构的报道。所以我运气比较好,因为1990年代末、2000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的西方报纸就不太支持这种长篇的报道性的文章了。

给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我记得《华尔街日报》的一个编辑也写过一个小文章,给我们介绍怎么写非虚构的报道,他说到你要花的时间。你可能觉得需要三天研究一个问题,但是最好是还有四五天,因为最好的东西是你觉得研究已经结束了之后才发现的。大部分人觉得一个问题我已经研究好了,我成功了,就回家了,但是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有自己的偏见,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去研究一个问题就是按照这些偏见或者看法。研究之后我们的脑子比较开放一点,没有需要成功的压力,还是可以在一个地方转一转,多采访几个人,然后你就会发现我的看法错了,或者有更有意思的东西。我觉得有这种空间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把每一个研究项目变成一种军事战略的活动,我有几天,我去这边,拿到我所需要的材料回家,像一个军队。

我觉得《纽约客》或者别的杂志有点像一个独裁国家,大领导人说了算,其他人都要想,他喜欢什么,他喜不喜欢这样的文章,所以它是非常麻烦的杂志。如果他喜欢你的题目,如果他说你可以去写,大概自由是也比较大的。比如说我写了一篇关于华德福学校的文章,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也觉得这个题目有意思,所以我就可以去写,也花了一个多月到一些城市去采访学校、家长、孩子。但是《纽约客》的编辑也有他的要求写法,他的style,你必须按照他们喜欢的写法写文章,要不然就没法被登,你的文章他们就不要了,所以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不是很自由。

如果你看一期《纽约客》,大概有三篇比较长的文章,这三篇中大概有一篇或者两篇是他们自己的人写的,大部分时候也有一两个是外来人写的,这些人大多是写书的,或者是学者,他们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比如说你把自己写的书的一章给《纽约客》,他们会把这个改一下然后登出来,所以投资不是《纽约客》投的,是你写书,或者你是一个学者,是一个什么大学的教授,有自己的工资,很多是这样子的。或者有不少的人有一个有钱的家庭,或者是嫁了一个有钱的人。《纽约客》自己的记者大部分是不会写很长的文章、投入很多钱的,大部分是采访有名的人,很有效果的文章,比如说去采访莫言,跟着他一个礼拜,你就可以到他的老家去,大概一个月之内就能把这个任务结束了。

大部分《纽约客》的记者必须每年写三万字,平均一篇文章是五千字,每年要写六篇文章,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必须每两个月写一篇文章,加上也有假期或者别的状况,可能平均下来没有两个月。在这种情况下你没有很长的时间来做调查。我觉得《纽约客》是本非常厉害的杂志,但也恰恰因为这种厉害,他们也可以不那么尊重作者。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