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方式正在吸引更多的人,没有职业安全感是最大障碍

Michael Page《2018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速览报告》显示,96%的受访者有意进行灵活用工。它不仅存在于基础性工种,在企业中高层也得到广泛施展。

来源:视觉中国

在生活中接触零工人群从未变得如此频繁。你从着装各色的外卖员手里接过盒饭,或是在网约车上与司机攀谈,通常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模式都和办公室的上班族相去甚远。

这通常被称为灵活用工,它意味着自由、短期或者兼职的谋生方式,与全职的职业契约告别。

灵活用工听起来是个时髦词,但事实上存在已久。根据招聘公司Michael Page《2018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速览报告》显示,美国的灵活用工占比已达到40%,这个数字在英国、德国分别是35%和40%。在中国,这一比例目前不到15%,但基于2600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有96%的人有意向考虑灵活用工工种。

这似乎传达出这样的信号,灵活用工还有很广阔的市场。它不仅存在于基础性的工种,在企业中高层也可以得到广泛施展。欢迎来到零工经济(Gig Economy),这个和灵活用工相对应的术语或许能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制造声势。

《经济学人》曾用一篇长文解释这类新型工作方式,副标不无激进:《假如公司没有员工》。文章开头是一段未来式的假想:伊娃·史密斯是纽约一家私募股权公司的部门总监,她在2028年10月的某个晚上接到公司邮件,得知公司将在工作方式上发生重大变革。邮件这样写道:

“所有低于首席官级别的工作都将被重新分类。所有受影响的人将不再是公司的员工。相反,您将作为合同工为公司工作。这种变化实际上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它对您和公司都有很大的好处。后者将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我们希望您将继续作为合同工为公司提供服务,但您也有机会在其他地方工作和赚取收入。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我们的人力资源聊天机器人Irma。”

起初,史密斯并未发现自己与公司的关系有太大变化。她当时正在一个项目的尾声,期间她的永久性全职职位转换成了一份定期合同(她的小时工资上涨了20%,但她要自己交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史密斯曾希望参与下一个项目,但她随后得知,另一名工程博士获得了那份工作合同,而不是她。

“这不是针对你。他们拥有完美适配这项交易的技能。”公司老板解释道。

这一场景正指向了灵活用工的重要表现形态:定期的、临时的、以项目为基础。听起来更像是任务合作而非雇佣关系。将史密斯的情况放诸四海,会发现我们根本用不着等到2028年才能实现。

影视领域长期地以这种非典型工作方式运作,一部戏结束,所有人结束与制片方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自由撰稿人、翻译、兼职打工者、外卖配送员或是外包都属于这类灵活用工。有些公司在IPO前亟需财务总监,他们通常会经由高端猎头公司锁定人选,双方在成功敲钟上市后解除合约。

这与从20世纪开始兴盛的工作组织方式截然不同。那时候,企业里大多坐着全职员工,一个人一辈子的就业单位可能不超过两个,更别提在没有保障的短期合同间辗转。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曾在上世纪30年代《企业的本质》(The Nature of Firm)中,将这种典型的雇主和雇员关系定义为“控制和干预”,他认为,“指挥”正是二者关系的实质。

然而,到了20世纪末,上述固化的组织安排遭到挑战。由于分工之风大盛,企业被鼓励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供应商。其后,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恰逢其时地提出了“三叶草组织”,他认为企业应该总共使用三种人力资源:全职雇员、兼职人员和外包工人。

这给灵活用工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度。它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市场上的劳动者将因此获得更大的自由权,这不仅是指工作方式,还有时间支配。

滴滴的司机可以在任何时间启动或者切断APP,合同工可以前来完成先前约定的工作,而后拍屁股走人。那些在经济上有足够自信的人,甚至可以在两份工作之间,给自己来个漫长的假期。

对于雇主而言,这种方式同样具有吸引力。Michael Page(中国)副总监周煜婷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了三点。第一,人力资本上的灵活性让雇主得以迅速扩大或缩减业务规模,并将这一过程中的成本降到最低。第二,灵活用工的员工来自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技术背景,可以给企业在稳定的组织内部带来新的创新力和多样性。最后,这种工作组织方式无疑是突破人员编制限制的解决方案。

目前看来,尽管灵活用工无法撼动全职工作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但前者的趋势正在明朗化。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 ( McKinsey ) 旗下的研究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 预计,到 2025 年,包括 Monster.com 等招聘网站以及 Uber 等平台在内的 " 在线人才平台 ",有望贡献 2% 的全球 GDP,并创造相当于 7200 万份全职工作的就业机会。

在中国,这一新型雇佣模式同样存在巨大潜力。Michael Page对2600余名主要来自北上广的受访者的调查显示,30%的人愿意在任何时候从事灵活用工职位。超过1/3的人表示,在全职工作超过10年之后,他们会打算开始这一类工作形式。

然而我们或许要将事情掰开来看:任何一种就业方式都会催生赢家和输家,灵活用工也不例外。

这种非典型用工场景可能是一个美丽新世界,但显然是为那些具有高附加值、坐拥专业技能的人准备的。他们不仅能从短期合同里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还将树立个人品牌。

除此之外,因为灵活用工更加看重硬性条件,他们也无需为企业文化等问题大伤脑筋。Michael Page(中国)副总监骆静流表示,这是灵活用工与长期雇佣的一个巨大差别。

印证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在不久前,Michael Page接到一家国内知名企业的需求。这家公司正在快速发展中,需要一名人力资源总监在3个月内主导人才架构调整。由于对技能要求很高,Michael Page在筛选中便围绕这类标准展开。这为双方节省了大量时间。

但对于从事基础性或者事务性工作的劳动者而言,情况可能正好相反。这些人群最需要从工作中获得稳定薪酬和牢固的职业机会,恰恰与灵活用工的本质背道而驰。骆静流就提到,候选人必须做好项目无法衔接的准备。如果解决不好,伤害将成倍数地落在这些最不富裕的社会经济群体头上。

围绕灵活用工产生的另一个巨大的问题是,由于工作条款改变,过去由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通常被模糊处理,用工者不得不自讨腰包,甚至面临没有养老或医疗保险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非典型就业、新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更加松散,收入水平不易跟踪,不同地区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和实施也存在差异,将导致权益保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这部分议题关乎劳工权益,涉及更深层次的法律建设、监管和机制改良。一个典型的范例是叫车服务公司优步(Uber)。这家公司近日在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中败诉。长期以来,他们将司机视作个体经营者,因而无权享受最低工资和带薪休假等福利。这引起了司机的普遍不满。

就上述层面而言,灵活用工意味着一个没有保障且充满风险的就业世界,人们也难以从中获得职业安全感。但与此同时,它又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就业自由图景。

在美国的《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上,尼克·哈诺尔和戴维·罗尔夫曾写下这样的句子," 终身制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决心要将全职员工转换为承包人、供应商及临时工的新型经济。"

这种对于灵活用工的鼓吹不无激进,现实情况也远未到达这一步。但毫无疑问,随着技术让企业的拆分运作变得越发容易,新的用工方式将继续大举迈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