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际:消费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充裕选择空间

评判消费升级的关键,不在于消费篮子中的具体组合,而在于供给侧生产边界曲线与居民预期收入曲线的变动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充裕的选择空间,进而导向更高的总福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高级经济学家 钱智俊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从历史低值小幅回升,进一步加剧了“消费升级VS消费降级”之争。围绕这一讨论,当前较多的研究采用“由表及里”的思考方式,进而陷入消费现象的种种迷思。跳出这一窠臼,本文沿循“由里及外”的研究方式,首先构建中国消费格局的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供给侧生产边界曲线与居民预期收入曲线的唯一切点,即为最优消费选择,代表了消费总福利。消费升级的本质,正是这一消费总福利的增加。因此,评判消费升级的关键,不在于消费篮子中的具体组合,而在于两大曲线的变动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充裕的选择空间,进而导向更高的总福利。有鉴于此,在前瞻中国消费格局之时,无需先验地假设消费升级的模版,而是可以通过研究两条曲线的长期变化,穿透消费迷思,进而推演出消费升级的机制和路径。

我们将中国纷繁的消费现象进行抽象化,纳入一个坐标系中,以消费者的总福利(U)为纵轴,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P)为横轴。以此为基础,可以通过以下两条曲线,来刻画中国消费格局。

第一是供给侧的生产边界曲线。供给侧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可以表示为一系列向内侧凸出的曲线(S1、S2…Sn)。

从静态来看,生产边界曲线的形状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进程。其中,n的数值越大,代表该条生产边界所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品质越好。这一属性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随着n的扩大,曲线所对应的福利和价格同时提升,表明供给走向高端化。其二,随着n的扩大,曲线愈加平坦,表明降低一单位价格对消费者带来的边际福利逐渐衰减,因此“价格战策略”效力渐失,倒逼供给侧淘汰过剩旧产能,将重心转向生产高新产品。

从动态来看,生产边界曲线的位移反映了中国科技进步和新经济发展的效应。一是“趋势效应”。由于科技进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因此将推动所有的生产边界曲线同步向左下移动,使消费者在同等支出下享受到更高的消费品质。二是“分布效应”。由于科技进步是呈指数级推进的,因此生产效率的提升将不断加速,导致生产边界的分布日趋稠密(Sn和Sn+1的间距收窄)。这意味着,消费者迈向下一个阶段的更优质消费,所需要的额外支付越来越少。正如我们此前研究所述,中国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科技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是上述两大效应的倍增器。在现实中,中国电子产品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这两大效应:高端功能的普及化越来越迅速,产品更新迭代越来越频繁,但是价格水平却越来越亲民。

第二是居民的长期预期收入曲线。根据学理,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将取决于其消费能力,而其消费能力则取决于其对生命周期内收入的预期。在坐标系中,这一长期预期收入曲线(E1、E2…En)由三大支柱进行支撑。随着三大支柱的增强,长期预期收入曲线将向外扩展,进而覆盖更多、更优质的消费组合。

支柱一: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在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上升的长期趋势下,制约其转化为消费能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结构层面。第一,阶层分配结构。由于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强于高收入群体,因此各阶层收入分化越小,社会总体消费能力越强。第二,时间分布结构。居民收入总是存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因此金融市场越发达,居民就越容易通过跨期借贷,规避“流动性约束”,增强消费的“棘轮效应”,从而保持消费能力的平滑释放。因此,对当今中国而言,更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创新驱动提高劳动价值、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将有助于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支柱二:居民家庭资产。居民家庭资产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现金、存款、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产(住房和生产性固定资产)。从总量来看,家庭资产具有“财富效应”,资产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就越强,并能够缓冲收入短期波动来带的不利影响。从结构来看,不同类型的资产效果有别,存在“效果—占比”错配的问题。金融资产流动性好,对消费的影响较强,但在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的占比普遍偏少。就固定资产而言,由于在中国当前条件下,住房无法通过证券化高效转为现金流,其财富效应要远弱于生产性固定资产。相对于房价上涨,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固定资产增值,对消费的支持作用更强。因此,长效的住房机制、稳定的金融市场、优厚的“双创”环境,都有助于增强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

支柱三:居民长期预期。对于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资产,居民不仅关注当期值,更关注自身生命周期中两者的长期预期水平,并据此统筹安排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因此,居民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判,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消费能力。第一,预期收入均值下降时,居民会相应降低当期消费,以平滑终身消费。第二,若预期收入的均值不变,但波动率上升时,居民也会因为厌恶不确定性,而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当期消费。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前景、长效的降低税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良好的政策一致性,将推动长期预期收入曲线的扩张。

最优消费选择:两条曲线的切点。如图所示,从经济学意义来看,居民长期预期收入曲线(E)的内侧(曲线左下范围内),覆盖了居民能够买得起的所有消费组合。供给侧生产边界曲线(Sn)的内侧(曲线右上范围内),覆盖了厂商所能提供的所有消费组合。n的数值越大,Sn所带代表的供给品质越高,Sn内侧的消费组合品质越好。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预期收入曲线与生产边界曲线簇中的一条(例如S2)相切,形成唯一的切点(B)。那么,这个唯一的切点就是居民的全局最优的消费选择。即该点代表了,在充分利用居民消费能力和供给侧生产潜力后,居民实际所能达到的最高消费总福利。

为了进一步证明切点(B)是最优消费选择,我们讨论一个潜在的反例,即劣质生产边界(S1)与预期收入曲线的交点(A)。乍一看,该点同时代表更高的消费福利和更低的价格水平,是比切点更优的消费选择。但在现实中,由于该点并没有穷尽居民的消费能力,因此供给侧的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会拒绝提供劣质生产边界(S1),并不断提高生产品质和价格,推动生产边界升级,直至其充分利用剩余的消费能力,即达到与预期收入曲线相切的状态(S2)。所以,在现实中,上述交点(A)并不存在,即使短期出现,也会被市场的“无形之手”迅速推向切点(B)。这一理论解释了厂商的主动升级策略。例如,在当前的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厂商每年都会推出数款新产品,尤其是质优价高的旗舰机,而功能够用但是价格低廉的旧款机型则会被逐批下架停产。

理论照进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实践中,证明上述切点是最优消费选择,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对理解中国消费的格局演进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破除消费格局的迷思。目前,围绕中国消费升级、降级的讨论,存在诸多迷思和误区。一方面,从上述分析可知,消费升级本质上是消费总福利的提升,而消费总福利取决于整体的最优消费组合。因此,单项消费的变动(例如,榨菜、二锅头、SUV、出国旅游等),以及消费品价格、质量的变动,均不能严格表征消费格局的演变。另一方面,消费组合的变动,应区别主动被动之分。因为政策环境、供给侧冲击等原因,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优质的消费组合,可能反而造成总福利的损失,也算不上消费升级。

第二,探寻消费格局的演变。当前,围绕“消费升级VS消费降级”之争,较多的研究采取“由表及里”的思路:即人为先验地设定一个消费升级(降级)的消费组合模版,然后观察当前消费组合与先验模版的差距,进而评判消费升级(降级)的进退。但是,由于上文所提到的种种消费迷思,导致表面的观察并不准确,更难以推及里层的机制。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我们得以尝试“由里及外”的研究思路。从本文可知,消费升级的关键,不在于消费篮子中的具体组合,而在于两大曲线的变动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更充裕的选择空间。只要空间扩大,居民的主动选择必会导向更多的福利,即实现消费升级。由此,无需先验地假设消费模版,而是可以通过研究两条曲线的作用和变化,推演出消费升级的机制和路径,进而解释和前瞻中国消费格局的演变。

来源:工银国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