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谈去世20年后关闭基金会:那时富人更多,也更懂那时的慈善

“到那时,可能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像我们这样专注于这些领域的基金会了。”

2018年11月5日,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比尔盖茨亮相会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安晶

打算在去世20年后关闭基金会的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及慈善家比尔·盖茨对界面新闻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届时无论世界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富人的数量肯定比现在更多,他们会比我更清楚如何解决当时的问题”。

盖茨在今年4月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透露,计划在他和妻子梅琳达去世20年后,关闭两人创办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盖茨基金会成立于2001年,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会之一,专注于促进全球卫生和教育领域的平等。

盖茨近期就基金会第三份年度《目标守卫者》报告与中国媒体举行电话会议时对界面新闻表示,他相信到他和梅琳达去世的20年后,全球已经在传染病控制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贫困国家儿童的死亡几率也不再比富裕国家的高。

盖茨预测,届时全球已经消除疟疾和麻疹,有了艾滋病疫苗,并成功研发真正有效的结核病药物,“到那时,可能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像我们这样专注于这些领域的基金会了”。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盖茨表示,基金会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而如果到2050年全球还没能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接近零,“那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我们最好期待到那时气候问题也取得巨大进步”。

计划最终关闭基金会的盖茨认为,“我们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很多疾病彻底被消除”;因此在他和梅琳达去世20年后,最好由“彼时活着的人决定”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为哪些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在电话会议中,盖茨还谈到了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在贸易、气候变化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良好合作,不仅对两国有利,还有助于解决全球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他指出,基金会关注的部分问题需要在20到30年后才能真正解决,而中国同样以长远的眼光开展工作,“在我看来,任何冲击国际合作的因素都是一种潜在的倒退,受伤害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最贫困的人群”。

对于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引发的争议,盖茨表示,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上可以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

比如,在消除脊髓灰质炎的过程中,基金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确定病毒的位置以及需要扩大儿童接种疫苗的地区,从而更好地提供接种服务。而人工智能技术成本的下降,也能使其不再仅局限于富裕国家。

在基因编辑问题上,盖茨认为,编辑个体的基因使其避免罹患某种疾病“有很大的意义”。他希望未来基因编辑的成本会下降,基金会也希望将来能用基因编辑治愈艾滋病等疾病。

但如果对可遗传基因进行编辑,改变一个人的基因链条、导致其后代的基因也被改变,盖茨指出,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现在还无法真正了解其负面影响及正当性,“目前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认为这属于科学不端行为”。

谈及盖茨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盖茨表示,基金会北京代表处设立12年来,伴随着中国发展的坚实脚步,合作伙伴日益增加、合作领域也不断拓展。

他展望说,未来除了继续支持中国应对公共卫生及发展领域的重大挑战之外,基金会还希望和中国在包括疟疾防控、农业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支持中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专长,通过创新共同解决全球健康和发展难题。

在9月17日发布的2019年《目标守卫者》报告中,盖茨基金会把重点投向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性别的不平等,呼吁优先关注弱势群体。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