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低通胀成新常态 美联储们要激进还是保守?

导致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低迷的原因是什么?通胀持续不达标对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应该对2%通胀目标做出调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下一步走势会如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维持物价稳定是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美联储从2012年初开始正式将2%设定为通胀目标。但此后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通胀率一直低于这一目标。虽然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失业率也降至历史低位,但至今复苏并没有反映在通胀上。

美国CPI同比增速从今年2月的2.7%不断下跌,虽然7月有所反弹,但依然处在1.7%的低位。因飓风推高了汽油等价格,8月CPI同比增速升至1.9%,但剔除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增速仅为1.7%。

事实上,通胀低迷并非美国独有的现象,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通胀也一直疲软。虽然欧元区通胀率今年以来呈上升趋势,但也远不及金融危机前水平。欧元区8月CPI同比上升1.5%,较此前两个月的1.3%有所上升,但核心CPI仅为1.2%。日本则从今年1月才开始摆脱通缩阴影,7月CPI同比上升0.4%,为连续第四个月持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增长+低通胀”是一个理想的组合,不过,对于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的央行来说,通胀持续不达标会给其未来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那么,导致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低迷的原因是什么?通胀持续不达标对美联储等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应该对2%通胀目标做出调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下一步走势会如何?

低通胀原因何在?

达拉斯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王健教授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造成美国等发达市场通胀低迷的原因诸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通胀预期下降。

他说,过去几年,不管是基于市场的调查数据,还是通过金融资产价格计算出来的数据都显示,整个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比较低,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下降。在通胀预期较低的情况下,整个通胀率一直没有恢复得特别理想。而通胀预期同时又受到过去通胀率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石油价格下跌、欧债危机、新兴市场经济放缓等多种负面冲击下,全球经济总体需求不足,整体通胀率一直低于央行的目标。因此,在连续十年都没有达到2%目标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也受到了抑制。

纽约大学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末日博士”鲁比尼(Nouriel Roubini)9月14日撰文称,目前发达经济体通胀低迷是因为受到诸多供给冲击的影响,这包括,全球化使得廉价的商品和服务从中国等新兴市场流入发达经济体;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低迷;科技创新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工会组织遭到削弱导致工人的议价能力下降,因此,结构性的低失业率几乎没有创造出薪资通胀。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今年6月底的报告中称,造成劳动力议价能力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劳动力大军急剧扩张。1990年代以及2000年代初,亚洲和前苏联市场的开放使全球贸易中有效劳动力数量几近翻倍。近来,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以及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不断提高更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国际竞争。

第二个因素是工业自动化。新科技长期以来对发达经济体的生产过程和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有巨大影响。近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让制造业劳动力面临新挑战,而传统上被认为不易受到机器人冲击的服务业劳动力市场也变得易受影响。

低通胀成为“新常态”?

王健认为,尽管目前影响通胀的很多因素是季节性的,但由于市场预期包括对长期通胀率的预期比较低,因此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观察到通胀低迷的情况。而在美国经济恢复不是特别强劲、通胀预期较低的情况下,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短期内仍然较难实现。

不过,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刚刚结束的9月议息会议后再次表示,持续低迷的通胀只是暂时的。面对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而同时通胀也处于历史低位的“矛盾”情况,耶伦在今年6月的议息会议上曾表示,随着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通胀上升的条件会成熟,她还说,菲利普斯曲线相当平缓,但仍有用。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通胀和失业率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财政或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那么短期内会导致经济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而劳动力资源的稀缺会使薪资上涨,增加产品的成本,从而导致物价上升。菲利普斯曲线数十年来一直是指导美联储设定利率的模型。

但是,如果低通胀真的成为常态,是否意味着一直以来指导美联储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了呢?王健称,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也有人提出菲利普斯曲线变得更加扁平。他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由历史数据得出的一个经验情况。当市场的通胀预期不是很稳定时,经济复苏到一定阶段,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就会上升。但目前市场预期与历史上有很大差别,这种情况下利用历史数据来判断目前的情况可能不太可靠。

费城联储研究部主任Michael Dotsey、费城联储经济学家Shigeru Fujita、Tom Stark在上个月联合撰写的一篇论文中称,过去20年里,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并不能帮助预测通胀,货币政策制定者在依靠菲利普斯曲线衡量通胀压力时应该非常谨慎。

三位经济学家发现,失业率升高有时能够帮助预测通胀下降,但失业率下降并不能帮助预测通胀上升。“我们的证据显示,在经济下行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对货币政策进程有价值,但证据远没有定论……我们发现,没有证据显示在(经济)正常的时候要依赖菲利普斯曲线,比如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的情况。”他们在论文中说。

2%通胀目标是否应该调整?

面对通胀一直“脱靶”的状况,有经济学家建议发达市场央行调整其2%的通胀目标。耶伦在9月的议息会议后也表示,一旦美联储认为低通胀成为常态,它将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今年6月,包括奥巴马政府高级经济顾问弗尔曼(Jason Furman)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在内的22位经济学家曾签署了一份联名信件,建议美联储提高通胀目标。这些经济学家的担心是,在通胀一直达不到2%的目标、而联邦基金利率又处在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假如美国经济再陷入麻烦,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的余地可能不大。

王健也认为,建议提高通胀目标的理由可能是,假如经济再进入衰退,通胀率有可能降到零,甚至变成通货紧缩。而央行的政策利率也会很快达到零利率的下限。那种情况下,央行可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变得非常有限。

如果通胀目标高于2%,美联储会被迫实施更激进的措施来达到通胀目标,因此,美国经济将更加强劲,长期来看,提高通胀目标实际上将帮助美联储在下一次经济扩张时能更进一步提高利率,从而允许其重建货币政策火药库。

王健认为,建议提高2%通胀目标的另一个考虑可能是,目前低迷的通胀预期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央行不允许通胀率比较高,但假如央行将通胀目标从原来的2%上调到2.5%,甚至3%,这样就给市场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即央行允许通胀率达到比历史更高的水平。如果这个信号引起市场对长期通胀预期上升的话,通胀就有可能恢复到2%,或者之上。

不过,他同时指出,上调长期通胀目标可能损害央行维护稳定通胀的公信力。一般情况下,如果央行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并且一直通过政策去实现这一目标,市场可能会更加信任央行。但如果目标每隔几年就变化一次,可能市场对央行未来政策目标的公信力就会产生质疑。

另外,这种政策也可能造成大众怀疑央行究竟是否有能力通过提高通胀目标来实现通胀上升。有可能即使央行把通胀目标从2%上调到3%,但实际上通胀率仍维持在1%左右,这时大家对央行控制通胀的信心会受到打击。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想法提了很久,但很少有央行去真正采取行动。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日本曾经提高过通胀目标,但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造成后来它对通胀的影响力更弱。其他央行也担心会步其后尘。

美联储要如何应变?

王健认为,如果通胀继续保持低迷,美联储很有可能会放慢以往的加息速度。尤其是在开始缩表后,美联储可能采用更保守的加息路线,确保通胀回归到目标水平。

鲁比尼在9月14日的文章中也指出,货币政策要由供给冲击是否持续来决定。如果供给冲击是暂时的,央行不应该对此做出回应,而是应该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因为供给冲击最终会自然而然消失,届时,随着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通胀会上升。如果供给冲击是长期的,央行就应该放松货币环境,否则,他们将永远达不到通胀目标。

尽管通胀一直没有达到目标,但美联储目前却计划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在9月的议息会议上宣布,从10月开始缩减其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虽然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目前1%-1.25%的水平,但美联储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在今年年底前还将加息一次,2018年将加息三次,2019年将加息两次。

美元终于迎来利好?

美元今年以来不断下跌,ICE美元指数累计下跌约10%,已经完全抹去去年美国大选后的涨幅。不过,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后,ICE美元指数升值两周高点。有分析师称,美元终于在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后迎来利好。

不过,王健认为,货币政策实际上只是影响汇率的一个因素,而且往往不是最主要因素。汇率主要取决于市场对经济状况的预期,如果经济状况好,汇率会升值,反之,汇率会贬值。当然,有时汇率和利率的周期会有重叠,比如加息时经济往往处于上行时期,此时汇率也会上升,但这是重叠,而不是因果关系,并不能说汇率升值单纯由利率上升导致,或者说,利率上升一定会导致汇率升值。

美元近几年升值幅度非常大,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2015年和2016年下半年也表现得非常强劲,因为期间人们对美国经济复苏很乐观,而其他国家在向下走,所以美元升值主要受经济基本面因素的驱动。同时,王健认为,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也非常大。一方面,进出口会受到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目前许多美国跨国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增长点很多在海外,当美元升值时,这些国内公司的利润实际上下降,这反过来会影响到他们在美国国内的一些研发投资,从而拖累美国国内经济增长。此外,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造成美国许多能源公司破产,也造成了国内经济下滑。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发生转向,从而对美元汇率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价,造成今年以来美元开始下跌。

王健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从197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后,美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升值和贬值周期,目前,在第三个周期的顶部。而此前的几个美元升值周期中,美国经济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支持了明显的美元升值。但这次,美国经济并没有比其他国家的经济好很多,而且美国经济在全球GDP中的比例也越来越低,因此,美元相对于此前几个周期,并没有强劲的升值动力。

中国央行要看美联储脸色行事?

对于中国央行在外部压力下可能的政策选择,王健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封闭。2014、2015年出现资本外逃迹象以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管控趋于严格。

虽然从各种宏观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复苏较为理想,但王健表示,中国经济是不是已经进入新周期,是不是好到足以去收紧货币政策,还存在争论。很多观点也认为,之前的经济复苏更多受财政等政策刺激,私有部门的投资和盈利并没有像数据里反映的那么好。王健认为,中央央行不必去顾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还是要视国内的经济情况来调整。

对于人民币近期的走强,王健称,这对中国经济有一定拖累作用,但央行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修正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央行要给市场一个概念,即人民币的灵活性会增强,有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贬值,而且升值和贬值很难预测,因此,大家不必在升值或者贬值中慌乱。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美元和加元经常会有30%或者50%的升值或者贬值出现,但是,并没有发现美国和加拿大居民会因此将美元换成加元,或者将加元换成美元,以通过汇率变化盈利。汇率的升值贬值对大家生活的实际影响其实不是很大,一旦这种观念形成后,就会对浮动汇率制的到来做好准备。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