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企业上市,国内生物类似药的春天来了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类似药在研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监管,上市药品能不能纳入医保,以及如何同原研药竞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金淼

近期,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分拆的复宏汉霖公司完成招股,预计将于9月25日在香港主板上市,每股发售价为49.6港元。

作为国内首个上市生物类似药的企业,复宏汉霖的汉利康(通用名:利妥昔单抗)已于今年2月在国内获批上市,5月开始商业化销售。目前复宏汉霖研发管线中有20余种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及肿瘤免疫联合疗法。

几乎和复宏汉霖上市消息同一时间到来的,还有神州细胞科创板申请获得受理的消息,在神州细胞目前拥有的23个药物研发产品管线中,2个为生物类似药,分别为贝伐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

近年来生物类似药市场如火如荼,根据Evaluate预测,2022年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3%,远超生物药市场。

西南证券2017年发布研报,截至2016年9月,中国成为生物类似药在研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当时国内共有269个在研生物类似药,超过印度、美国等。

虽然在研项目多,但是目前国内仅上市了汉利康一款生物类似药,不及印度、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生物类似药上市数量。

相较于化学药仿制药而言,生物类似药的研制周期更长,成本水涨船高。有数据显示,成功开发生物类似药需要8-10年,投资或可高达2.5亿美元。

虽然投资高昂,但是生物类似药所带来的收入也让各个企业敢于冒险,近年来全球最畅销的药品中,生物药的份额越来越重,单款药品年销售额可达百亿美元。

2018年修美乐(通用名:阿达木单抗)取得了199.36亿美元的成绩,蝉联“药王”。但是随着专利到期后生物类似药的相继上市,不知修美乐销售额今年是否还能稳居首位。

最畅销的生物制品,将面临更多类似药冲击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并且伴随着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原研药销售额将会明显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同时也意味着,患者医疗支出减少,可及性的增强。

IMS的数据表明,到2020年,生物类似药可能帮助减少全球医疗开支多达1100亿美元。

但由于生物类似药研发支出高昂,和化药仿制药相比降价空间较小。按照国际惯例,生物类似药价格为原研药的70%-80%。国内美罗华2018年谈判进入国家医保,汉利康今年上市后进入部分省市的地方医保目录,所以患者需要衡量医保报销后,两者价格差进行选择。

此前《研发客》撰文称,在生物类似药不断竞争时,降价求生将成为常态,生物类似药必须进入医保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除被讨论最多的市场外,生物类似药的监管依然是全球都在关注的问题。由于生物制剂结构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生物类似药很难同化药仿制药对比。

近年来,WHO、FDA和EMA都对生物类似药做出严格监管,要求生物类似药在安全性与有效性达到与原研药的“相似性”。而生物类似药和原研药的可互换性,也将决定前者能否被纳入医保。但是二者在价格差异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推动可互换性研究也还在讨论中。

中国药品审评中心2015年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监管内容大体同美国、欧盟类似。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