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蒙拐骗”教授杰西·鲍尔的小说实验:让事物保持模棱两可

凭借孤独给予自己的细腻与敏感,杰西·鲍尔得以更好地体察和记录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采写 | 实习生 汤明明

编辑 | 黄月

对于美国作家杰西·鲍尔来说,写作就像一场即兴表演,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不会预设任何地前提,直到坐下来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鲍尔将自己创作的过程比作“走进一座森林”,他不希望“一开始就知道树的背后都有什么”。在他身上,你似乎看不到任何冥思苦想的成分——灵感俯拾即是,写作顺畅无阻,鲍尔完成小说《自杀式疗愈》只用了六天的时间。

除了作家身份,杰西·鲍尔还是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但他毫不循规蹈矩,而是别出心裁开设了一门撒谎课,专门教授“坑蒙拐骗和白日做梦”。

这不禁让人们对鲍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日常生活中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小说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他像变魔法一样在一周内完成一本书,背后有没有独特的写作技巧?他会一本正经为小说搭建框架结构吗?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这位手臂和小腿上纹满纹身的新锐作家来到了中国,14日,鲍尔和作家赵松、评论家Btr在上海朵云书院展开了一场名为“我们为何写作:青年作家的写作实验和创新尝试”的对谈,让我们得以解开这位作家身上的重重谜团。

美国作家杰西·鲍尔

生活充满乐趣,孤独挥之不去

虽然鲍尔已陆续出版了三本小说并在2017年入选《格兰塔》年度最佳美国青年作家,但写作并未占据他的全部生活。他给自己的狗取名叫“鹅”,在餐巾纸上画画发推特,把一年中大量的时间用来旅行、散步、下围棋和打坐。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作家,对鲍尔来说,日常生活并未因为它所具有的琐碎性和重复性而将热情与好奇心消解,相反,日常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极大灵感源泉。他在对谈活动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在度过自己日常一天的时候,都不是在过唯一的一种生活,我们都相当于在经历着多种多样的生活。”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新的想法,探索新的可能性,或者开发出新的希望”。因此,日常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动态流动过程,他乐于认识不一样的人,并在他们身上获得启发。

在谈到杰西·鲍尔能够仅用一周完成一本书的时候,Btr向他提问,故事的结构和叙事的方式是否也是在一周之内完成的,他对于故事的结构有无既定的规划。鲍尔回答说,他不会预设任何的前提,写作前往往是“迷雾般比较松散的状态”,他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观察和搜集所有可以运用到小说中的元素,它们会像“版图一样进入体内”,但是在写作前,他并不知道要用到哪些元素、采取怎样的艺术形式,他只想等待一个特定的时机,让这些元素“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灵感拜访的时间不定,“可能在阅读当中,或者看歌剧,甚至打电子游戏,读古典诗的时候,这些元素都会不断地出现。”一旦灵感抵达,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它并迅速完成自己的作品。

也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致体察和敏锐直觉,杰西·鲍尔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开设了一门撒谎课,但这门课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成为撒谎的专家。在2014年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他说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甄别哪些是善意的谎言,哪些是恶毒的谎言,他希望人们可以“重新评估一般的道德观念”,能够脱离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以及“在抛弃掉有关真话与谎话的脆弱的道德观念之后如何更精确地写作,而不去拙劣模仿那些流俗的观念”。而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专访中,鲍尔提到,培养人类的共情能力是“破除谎言,抵达真实”最好的办法。

杰西·鲍尔《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

即便杰西·鲍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诸多乐趣,孤独仍挥之不去。Btr在阅读中发现,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共性在于极其浓厚的孤独感。鲍尔回应认为,孤独感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他的生活中一直存在。他对现代都市加剧了个体孤独感的说法表示赞同,并认为这与现代都市中独居现象的增加有一定关系,“我们很难在工业社会中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但是孤独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件“礼物”——凭借孤独给予自己的细腻与敏感,鲍尔得以更好地体察和记录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他曾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如果写作能够感染他人并让自己被他人理解,那么写作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将敌对的日常世界烧出一个洞”

Btr评价“杰西·鲍尔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寓言性质”。在《自杀式疗愈》一书中,“申请人”因为过于痛苦和哀伤而选择重新开始,他在“检察员”的帮助下,不断更换名字和所住的村庄,直到自己恢复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继续生活的能力。在小说《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中,主人公露西娅是一个口袋里装满了偷来的甘草糖的高中女生,在父亲去世、母亲住进精神病院之后,她和姑妈一起住在车库里。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离经叛道、孤僻执拗的小女孩,却想策划一场火灾甚至为此写一部手册。在赵松看来,“《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就像是将敌对的日常世界烧出一个洞。”

露西娅认为她所处的世界荒谬至极,“既贪婪又放荡”,但与此同时“所有建立的一切皆可烧毁”,因此她把放在口袋里的火柴盒想象成了可以摧毁这个贫富差距极大、混乱不公的社会的一个工具。“所有存在着的建筑,所有庞大的财富和权力结构,它们之所以能够伫立是因为你允许它们存在。用你口袋的这一小团火焰,用普罗米修斯的这个小礼物,你能让每个人都还原成无情的平等。所有那些趾高气昂的人都得走下神坛,”露西娅想。

她对现有的不公秩序的憎恨并非因她无法成为权贵,她从根本上反思了贫富差距的根源并反对“肉食者谋之”的逻辑。她希望取消贫穷和富有的阶层,希望人们能够加入一个全新的阶层——“粗茶淡饭自得其乐活着的阶层”。在对谈之后,现场有读者向杰西·鲍尔提问为何要采用“火”的意象,鲍尔认为“火”是双刃剑般的存在——在摧毁露西娅憎恨的事物的同时,也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危险境地。因此在小说中,他虽然给予了她纵火的能力,但也必须让露西娅警惕自己拥有的力量,避免权力的滥用。

杰西·鲍尔

事实上,露西娅的态度也是杰西·鲍尔自身的态度。他在活动中被问道,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作家,他是如何理解十几岁的中学女生的思维方式,在处理露西娅这个人物形象时是否会遇到障碍。鲍尔表示,读者不应将小说中的露西娅看作“一个真正的中学女生”,她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形象。在鲍尔看来,小说不一定要呈现人物的所有面向,露西娅就像是一个传递作者声音的工具——杰西·鲍尔的真正意图是接着露西娅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他觉得自己的写作在达到“真理的政治”上只完成了一半,希望读者能和小说中的观点发生碰撞,以此“创造出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互相冲突的权力和观念。最终,那会是真理体验的近似物,是鲜活的,而不是孤零零的、看似客观的叙述”。

“实验写作”向何处去?

在对谈中,杰西·鲍尔谈到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趣味。他认为时间会对作品进行筛选和淘汰,所以自己愿意“等一下”,“让历史、自然把这些优秀的作品呈现在我面前。”因此,他喜欢较早时期的欧洲和拉丁美洲作家,喜欢阅读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的日记。

此外,他也承认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影响,他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他(安部公房)在自己的小说里几乎从不强求去解决那些不需要解决的事情。”这一点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适感,因为他没办法在安部公房的小说中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答案。鲍尔又认为,恰恰是这种不适感促使人们跳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保持观察世界和质疑它们的能力,而非在得到“绝对性真理”后一劳永逸,所以他尝试“不去做任何决定,让事物保持模棱两可”。

“我们为何写作:青年作家的写作实验和创新尝试”对谈现场

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对日常生活充满兴趣的杰西·鲍尔并没有将现实生活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写作中,日常生活在他的书中往往会发生扭曲和变形,展现出了奇特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比如在《自杀式疗愈》中,为了表达“申请人”对现实世界的隔膜和混乱,他甚至在小说中添加了很多横线;在《为何,以及如何谋划一场火灾》中,他打破了原有的段落组合形式,并融合日记、简报、预言与宣言,挑战了小说的程式规范。

这样的设计可能一开始会让读者不知所措,但鲍尔正希望通过对语言的扭曲和陌生化,将读者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一个审视和观望的态度。赵松也提到,出于职业的习惯,自己往往想要在阅读过程中拆解作家的写作技巧,但在阅读鲍尔的小说时却被深深地吸引,忘掉了“拆解过程”,“十年来都没有这样被震撼过。”   

针对杰西·鲍尔的实验性写作,现场有读者联想到了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作家执着于文学形式的探索和语言的实验,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一并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学潮流,又在九十年代走向衰落,产生了“形式上的疲惫”——我们能否从鲍尔的写作中得到启发,又能否在中国的青年作家中找到同样具有这样实验性质的作家呢?

Btr认为,对于实验性的写作来说,避免语言的滥用和保持语言的革新非常重要。在他眼里,作家朱岳的书写和杰西·鲍尔一样,都有着浓厚的哲学色彩,对语言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自觉,他说,作家应该“不断地去找到一种新鲜、有效、准确的语言”。

赵松评论说,中国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写作处于一种模仿状态,并没有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想象方式,而这恰恰是先锋写作最核心和重要的部分。如果作家不能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看法,只是一味地玩弄语言的话,附凿在文学上的“先锋性”就会在模仿力下降的时候脱落下来。同时他也认为,“语言是无法切割”,“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玩法和技巧,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没有中间的情况。”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