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中资“加持” 澳企带着海鲜和医术进军中国市场

从南半球北上的过程中,一批获得中国资本的澳大利亚企业走上了进入这一庞大市场的捷径,更得益于3年前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但来到中国后,这些企业也必须要面对电商策略匮乏、知识产权纷争和城市间地域差异过大等诸多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发布的《2018年西太平洋银行中澳商业信心调查》显示,78%的澳大利亚企业看好未来12个月他们在中国运营的前景,而长期来看,这一关键指标获得了更高认可:展望未来五年,83%的澳企持乐观态度。

来自该国食品和医疗行业的两个参与者正在顺应这个趋势。

拥有90余年历史的海鲜家族企业凯利兄弟(Kailis Bros)就看中了对美食来者不拒的中国消费者,以及这片充满希望的亚洲市场。除了活龙虾,凯利家族还希望将鱼类、澳洲虾和扇贝都送上中国人的餐桌。

与一般澳洲企业不同的是,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路上,凯利兄弟获得了中国企业的支持。2016年4月,联想控股宣布战略并购凯利兄弟,并与其成立合资公司KB Food,其中联想控股持股90%,凯利家族持股10%。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陈绍鹏将担任KB Food集团董事长,原KB Seafoods首席执行官马修·凯利担任CEO。

从南半球北上的过程中,凯利兄弟等一批吸纳中国资本的澳大利亚企业走上了进入这一庞大市场的捷径,更得益于3年前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但来到中国后,这些企业也必须要面对电商策略匮乏、知识产权纷争和城市间地域差异过大等诸多挑战。

凯利斯父子水产店资料图。来源:凯利兄弟公司官网

1926年,马修·凯利的祖父在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一手创办凯利斯父子水产店。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马修对家族企业的历史有着无法掩饰的自豪。马修认为,为了实现家族企业代代传承的目标,全球化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中国市场自然也不可或缺。

中国是巨大的海鲜消费国……看看未来几年的市场走向和增长数据。显然,对于海鲜行业的所有参与者来说,中国都是增长机会的沃土。

据马修介绍,目前KB Food大约15%的业务都流向中国,而两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诚然,由于看中海鲜食品的健康属性,全球海鲜消费都存在上扬趋势。马修指出,中国海鲜市场的增速仍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马修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KB Food在中国的电商销售仍未达到预期。

该公司在中国的电商策略仍以交易为主,目前正在与极鲜网(G Fresh)开展合作。这家来自上海的B2B跨境生鲜电商在2016年11月获得联想控股和阿里巴巴旗下投资公司的亿元级A轮融资。KB Food国际营销和销售经理内森(Nathan Maxwell-McGinn)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它能比传统的供应链模式更有效地解锁中国的其他城市。

已经来过中国至少35次的内森表示,公司此前已经收到来自浙江宁波、杭州和江苏省内城市的需求反馈,如今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也突然开始进口更多海鲜。内森认为,显然这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有关。

不过马修认为,利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开拓市场营销策略更是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8年西太平洋银行中澳商业信心调查》也提到了类似的趋势。未来三到五年里,技术和媒介创新成为最重要的趋势,58%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率先运用了先进的创新科技。但意外的是,在华运营的澳大利亚企业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仅有16%的澳企制定了详细的电子商务策略。

另一方面,这些拥有详细电子商务策略的企业,盈利水平要比整体平均水平高出12%。

在进军中国市场的道路上,凯利兄弟得到了联想控股的助力。马修提到,KB Food得以在渔业进一步加大投入,也让这个家族企业有了新的愿景和执行能力,同时马修提到,联想控股的农业布局领域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准,在全球范围内的良好声誉也会为公司带来正面影响。

此外马修指出,2015年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对于公司和整个行业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效应。得益于此,KB Food可以向中国不同地区的更多消费者售卖海鲜,也为此策划了更好的市场策略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这不是我们原本能够做到的,”马修说,“总的来看,我必须强调我就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

《2018年西太平洋银行中澳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超半数澳企表示已经直接或间接受益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参与调查的企业称,《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打开了新市场,为在中国经营的澳洲服务提供商带来更为宽松的市场准入,促进了澳洲企业与中方利益相关者,例如当地政府及有关企业的关系。

对于另一家澳大利亚企业悉尼医疗公司GenesisCare来说,它和当地政府得以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于共同为病人提供先进的治疗服务。

与KB Food一样,GenesisCare也获得了中国资本的“加持”:2016年7月,华润集团成为这家以癌症与心脏病治疗为主的医疗公司的股东。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华润与澳洲投行麦格理(Macquarie Group)一道从GenesisCare原主要股东、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 & Co处买入45%的股份。在当时,这是《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两国之间最大的一笔医疗保健行业交易。

GenesisCare总经理丹·柯林斯(Dan Collins)日前对界面新闻表示,该公司将宣布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四项合作以及在香港地区的一些措施,包括将世界级癌症治疗手段与中国本地的大型公立医院合作的项目,同时与中国的医学院合作,开发训练和教育中国本地医生的研究项目。

考虑到华润与中国香港的联系,GenesisCare也考虑在香港设立亚洲总部。柯林斯所看重的是香港通往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门户地位。同时,GenesisCare会在香港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三个省份雇佣150名员工。

柯林斯强调,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将领先的医疗服务引入中国各省,特别是中小城市,而非让大城市过于忙碌。商业模式方面则包括对现有医院的支持,以及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等其他服务。而针对中小城市患者难以为先进疗法支付足够费用的困境,GenesisCare将在中国香港和内地设立基金会,帮助病人筹资以得到应有的医疗救助。

而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纷争似乎难以避免。对此,柯林斯强调:“这方面在中国和在全世界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的12个月里,公司还将在自动化技术上投入至少人民币1亿元,而在全球技术收购方面将投入人民币30亿元。

除了与现有的医院合作外,GenesisCare还将合作开发两处全新的癌症治疗中心,其中一个将服务于儿童患者。值得注意的是,GenesisCare还将向中国引入三种此前在中国没有应用的癌症疗法。而这一切都会和华润共同合作推动。作为这家澳大利亚企业的总理,柯林斯强调,在行之有效的合作过程中,双赢局面才是公司一贯的追求。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