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诗田明:现在还不是收购的最好时机

对于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收并购趋势,田明认为,现在还不是收购的最好时机。目前房企还有筹码与市场博弈,还可以观望一段时间。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作者:唐韶葵 张旦珺

从2014年启动轻资产转型以来,朗诗的转型已棋至中盘。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前段时间土地非常贵,面粉价超过面包价,朗诗因此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拿地。

由于基本上都是合作项目,朗诗的资金压力并不大。田明对朗诗现状的描述是,因为没有拿地饥渴症,也就没有资金压力。

对于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收并购趋势,田明认为,现在还不是收购的最好时机。目前房企还有筹码与市场博弈,还可以观望一段时间。

田明透露,为了避免盲目拿地可能带来的资金链困境,朗诗与其它企业合作拿地过程中,合作模式主要是由朗诗操盘、销售。

作为规模增长不算激进的房企,朗诗的转型包括几个方面,其中包括最近较多投入进入长租公寓领域,目前公司已布局7000-8000间长租公寓;此外还有对存量建筑资源的改造等。

田明以中美经济体做对比,表明朗诗不寻求规模而要做百年企业的决心。他指出,美国经济体比中国经济体规模要大,全美最大开发商的销售额只有107亿美元/年,相当于人民币700亿不到,这在中国还不如销售排行榜前20位的房企。田明认为,这是商业模式不同导致的,中国房地产商的模式以住宅开发-散售为主,现金流量大;但美国房地产公司潜在市值大于中国房企,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价值也非常高。

以销售规模来评价大而强的价值体系将被打破。田明认为,过去房企重点布局住宅、高周转的模式将难以为继,行业以后还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甚至会金融化、国际化,房企也仍然关注土地储备、一手地开发成熟地、存量房屋资源等。而朗诗在其中恰好想做“有意义的事”。

9月6日,在朗诗·中国ESG景气指数(Landsea· ESG Development Index)发布会上,田明指出,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ESG因素,能够衡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绩效,从而提高资产组合的风险控制以及长期的收益能力。

“ESG指数对房企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田明说,朗诗注重远期效益。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势头正盛,资本市场视角逐步投向责任投资,但是现阶段仍然缺乏对企业、对区域乃至整个宏观大环境趋势的ESG测量观察与有效的数据支持。尤其是绿色环保指标这一项,“朗诗一年因为绿色建筑节省下来的能源相当于一架波音747飞机从上海飞到洛杉矶2万次所需的能源”。

而朗诗自2004年开始聚焦绿色科技差异化发展战略,目前主营业务为地产开发,同时正开展绿色养老、绿色金融服务、绿色装饰、绿色设计、物业服务、长租公寓等相关业务,并在美国和德国拓展海外地产业务。

田明解释道,朗诗不去比较短期的增长规模,不去比销售收入,目前公司一半以上利润不是来自于散售,而是来自于开发服务费、技术费、增值业务等。

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是“强者恒强”,而非行业内普遍理解的“大者恒大”。田明指出,马太效应是有条件的。以多个国家经济体经验来看,当出现黑天鹅事件,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最早倒下去的却是大型公司,这与大小没有相关性。“用更长的时间段安排自己的发展,活着最重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