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说“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真是这样吗?

“过程”的重要性远比你想象的多。

我们经常听到领导这样的话:

“我不管过程,我只需要结果!”

“不要跟我解释原因!只要告诉我解决的办法。”

领导这么说有时是为了快速获得结论,防止互相扯皮。然而我们真的不需要“看过程”吗?

小丹尼这篇文章讨论:“过程”的重要性远比你想象的多。

“过程”唤起了“感激之情”

哈佛商学院教授Ryan Buell做过一个实验,在餐厅用iPad创建视频会议的方式,设置了四种情境:

封闭厨房:顾客与厨师看不到彼此

顾客可以看到厨师烹饪过程,但厨师看不到顾客

厨师可以看到顾客用餐过程,但顾客看不到厨师

开放厨房:顾客和厨师都能够看到彼此

研究者分别记录了不同情境下顾客对服务和食物口感的满意度。

研究结果非常有意思,对比“封闭厨房”:

在“开放厨房”顾客与厨师能看得到彼此时,食物的满意度上升22.5%,服务的满意度提高33%。

当顾客可以看到厨师烹饪过程,厨师却看不到顾客,食物的满意度上升18.2%,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9%。

更有意思的是,当厨师能看到用户就餐过程,顾客却看不到厨师,食物的满意度也上升了15%,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7.1%。

为什么满意度会明显上升呢?

因为看到“过程”唤起了人们的“感激之情”。

对顾客而言,看到大厨们的工作增近了他们对厨师工作的距离感,看到了厨师在食物上所付出的努力,改进了他们对餐厅服务的看法。

对厨师而言,顾客的感激能让工作更有意义,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有价值。很多厨师称:“当客人看到我们的工作时,会心存感激,这同时会督促我不断改进工作。”

甚至对一些大厨来说,顾客能否看到自己烹饪的过程都无关紧要,只要自己看到顾客就足以激发他们更卖力地工作。

很多领域的工作者所做的努力不为他们的客户所知,比如:

病人看到的是一张药方,却不知道医生是如何诊断的。

学生听到的是一堂课,却不知道老师做了哪些案头工作。

用户看到的是一句营销文案,却不知道专业的营销人做了哪些市场分析,运用了哪些科学理论支持。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展示“过程”,唤起客户的“感激之情”,增加服务的满意度。

展示过程建立用户情感,拒绝自嗨

通过“展示过程”可以提高用户对你的产品认知度,将产品与客户建立起情感联系,尤其是在需要丰富创意的行业,如动画,游戏等。

比如“愤怒的小鸟”这款游戏,本质就是一个射击类游戏,可想而知如果只是一个“发射+分数结果”的设计该多么无聊,但“拉弹弓”,“调整飞行轨迹”,“小鸟飞行过程姿态改变”,“撞石头”等一系列过程的展示,调动了用户丰富的情感:或兴奋,或纠结,沮丧甚至是后悔,使用户对产品产生了的“情感联系”。同时,“情感联系”对于“愤怒的小鸟”衍生产品也很有帮助,如电影,玩具周边等。

这个道理虽然看似简单,但很多公司都自捂双眼,跳跃了这个过程,想当然认为用户自己就能理解。

比如当年李宁失败的营销案例:

只是贴了张“90后李宁”的标签,你的产品真的就能变得年轻化吗?

李宁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与90后沟通并打动他们,造成了年轻用户的不屑一顾,老用户又同时在流失。

小丹尼现在的客户山西汾酒集团采用了“展示过程”的方式,使品牌定位更加贴近消费者。

汾酒提出“中国酒魂”的品牌定位,几年前在某品牌营销公司为汾酒制作的材料中,“深刻”的解析了“中国酒魂”的定义:

 

在小丹尼看来,这家品牌营销公司采用了非常“自嗨”的分析:

用户真的会关心“中国酒魂”包含了“党魂”“军魂”“国魂”等内容吗?

“史诗”“祖庭”“荣耀”这些所谓的“大词”,经过该品牌营销公司的剖析,用户真的会有感觉吗?

这些“深度”剖析是为了给领导看完成任务呢,还是需要面向市场,让消费者真正认可汾酒品牌定位呢?

然而类似情况只是上百页材料中的其中两页,类似这样的“深刻剖析”还很多,这种“自嗨”式分析现象在某些传统咨询公司方案中非常普遍。

小丹尼正在为汾酒集团做“十三五”战略规划项目,其中一项便是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汾酒在这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在中博会现场展示“清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

汾酒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酿造工艺”,但这些因素都是用户难以感知的,如果只是用一些所谓气势磅礴的“大词”作为口号来宣传,消费者已经麻木了,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了。而现在汾酒“展示过程”营销策略的转变,我们认为是非常可喜的。

“从众心理”让展示过程更加必要

心理学中“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判断和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小丹尼简单的说就是“跟风随大流”:大家干什么,也会影响你干什么。

比如有人在艺术馆里随便放了个眼镜,竟然被围观拍照:

再比如有人伪装成明星,测试路人反应。结果是被众人围观,甚至还被索要签名合照:

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集中人们的注意力,使得“从众心理”放大得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们喜欢在互联网上针对某一事件“围观”或集体“吐槽”。

很多公司就利用人们喜欢在互联网“围观”和“集体吐槽”的从众心理,故意人为的制造“过程”。

比如小米,之前是这样宣传自己手机“续航能力强”的:

但是作为用户,真的会通过你文案里5个“大”字,或收到你抛出的一堆数据结果,就相信你的手机续航能力强吗?

小米最近的新品营销策略就有明显进步。比如小米max手机刚发布的时候,为了宣传它的续航能力强,通过最近火热的“直播”,在B站展示了手机待机的整个过程。同时还宣传自己是“史上最无聊的直播”,引发网友“围观”和“吐槽”:

这场“史上最无聊的直播”,持续直播时间17天21小时的直播,弹幕讨论总条数突破3.17亿。

可以看出,小米通过直播展示整个“待机过程”,唤起了网友的围观和吐槽兴趣,营销效果远比之前向用户抛出冰冷的“数据结果”好得多。

总结

“过程”的重要性远比你想象的多。

看到“过程”唤起了人们的“感激之情”。

展示“过程”建立用户情感,拒绝自嗨式的分析。

“从众心理”让展示过程更加必要

部分引用:

“Cook make tastier food when they can see their customers” by Scott Berinato

“Conform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formity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