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源国际自称股价被做空,惊险一跳后“钱途”未卜

在1月21日中午的投资者会议上,沈天晴表示,股价下跌,与集团经营状况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财联社 王海春

经历股价闪崩的佳源国际(02768.HK),近日深陷舆论漩涡。

该公司于1月21日中午在香港召开了投资者说明会。会上,佳源国际董事会主席沈天晴表示,关于股票价格下跌的原因,初步推断是做空机构利用舆论发布不实消息,误导投资者以便混水摸鱼所致。

据了解,沈天晴又名沈玉兴,通过控股的明源国际,沈天晴间接持有佳源国际超过半数以上股份,而佳源国际是佳源创盛控股集团(下称“佳源集团”)的业务平台之一。两家公司共同的实际控制人,均为沈天晴。

佳源集团相关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佳源国际为佳源集团诸多业务板块中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对佳源集团的业绩贡献只占两成。

对股价暴跌“感到意外”

佳源国际股价于1月17日暴跌80.62%,对此,上述佳源集团人士向财联社记者回应称,“刚经历这一过程的时候,公司对此也感到意外。”

“股价波动原属于正常现象。佳源国际股价出现大幅下跌前几日,也出现了小幅阴跌,但17日下午股价大幅度下降也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一直在从多方面寻找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市场产生如此强烈的反映。”上述人士说。

在1月21日中午的投资者会议上,沈天晴表示,股价下跌,与集团经营状况没有任何关系。其仍是公司控股股东,未来将通过资产注入、二级市场增持等措施,提升持股比例。

遭受重创的佳源国际股价,目前仍处于相对低位。1月21日佳源国际报收于4.78港元,股价仅为1月17日遭遇闪崩前的约36%。

目前佳源国际尚未公布2018年年报。据其1月8日发布的销售简报,2018年公司合同销售金额201.8亿元,销售面积178万平方米。

资产及负债方面,佳源国际2018年中报显示,至去年6月底公司非流动资产71.59亿元,流动资产315.66亿元,总资产约387.25亿元;流动负债229.4亿元。

此前,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佳源国际股价暴跌,或与公司一笔3.5亿美元票据到期,引发投资人对其财务状况的担忧有关。

“如果未能按照与投资机构此前约定的日期偿还票据,有逾期之嫌。当然,是否违约要看借债企业是否在双方约定的时限之前,向投资人兑付了票据融资。若超过了约定时间未能及时兑付,即使是逾期一天之后很快偿还了,严格来说也是逾期,但可被视为技术性违约。”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告诉财联社记者,虽然这种违约情况并不严格,但可能会触动其它债券提前赎回条款,并容易引起市场的相关反应和恐慌情绪。而一些做空机构可能会利用这一情况,对公司股价进行斩仓。

但佳源国际否认了票据逾期。其于1月17日晚间公告称,已于票据到期时支付所有未付的本金及利息。

1月21日,佳源集团方面再次向财联社记者强调,“我们已经在约定时间前兑付了美元债,没有出现逾期,也不存在资金安排上的困难。”

否认规模速成

在股价暴跌前,佳源国际曾卷入“销售数据造假”的舆论风波中。

有房产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佳源国际销售额为79.2亿元,2018年销售额却达到875.5亿元,年销售增幅高达1005%,由此引发广泛质疑。

对于一年内销售增幅超过10倍,佳源集团解释称,2017年该机构选取的主体是上市公司佳源国际,而2018年的主体为佳源集团。两者并非同一个主体,因此也不具备可比较性。

“佳源集团2018年800多亿的业绩并非一年达成,而是有一定基础。但外界对此所知并不多,因而认为佳源集团业绩增长,是短期内通过高杠杆运作快速成长起来的公司,这其中可能与外界对佳源集团不太了解有一定关系。”上述佳源集团人士说,公司并非只用一年时间就达到875.5亿元的销售规模,更没有在短期加倍用杠杆。

不过,上述佳源集团人士承认,“所谓的规模速成,可能是其引起市场高度关注的另一根导火线。”

他补充道,“上市公司佳源国际是我们集团很重要的平台,但只是佳源集团若干业务中的一个板块。非上市公司的几个板块占到集团约八成的业务,佳源国际只占到集团约两成的比例。”

“佳源国际年销售额在200亿元左右,其它还有申城、杭城、安徽、宁港几个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销售从50亿至150亿元不等,另外还有文旅、商业、医养、物业管理等业务。诸多板块加起来,才有了去年875.5亿元的销售规模。”上述佳源集团人士解释称。

值得关注的是,在另一家房产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的销售排行榜上,佳源集团2017年以508亿元的销售额排在第40名,当年的销售面积为463万平方米。

从项目储备情况来看,佳源国际2018年半年报显示,至去年6月底佳源国际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977万平方米。而在1月21日佳源国际行政总裁卓晓楠表示,2018年佳源国际共获取14个项目,新增土储370万平方米。

上述佳源集团人士表示,去年公司新进入了贵阳、天津、深圳、青岛、威海等城市,有部分项目通过佳源国际拓展,有的则通过其它板块展开扩张。除了招拍挂拿地,也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取项目。

“有些业务已经展开多年,但并非全都纳入上市公司。这其中可能有不少误解,因此造成资本市场的波动。”上述人士如是说。

但市场是否对佳源国际及佳源集团的种种解释“买账”,仍待时间检验。

来源:财联社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