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女排国手 | 张常宁:专注排球,“宝宝”长大了

有时候,风暴中心的人,比外界想象的要平静很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石一瑛

再见到张常宁的这一天,是2019年1月17日,上海历经了半个冬天的阴沉之后终于见到了太阳,而高铁1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常州,同样沐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之下。

张常宁的家乡,常州。已然放了寒假的常州大学校园里,安宁静谧,人烟稀少。体育馆的其他门都落了锁,只留了一扇门供球队进出。

下午四点,辽宁队完成了赛前适应场地训练,丁霞、颜妮等国手带领的这支球队,鱼贯而出。而同时,坐镇主场的江苏女排,也是这天上午刚从南京来到常州,已经在场地里开始热身。

这一天,距离江苏女排和辽宁女排的“四强生死战”仅有两天,惯例的赛前训练里,也透着一丝丝大战当前的紧张气氛。主教练蔡斌对全队要求颇高,不时停下训练,对主力组悉心指点。倒是张常宁和龚翔宇显得相对放松,也许就像国家队、也是江苏队助理教练李童有一次说到的那样,“她们经历得多了。”

刚刚结束的2018年,对于张常宁来说,真是“经历太多”的一年。也难怪,岁末年关,她自嘲:“这多难多难的一年终于过去了”。张常宁恢复了白里透红面色,依然笑得好看,历经磨难的“宝宝”真的长大了。

  • 磨难来了:浓缩的人生甘苦

联赛的服装装备有官方赞助商统一提供,薄绒外套的颜色由各个队自主选择。江苏女排今年选择了粉色,“少女粉”非常衬张常宁白里透红的脸庞——尽管,同一省队的国家队战友龚翔宇开着玩笑“投诉”:“这颜色太显黑了!”

比赛场馆的明亮灯光下,张常宁脸色白里透红,身材也和2015年世界杯、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后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左腿上厚重的护具还是扎眼——训练之前,队医帮助她细致地给脚踝、膝盖等处打上固定;训练中间,队医、体能师也是时刻关注着她的情况;结束训练开始拉伸前,队医又第一个赶来询问她有无哪里不适……

对于关注张常宁、江苏女排和中国女排的人们来说,她能够恢复好伤病,能够在场上好好发挥,能够开心地打球,简直是过去的2018年最大愿望了。

张常宁说:“因为经历了事情之后,才会学会怎么去克服困难。可能我之前的路走得还是相对比较顺的,也没有遇到过什么伤病,所以这个2018年,真的是认识到了体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去保护自己。我觉得在克服困难这方面,2018年真的还是有成长的。”

对话女排国手张常宁:专注排球,

2018年的难,完全超过了张常宁的想象,也让她身边所有人和关心她的人们操碎了心。

联赛打完,张常宁缺席全明星赛,亦缺席了春天的国家队集训,一直被当做“全勤女王”、“钢铁战士”的她,生病住院,甚至必须做肾积水手术;夏天,术后恢复回到国家队训练不久,张常宁又在训练里遭遇了左膝十字韧带撕裂,无奈缺席了8月底的亚运会;好不容易赶上了这一年最要紧的女排世锦赛,艰苦的赛程里,多次出现了尿血的情况,恢复不久的身体很难支撑,比赛状态时好时坏,力不从心……

但这些困难,张常宁其实一个字没有对外说过。在她近200万粉丝的微博上,都是积极乐观的内容。直到世锦赛打完,非议、甚至谩骂一股脑地扑向她,父亲张友生忍不住在网上为女儿打抱不平,外界才开始洞悉真实情况。

张常宁不想父亲为自己解释,争议之中,这个当时还不满23岁的女孩难能可贵的非常镇静。世锦赛之后的央视《风云会》采访中,她显得很冷静,既没有自艾自怜的无助,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戾气。

张常宁自己的主观认识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可能外界关注的点和我关注的点不一样吧,我可能自身会更专注于我的球上面。关注自己的球,也不太会去在意外界对我的看法,”张常宁说道。

2018年年末,从国家队回到联赛,几乎每个国家队主力都有一段时间的状态起伏——国家队从5月中旬开始征战,到完成连续高强度鏖战的世锦赛已是10月下旬,疲惫可想而知。

然而,11月初联赛就开打了,国手们又都是各个队的灵魂、核心,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江苏女排队长的张常宁,也不例外,只能更多承担。连续地南征北战,舟车劳顿,不断地五局大战,再加上需要控制伤病,张常宁毫无怨言。

“(国家队)回来也是有放一个短暂的假期,队内蔡导(蔡斌)也是给了一些积极性的调整,”张常宁说道,“现在队伍也是处于一个艰巨的时刻,后面两场都是生死战,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包括像我和小宇(龚翔宇)从国家队回来,不会轻易的说累,可能我们更多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面。”

队里的训练、比赛,她丝毫没有懈怠;训练里不但得关注自己的技术动作,还得不断提醒队友、鼓励队友,她甘之如饴;训练完成之后的媒体采访,她宁愿牺牲自己的拉伸、放松时间,绝不因此耽误球队行程,直到李童过来提示时间足够;离场时,作为队长的她,又带着全队一起收拾了地上的水瓶、纸杯……

心智成熟如斯,明亮的灯光下,也只有摄像机显示屏上好看的粉红少女,无声地提示着我们:这个女孩才只有23岁,正是最美好青春年华。

  • 迎难而上: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张常宁的父亲张友生,是和汪嘉伟等名将一批的男排国手;她的哥哥张晨,是21世纪迄今中国男排最常青的主攻手。中国排坛对于张常宁的期待,大约是从她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的。

其实,大多数专业运动员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再从事职业体育,一是淘汰率太高,二是舍不得孩子再吃这份苦。但张常宁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排球路,而且在困境之中,她决绝地说“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最初,张常宁打沙滩排球,出生于1995年11月6日的她,十几岁就进了沙排国家队,2012年已经搭档马园园拿到亚洲冠军,亦是U19沙排世锦赛的铜牌得主。2013年,张常宁代表江苏女排首次亮相室内赛事,出征全运会青年组,年底她决定转回室内排球,2013-14赛季联赛末段才得以出场的她,司职接应二传,在联赛结束的2014年春天就入选了郎平麾下的国家队。

后来的故事,耳熟能详:2014年张常宁在国家二队改打主攻,是征战仁川亚运会的进攻核心;2015年,她又临危受命,替因病无缘世界杯的惠若琪在国家队担纲主力主攻,随队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张常宁先是主力主攻,又在淘汰赛面对巴西时兼过接应,决赛最后一球是她的发球破坏了塞尔维亚的一传,惠若琪探头得分……

那个时候的张常宁,好像不会累一样,联赛、国家队,几乎全勤,一传、进攻、防守,样样能扛,里约回来不久,还和龚翔宇一起去女排二队“支援”亚洲杯的任务。

但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从沙排的头号希望之星,到回到室内排球,一传、防守从最基础的学起,球场上脏活、累活都得干,其中的甘苦只有张常宁自己知道。

而刚刚过去的2018年,经历了职业生涯此前从未面对的苦难,旁人最多是安慰、是陪伴,最终还得她自己扛,也终是熬过来了。

张常宁说:“因为这些突发性的伤病爆发,也是在自己的意料之外,所以可能没有像自己预期当中成长那么多、进步那么快。现在,也是希望在后面两年抑制住自己的伤病,能够多参加一些国家队的集训,希望自己在技术上能有些进步。”

其实,张常宁什么都有了,国内联赛的冠军、全运会的冠军,她都带领江苏队拿了,世界杯冠军、奥运会金牌,她也都拿到手了。实际一点说,2018年的无尽苦难之中,哪怕选择退役,外人都无可厚非。

但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一直受到最高肯定,其可贵就在于——她们永远选择去战胜困难,选择坚持。

在被问到是否犹豫、或者怀疑过自己当时选择做职业运动员时,张常宁说:“没有,因为从小到大我可能比较独立自主吧。我觉得,决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也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其实,张友生为女儿抱不平太可以理解了,天下父母心。而哥哥张晨带着一身伤病,一直在为中国男排尽心尽力,亦是一个好榜样——看过过去两年中国男排战绩最糟糕、最没有斗志的人都记得,张晨真是男排的一股清风……而看似软萌的张常宁,面对伤病、困难时的坚韧,真的可以说没有任何骄娇二气,恍惚间都让人忘了出道之后,大家一直昵称她“宝宝”。

张常宁说:“包括其实爸爸和哥哥从来也没有劝过我放弃什么,他们更多的是鼓励我继续往前进。而且他俩年轻时候、当运动员时的伤病其实比我严重很多,所以他们能够了解我的心态,也给了我很多的开导。”

  • 未来很长:宝宝终将长大

“宝宝”是张常宁的昵称,时间长了,球迷也跟着教练、队友这样叫她,很是亲昵。长相甜美可爱的她,在里约夺金之后,还被网友给了个“国民老婆”(也有叫“国民女友”)的名号,满满甜腻。

然而,这甜腻背后,是她在球场内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高度关注——恋爱了?约会了?化妆了?订婚了?风吹草动都足以成为头条。有时候,张常宁的平静和舆论的热闹倒是形成了最鲜明的反差,颇有点哭笑不得。

其实,从前些年的全速成长,到2018年历经磨难,张常宁的关注一直在排球。在她心里,一直有着清晰的时间表,眼下的重头戏显然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

张常宁说:“2019年的愿望就是健健康康的,好好训练打比赛。希望自己能养好伤,后面克服伤病,争取以一个健康的身体去参加每一天的训练。”

从2015年世界杯,不满19岁时就临危受命担纲主力主攻算起,到2018年世锦赛正好是一个“女排三大赛”周期。如果不是伤病影响,她本来应该在这一年进入相对成熟的状态。

2015年第一次打世界大赛时,张常宁让人眼前一亮,身高出挑、进攻不错,一传和防守也有些基础;2016年初,国家队集训伊始,惠若琪连续缺席,主攻位置上,都有一种朱婷和张常宁相依为命的感觉,她后来回忆说自己感觉“那一整年就在练一传”,最终,从首发主攻、到兼职接应,她苦练的一传终于在奥运会、在最关键的淘汰赛上扛住了。再到2017年,张常宁日臻成熟,作为一名主攻手,攻守兼备。

但2018年,她落下了不少功课,张常宁也有些着急,“像自己受伤的时候也一直在关注队伍的比赛,那时候就很希望加快康复步伐,跟上队伍,一起打比赛。”

距离2020年东京奥运会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几乎每一个中国女排主力队员,都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这个周期,困扰中国女排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新人不多,每个位置皆是如此。

主攻位置上,这个周期只有朱婷和张常宁可以仰仗。上个周期出战奥运会的另外两人,惠若琪已经退役,即将年满29岁的刘晓彤状态下滑。去年联赛冒出来的天津女排小将李盈莹2018年进入国家队第一年。而今年联赛中,包括江苏女排的吴晗、上海女排的仲慧等新人主攻又都只有一米八出头点的身高,难扛国际比赛……联赛前八名的球队中,多支球队都在主攻位置上引入外援,实属无奈之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排坛:世锦赛夺冠的塞尔维亚女排,老将米哈伊洛维奇依然勇猛,而小将布莎也在本届比赛中顶住了考验;意大利女排方面,塞拉进攻一直出色,今年一传也是进步显著;荷兰女排是一老一少的搭配,替补席上还有个火力凶猛、主攻接应都能打的普拉克。

更何况,在中国女排的体系当中,由于接应二传分担一传、走全面路线,因此主攻的进攻压力更大。所以,张常宁清晰地知晓自己必须进步,而且,需要更快进步。

张常宁:“因为我觉得系统性的训练很重要,自己最近两年也是缺乏系统性训练,所以在一些小技术环节上,感觉比较欠缺——就一些细节上,像起球质量,虽然现在能起球,但起球质量不好,还包括一些进攻上的手法。我觉得这两年应该是有一个能够进步的时间段,然后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好在,走过的路终究不会是无意义的。张常宁选择了这条路,在经历了磨砺之后,她更坚定。未来很长,而“宝宝”终将长大。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