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高层贪腐、拉踩控评,这届“粉圈”究竟怎么了?

当下的追星已经不是像当年一般在床头贴一张画报默默欣赏了,互联网时代赋予了这种行为更多的自主、参与与责任意识,粉丝也从追随者变成了造星者。

图源:视觉中国

“粉圈”糟心事年年有,最近似乎分外多。

从墨香铜臭粉丝的人肉搜索事件,到邓伦粉丝的九万块天价烧饼应援事件,“粉圈”在为爱豆们创造出惊人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在不停的挑战着吃瓜群众们的神经。一直以来,“粉圈”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他们有组织有纪律,分工明确,行动力强大,有时候包装偶像的能力甚至比专业团队还更胜一筹;另一方面他们又上蹿下跳四处点燃“战火”,接连不断的各种“骚操作”败尽了路人好感的同时也让我们不仅感慨,这届“粉圈”究竟是怎么了?

奇葩操作说不尽,细数粉圈“N宗罪”

关键词1:碰瓷、拉踩

表现:粉丝不专注爱豆自身,偏偏要把不相干的人扯进来,踩一捧一。

案例:朱一龙凭借《镇魂》大火之后,粉丝把其演技吹上天的同时疯狂拉踩其他艺人,跟流量比演技,跟演员比流量。并在《盗墓笔记重启》官宣朱一龙饰演吴邪,并有传言王鹤棣将出演张起灵之时,嘲讽王鹤棣“接不住自家哥哥的戏”,引发不同属性的粉丝集结群起而攻之,演员多年的努力和难得累积起来的好感被抹杀了不少。

关键词2:过度控评

表现:控评指的是粉丝通过有组织的行为,把对明星有利的评论点赞回复,使其上热评;对负面评论视而不见或举报,使其避免出现在评论前排,从而操控评论画风,引导舆论走向。但有些粉丝护主心切,只要听见一点不同声音,就义愤填膺的开启控评模式,不与各路人马大“撕”三百回合不罢休。

案例:蔡徐坤发微博询问粉丝,“染个黑发当700万福利怎么样?”被路人怼“怎么会有人觉得自己染个头发是给别人福利?”在被大号转载之后,迅速的引发了蔡徐坤粉丝的不满,在大量的谩骂和攻击面前,吐槽的原PO主很快删博,并且无奈发文道歉,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网民,希望粉丝们多多包涵。

关键词3:人肉

表现:粉圈网络撕逼的升级版,人肉搜索对方资料,进而通过电话、网络加以威胁。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可谓是“粉圈”最大的毒瘤。

案例:9月3日,有网友微博爆料称,某初中老师因发表了对耽美小说《魔道祖师》的不满言论,被该书作者墨香铜臭的粉丝(也是该老师的学生)人肉搜索并进行人身攻击,致使该老师不堪忍受,选择自杀。虽然最后证明自杀事件只是谣言,但粉圈如邪教般对异见者毫无底线的打压无疑已经点燃了大众的愤怒。

关键词4:高层贪腐

表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粉圈也分三六九等,有“平民”,也有掌握着话语权的“大粉”。这些人一般都有着某方面突出的优势,例如粉龄资历、手上有多少原生资源/爆料、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是否拔尖(摄影修图、手绘、文案、剪辑等等)、对偶像的贡献值......但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不少大粉/职粉在偶像的“光环”里摸索出“生财之道”的同时,也有一些人起了“歹心”,近年来,应援筹款被贪污,“大粉”携款而逃的事件时有发生。

案例:邓伦粉丝集资9万为偶像剧组应援,但后援会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烧饼、西瓜和矿泉水摆满桌的“土味应援”,钱究竟花到哪去了成为了一场悬疑剧……

群体“狂热”:从追随者到造星者

“偶像”其实一直都存在,为何当下的粉丝尤为“疯狂”?这就不得不提出生于90~00后的这一批人,也就是追星的“主力军”——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经济条件相对优越,思想也更加开放活跃。这些人分外在意自己的个人意志,并且迫切需要更多的公共生活。而当下的追星已经不是像当年一般在床头贴一张画报默默欣赏,互联网时代赋予了这种行为更多的自主、参与与责任意识,粉丝也从追随者变成了造星者。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偶像神圣的光环在逐渐褪去,粉丝在公共舆论空间的分量却越来越重,已经成为了娱乐圈产业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他们基于自身的喜好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组建起社群来创造流量,这些流量最后都会转化为实打实的权益。各种榜单评选,需要粉丝投票;新戏开播,需要粉丝造势;生日节日,需要粉丝应援;代言产品,需要粉丝消费,没有了粉丝的支持,“偶像”将寸步难行。

这种享有“话语权”的感觉让粉丝们体会到了空前的满足,也愈加的“膨胀”。“哥哥没有我怎么能有今天呢?”“如果我不保护哥哥,他就会被别人伤害。”这种心态让不少粉丝的行为越来越离谱,成为了路人口中的脑残粉。

另外,粉圈的群体特性也推动了这种“狂热”。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一旦加入群体,个人会变的冲动、鲁莽、极端。发生这种天翻地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旦个人加入群体采取行动,他就会被人群排山倒海的力量淹没,相信自己因为喜欢有价值的偶像,也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并且在群体里,成员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差异极大,如果要得出一致结论只能是粗暴而简单的。这使得他们的情绪更容易被煽动,只要看到有人说一句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作品不好,不分青红皂白“撕”上一番才肯罢休。

“失控”将由偶像买单,“圈地自萌”是真理

互联网渠道的飞速发展,让粉丝们能够更快、更集中地汇集到各个圈层群体中,普通粉丝纷纷携手进化成死忠粉,形成粉圈。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似乎死忠粉越多的“流量”们,反而在路人口碑上表现越差。这固然是因为有一些“流量”专业不精,已经在大多数人心中“信誉破产”,但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则是粉圈存在感实在太高,安利过度不说,各种七零八碎反复刷屏,难免让路人们产生出了一种“对抗”和“逆反”的心理。粉圈的“城池”固若金汤,有自己的独立语境,这种封闭性让路人们大多没有想要横插一脚的兴趣,所以这时候粉丝们“圈地自萌”“适当佛系”才是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表文章针对粉丝控评行为展开了批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粉丝群体这种单一舆论环境对低龄化粉丝多维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利的。”在文化产业监管趋势愈严的当下,“粉丝”和“粉圈”如果不能把这种“泛滥”的爱意控制在恰到好处的分寸之下,那么失控的后果很有可能会“反噬”到偶像自身。除此之外,如今的粉圈和金钱利益的联系已经太过密切,各种商业行为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之后再纯粹的东西也难免会变质。如何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正确引导所谓的“粉丝经济”,是所有明星与其团队当务之急需要研究的课题。不然到最后需要为之“买单”的,还是偶像本人。

只要“流量”一天还是大家追捧的对象,粉圈就一天不会消失。但在大众流量红利走向末期,分众内容频频出现爆款的当下,更加垂直,与粉丝关系更加密切的“圈层流量”会越来越多。当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三月粉”也必将成为主流趋势,人人都有成为“流量”的机会,享有粉圈的万千宠爱,但如何在潮水褪去之后,做一个“有裤子穿”的人,才是所有“流量”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毕竟“只听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粉丝们是最多情,也是最无情的。

 

来源:Vlinkage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