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到CMU:有些事现在不做就再也不会做了

很多看起来无比艰难的事情,最难的是做出决定的那一刻。

文/LJ

01 缘起

大学的时候其实就有出国留学的念头,当时的想法很幼稚,就是想出去看看。

于是就开始搜集相关的资料,英美澳加这种地方没钱读,香港新加坡又不算出国,最终可选的是欧洲和日本,欧洲国家例如德法还要学当地的语言,遂作罢,研究最多的是日本。

二外选修课是日语,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博士,在听她的介绍中渐渐地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发觉得能去日本留学倒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对日语学习也更加上心,当时已经开始准备考日语二级了。

后来甚至去留学中介咨询了,制定了一个申请方案,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就会一步一个脚印去到日本读书。

不过后面打乱计划的原因是找到了还算不错的工作,而去日本留学的念头并没有强烈到要不顾一切地出去,毕竟考虑到经济状况,早点赚钱更重要。

于是出国留学的计划就搁置了。

02 立志

我第一份工作,正是当下大热的产品经理。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位,你需要考虑一切可能性去更好地服务用户,当时我们张口闭口谈的都是用户需求、产品体验等,像一只好奇小猫不断地体验市面上所有APP产品,希望从它们身上学习,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

从工作内容而言,工作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但是一年后我就迷茫了,其实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迷茫的原因是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处于非常封闭的环境,每天只是公司、家两点一线,除了互联网环境,几乎不知道真实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这就是一个办公室格子间小职员的生存状况。我对手上的工作了如指掌,但是对生活一无所知。

我在想,继续这样的生活,几年、十几年甚至老了之后怎么办?人们都说国企公务员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底,但我的又岂不是这样呢。

当同龄的同学朋友纷纷在创业、在跑市场、在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时候,我细思极恐,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就这样过完一生,而是要让生命变得丰满起来。

说起来,我并不算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不想逛街、不知道哪家餐厅好吃、从未想过自己做饭、也没有另一半,所以是一个标准的死宅。我曾一度怀疑,这样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为了什么在活着。

然而就如加缪所说:比起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于是我便开始了“定制”人生,因为不忍心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所以每个时期都要给自己找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新想起了当初被搁置的出国留学。

03 踌躇

不同于上学时期,工作后做出一个决定并没有那么简单和容易了。大学的时候想着随便学点什么都行,只要能出去就好。而工作之后,考虑的问题是去哪里、学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用。在这样的考虑下,日本自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我正在做的是IT行业,而这个领域最强的就是美国,美国最强的就是硅谷。

所以我觉得既然出去,那就去硅谷吧。

这样清晰的逻辑,只能是现在才写得出来,因为当时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操作。看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分析了很多学校和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一个是学什么专业,我本科是商科,想要跨专业申请到IT相关的无疑是难如登天;第二个是钱的问题怎么解决,非常现实的问题,出国读一年多就是大几十万的花费,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一笔天文数字;第三个是,到底是否必须得出国呢?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呀。

这三个困难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我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一直过得非常纠结。经常性地花很多时间去网上搜集别人的故事,希望从中得到启发,不过得到的更多是迷茫。如果我要掰花瓣来决定是否要出国的话,我应该早已摧毁了一大片花园。

万万没想到,纠结了两年多的事情,在一个平凡的午后就真正决定了。

04 行动

16年春节后回来上班,长假回来事情并不多,于是我又有时间浏览起出国的相关信息。但是脑海中似乎忽然飘过一个声音:我靠,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赶紧先动手干吧!

在长时间的纠结后,估计是连自己都忍受不了自己了,产生了另外一个潜意识来抱怨不满。

于是关网页,打开亚马逊,搜“托福单词书”,把新东方的单词书买了回来。在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不管怎么做选择,总之申请学校的时候托福是一定要的,所以就先把托福搞定吧。

后来看似多么大的决定,其实就是从此开始的。第二天就开始背单词,然后逐渐地了解到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托福OG、GRE、GMAT等。

16年3月到10月,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准备英语考试。那段时间真的是这么大以来最拼命学习的时候,高考与之相比不过是小儿科。

早上改掉了赖床的习惯,上班之前起来背一两个小时的单词,或者是做题。中午午休也没有了,最多趴在桌子上休息十几分钟。晚上干完活就回到小房间里继续背单词、做题,不敢在浪费一点时间做其他无意义的事情,连从住的地方到公司走路那十几分钟也端着手机在背单词。

GRE红宝书和陈琦的3000单词我都背完了,大约一万多个晦涩难懂的单词,不可思议。很多时候遇到变态的单词,就像是要把一头大象塞进脑袋,总是入不了脑,以至于恶心到忍不住爆粗,那个时候你在我房门口,一定会听到这样一句:what the fxxk is this?! What the hell is that?! 实在是太痛苦了。

也许是压抑得太久了,因此想要做成事情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我清楚地告诉自己,虽然出发点是随便先准备着,但是都到这个地步了,就一鼓作气拿下吧,不要再找借口,不要再因为悠游寡断而浪费时间了。

8月去广州考GRE,第一次考这种变态级别的考试,成绩居然还不错,327分,申请任何一所学校都无压力了,心中窃喜,不枉费大半年的悬梁刺股。9月在汕头考托福,103分,总分还好,但是口语并没有达到目标专业的要求,于是10月再要去香港考一次,可惜还是103分,口语还比之前少了一分,“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郁闷不已。

打探到其实托福口语也没有那么严格要求,遂作罢,把两个考试甩在了身后。从香港考完回来后,第二天睡到了下午,也许是整年以来最放松的一天了。

三次考试的经历都记忆犹新,当你回头看的时候,当时最痛苦的时期其实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大概是你跨过了某一道坎之后,知道这样的经历永远不会再有了,于是对它们也倍感珍惜。

05 选择

考完英语,其实只是第一道坎,后面还有太多的事情,包括搜集学校项目信息、写个人陈述、找推荐信、准备成绩单和学位证、填写网申等等,每一个任务都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像万里长征一样。

也许一开始的时候知道了有这么多事情,我也就不会开始踏出第一步了吧,因为实在是每一步都步履蹒跚,每一步都充满着放弃的理由。

好在结果是欣慰的,从春节前后开始,各个学校都发出了录取结果,我的邮箱也收到了不同学校的offer,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以前觉得这辈子都遥不可及的学校,现在居然想去就可以去了。

这一刻你就会觉得,生命真是有趣呢。

收到offer是开心的,但是做出一个最终的决定却不容易。

如果说之前的犹豫还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现在的左右为难就是一个会改变未来生活的选择,所以显得更加难以抉择。

对其他人、对团队,我每次都能迅速地做出决定,而往往结果还不错,但是在个人事务上,我一直都无能为力。

从offer到最终办理出国的各项手续,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出去?

一边是看起来越来越好的就业环境,一边是长久以来想做的事情,但是要上百万的金钱成本和几年的时间成本,真的是无法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

一段时间的考虑,加上期间发生的好些事情,我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生活,如果继续这样的状态,其实会一直求而不可得。

所以我还是选择出去,选择可以得到的生活,即使要付出巨额成本和面临可怕的不确定性。

06 游乐场

方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当你意识到生命有多宝贵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特别惜命,但惜命的最好方法不是养生,而是折腾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的燃烧透了。

二十多岁的人,是最焦虑的一个群体。

自从毕业之后,似乎每次同学朋友聚会,总是会离不开几个事情,工作、赚钱、男女朋友、结婚,偶尔能聊到最近看的一本书已经是一股清流。

也许等到我们都到三十多岁的时候,话题就会换成工作、赚钱、结婚、孩子、创业,人间烟火味十足。

并不是说我们这样就变得庸俗了,或者生命就从此变得黯淡,反而幸福的小日子其实是我们所奋斗的目标,包括我在内。

只是当我们走入一个舒适区之后,就很难再有跳出来的勇气,因为大多时候,跳出来这种行为本来是无意义的。

我并没有进入这样一个幸福的舒适区,算是幸运也算是不幸,不过好在这样一个状态还能给予我去折腾生命的机会。

我曾经跟人说:人生是一个游乐场,有过山车、跳楼机、鬼屋、反斗城,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项目,我不想老是待在一个地方,我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去体验不同的东西,去感受不同的体验。

在二十多岁的后半程,我想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它不是工作,不是房子,也不是结婚。

谷岳在他的环球旅行纪录片中说:只要你真想做成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经此一役,我发现很多看起来无比艰难的事情,最难的是做出决定的那一刻。

所以当你内心非常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去做吧,也许拖得太久了也就永远不会去做了。

 

来源:LJ说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