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版权局连放大招,音乐平台如何借势而起?

如何抓住新的政策利好借势起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音乐复兴之路,谁才有可能成为国内音乐行业真正的王者。

国家版权局再次出手了。

9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就网络音乐版权有关问题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百度太合音乐主要负责人。

9月13日,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就网络音乐版权有关问题约谈了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索尼音乐、英皇娱乐、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大国际音乐等二十余家境内外音乐公司以及国际唱片业协会等相关协会主要负责人。

国家版权局约谈境内外音乐公司

关于约谈音乐平台的内容,音乐先声已经在昨天的推送《网易云音乐得救了?》中划过重点了。此次约谈二十余家境内外音乐公司以及国际唱片业协会等相关协会主要负责人,又释放了什么新信号?

此次国家版权负责人的讲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强调了音乐公司的责任,要遵守版权法律法规和国际条例,抵制各种侵权行为。这也是国家版权局在当下的首要任务;

第二,继续表明了对独家版权的态度,“要促进网络音乐全面授权、广泛传播,采取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授权模式,避免授予网络音乐服务商独家版权”;

第三,对音乐版权的转授权行为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要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不许可、纵容、挑动网络音乐服务商哄抬授权价格、恶性竞争”,遏制市场中出现的所谓“天价版权”;

第四,再次强调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依法行使权利,保障音乐权利人特别是词曲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授权音乐作品做到“权属清晰、链条完整”,保证创作者利益;

第五,表达了的对国内音乐版权领域的行业期待,“建立更加良好有效的网络音乐版权授权、合作和运营模式”,服务好音乐用户,推动网络音乐产业发展。

对比两次约谈内容,可以看到,国家版权局对音乐行业的独家版权这一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并且觉得市场规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才决定亲自出手。

早在十多年前盗版音乐盛行的时期,“免费音乐”沦为互联网的引流工具,唱片市场也从此一蹶不振,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后来虽然彩铃火了一阵,直至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音乐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才慢慢引起资本注意。

尽管“唱片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民间为了实现音乐的正版化一直在努力。比如,早在2013年,华研国际音乐、相信音乐、杰威尔音乐、华谊兄弟等多家唱片公司就与QQ音乐组建了网络音乐维权联盟,共同发力网络音乐正版化。

在多年的探索和等待之后,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的“最严版权令”可谓正当其时,也给了音乐行业和从业者们一剂强心剂。根据IFPI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录制音乐收入增长63.8%,收入达到 1.68亿美元,到2016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音乐行业的版权大战,市面上的音乐版权快速地整合到了几家音乐平台手中。但在抢版权的背景下,版权价格也一路飙升,在今年7月,腾讯音乐才为了获得环球的独家音乐版权,业内传花费高达3.5亿美元。

一方面,对于刚获得发展生机的中国音乐行业来说,这么高的版权投入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各大平台都收获了一批独家版权,也都在事实上部分承担了本应由中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版权管理职能。

这也是国家版权局我们要分别约谈各大音乐平台和境内外音乐公司的原因:唱片公司因独家版权享受了高额溢价,如果不加制止有可能导致音乐平台“哄抬授权价格、恶性竞争”;音乐平台因为自身的商业身份,有可能在转授权过程中出现有失公正的可能,甚至被用作平台竞争的武器。

尽管版权局关于“音乐授权公平合理避免授予独家版权”“全面授权广泛传播音乐作品”的两个要求尚未形成正式文件,但已经在官方层面宣告了独家版权时代的终结,这也意味着正版音乐版权开放共享时代的开启。

就像2015年的一纸版权令掀起了行业的整合并购潮,这两次约谈背后也可能给了音乐行业的各大玩家重新洗牌的机会。

如何抓住新的政策利好借势起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音乐复兴之路,谁才有可能成为国内音乐行业真正的王者。

作者 | 范志辉 排版 | vison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vision_2753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