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指出,美中制造业平均工资差距已由1990年的65倍降至2015年的6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渠慎宁和杨丹辉日前撰文指出,从制造业总体来看,目前投资美国已比中国更具“性价比”,这也是部分美国企业回流本土、一些中国企业“出走”美国的重要原因。

两位研究员发表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的文章称,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创新步伐加快、新兴产业群体性推进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为避免国内就业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冲击,一方面要尊重企业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因经济过快“脱实向虚”导致中国制造“未强先空”、“快盛快衰”。

文章指出,从1990年至2015年,中美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年平均工资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几乎一直高于美国,美中制造业平均工资差距已由1990年的65倍降至2015年的6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起,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产出比已低于美国。1990年至2015年,美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上升了3.16倍,而制造业人均工资上升了1.91倍,这使其劳动力成本产出比由1.98上升至3.27,即每支付美国制造业工人1美元,可以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1.98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3.27美元。相比之下,同期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提高了24.73倍,但由于同期制造业人均工资上升26.69倍,导致劳动力成本产出比不升反降,由2.59降至2.40,即每支付中国制造业工人1元人民币,可以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由1990年的2.59元降至2015年的2.40元。

这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可通过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消化”其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而反观中国,自1997年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只能勉强“跟上”劳动力成本增速,劳动力成本产出比止步不前。随着2008年后制造业人均工资进一步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产出比甚至出现下降。

文章还提到,尽管中国制造业成本明显上升,但成本上升并未带来应有的福利效应。比如,由于住房等生活成本大幅攀升,生产企业的一线员工普遍感受不到与工资上涨同步的福利改善,加之运营中遭遇的其他困难,进一步挫伤了企业家和投资者在国内坚守实体经济的信心。

此外,虽然目前美国劳动力成本总体水平仍高于中国,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美国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抵消其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差距。

文章建议称,中国要坚持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延展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同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加快工业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建设绿色智慧工厂和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开发使用工业机器人,提高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改善企业成本结构。

此外,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在稳定工资水平的前提下,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多元化资本和机构参与,完善多层次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竞赛,强化激励,积极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切实提高劳动力素质,打造知识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工队伍,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和制造文明,逐步将中国制造带入技术进步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