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平台化 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好心人”平台

公益平台是一个创举,它改变了此前公益行业、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封闭性。

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小朋友”画作捐赠项目火了,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质疑,更促使公众积极参与讨论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公益;作为公益平台,如何发挥互联网的力量,并更好地扮演平台的角色?

8月31日,在以“互联网+公益”为主题的腾云下午茶活动上,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腾云智库专家马旗戟发言认为,在最近的五到十年来,腾讯公益平台在生态组织、主题和领域、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演化之所以产生,是社会化与公民的素养心智提升的表现。

公益平台的涌现是一种社会运动

公益平台是一个创举,它改变了此前公益行业、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封闭性,使得公益成为一种真正的“社会运动”。

首先,公益平台的出现造就了公益生态。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公益组织、受助者和捐赠者都可以通过连接接入到一个“公益的社会”之中,它是传统公益组织、新型公募机构、新型NPO、新公益人个人的高度融合,为行业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基础能力:治理能力、设计与评估能力、执行能力、传播与倡导能力、政策引导与优化能力等等。公益行业的组织与模式发生变化、全行业参与主体之间融合加速、新的公益组织形式、新的“公益服务商”会,乃至新的公益领域涌现, 这一切都是平台开放性带来的影响。

其次,新公益方法论和“技术”将涌现。开放性公益的另一个变化是将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专业管理、组织、募资、设计、研发、生产、交付、运营、服务、传播等各种新的模式、逻辑和方法、流程来优化传统公益的不足,这是公益的社会化与技术化的趋势。

再者,公益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深远。此进程不仅带来参与主体的丰富性、生态繁荣,以及项目“筹用评”本身的高效和相对透明,而且带来了一系列其他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公益从传统的私有财产在特定群体中的简单的、救济性或捐助性的再次分配,转为面向社会性议题和全社会福利的引导性或鼓励性的“投资”。例如,以往个人只能救助患某种疾病的某些人,而平台的出现则让社会公众参与到面向全球人的癌症药物开发资助(可能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变得可能,而这在以往是“啤酒盖子”(比尔盖茨)之类富豪的专属。这些项目可能包括人类面临的清洁能源、水利改造、普遍教育等等,这种现象意味着狭义的公益与经济、社会的普遍融合。

第二个影响是超越传统公益捐赠捐助范畴的,社会的知识与心智的资源成为重要内容。以往公益更多是封闭的、小群体的,以钱与物的运作为主,公众的知识资源和心智资源很难有高效的平台或渠道(网络)参与。而当前的社会化平台(包括社交、电商等各种网络)使得公众面向一个社会问题或社会项目,可以通过知识聚合、内容聚合、传播聚合或形成一个社群、或提供一种服务、或产生一个议题。

第三个重要影响,是根本性的,即由于社会化,公益自身涉及的领域、清单和议程设置也可能被解构或重构。这是上面两个影响的必然结果。出于对人类社会普遍价值和发展的关注,公益开始提出基于自身范式的更高层面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并且基于社会化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实施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引导社会公众进行公益投资,推动建立一个“公益的社会”。

这个影响是巨大的,它有可能解构这个社会,也有可能重构这个社会,由此而生的组织形式、经济方式、制度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公益行业和平台组织的核心能力不再是简单地所谓线下运作 —— 它完全可以通过生态中大量支持性组织来完成,尤其是对未来基础性、长远的、面向社会性参与的大议题、议程设计,如人类生育率下降引发的“心力资源紧缺”、普通人如何参与普惠且公平的全球贸易、数字化生存和生产素养的训练。

还有,就是高速发展的技术给公益的赋能。公益早已脱离“一颗红心、一身劳苦”的苦干加敢干时代,无论是大数据、云、人工智能、人机协同、区块链,还是社交网络、数字零售、远程教育、智慧医疗、农资分享、移动支付等,总之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飞跃,也带来社会形态、沟通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而改变社会形态、组织行为的变化。巨变,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新技术使实现“公益的社会”有了基础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新技术公司(特别是“互联网类”公司)在其业务、科技和和投资领域,越来越接近一个有益于人类长远公益的机构(这不排斥和妨碍其商业正当诉求),即基于它们的最新科技和社会化网络,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活力得到赋能与保障。

从公益历史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本质特征—— 普遍性(每个人都会从中收益)、长远性(事关每个人未来)和共同性(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所具有的地位来看,公益,将被视为是经济、政治之外对社会改造的“第三股力量”(科技是驱动要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这个地位形成和持久,是与当代科技发展和平台出现分不开的,而公益平台于此层面是一种突破性创新。

公益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心人平台

第一条:公益平台造就了公益生态,也面临着挑战。其中特别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在现有制度和规则之下有所发展。参考电商平台,我们可以发现除去促进和完成交易之外,它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创造和突破,即涌现出了一整套“不曾有过的”网络交易生态规则即网规,并在此之上建立了商业信用体系。

公益平台虽然与商业交易平台不一样,有其独特的模式、法律、规则,但仅仅局限于现有成文的法律、政策与规则,仅仅满足于初级的信息披露和透明,是不足以支撑发展的,因此下一步在“公益生态平台的网规”探索上必须要关注。

第二条:公益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心人平台,它既是信息平台,也是服务平台,还是公益产品的“交易”平台 —— 我捐助了一张画,实际上是购买了公益组织对相关项目的一个服务及承诺。在这里,开放性的平台作用包括了赋能,典型地包括了大数据开放,这是公益平台之于其他公益组织最不同所在,来源于社会化参与和网络平台效应。所以,合理开放公益大数据和大数据服务能力是公益平台应当为和可以为的。

第三条:公益平台的优势之一,即它对参与主体、公益项目和相关社会领域供需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因此它不仅应该提供平台服务,更应该提供洞察和指引服务,对公益社会建立所涉及的大话题、方向、需求、技术、模式和现实进展等进行研究分析,给出官方和行业协会等机构之外的独立、客观和更直观的市场洞见。

第四条:目前大多数公益平台都是公益基金组织建立的,它们形成了既拥有球队,又经营球场的统一品牌样式,典型的如:腾讯公益基金会 VS 腾讯公益平台。我们倒无需去质疑这种形态的公正性,但这种单一品牌模式有两个问题:一、主体混淆,引发品牌认知混乱;二,品牌捆绑之后,会产生各种纠缠不清的话题或问题。所以,建议公益平台在认知自身品牌与自身公益机构如基金会上,要区隔要独立,理论上一个接近但不同的品牌会较好。

期待“公益的社会”的到来

1、公益,是商业经济、政治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平台是其力量现实化的外在表现,发挥着重置和引领社会议题议程作用 —— 对公益的社会定位的思考,是重要的,特别是公益已成为对社会方向起制度改造作用的现在;

2、公益平台造就和维护着公益生态,通过社会化参与和技术化赋能完成公益形态和模式的改造和优化,最终实现公益的社会与经济目标 —— 对公益平台的定位与发展思考,是重要的,特别是类似腾讯公益平台之类;

3、公益平台在环境制度、运行规则和内在治理上要实现突破和创新,有效建立“公益的社会”的信用体系 —— 对公益平台的治理者角色进行思考,是重要的,特别是既有规则难以满足社会化参与的诉求;

4、公益平台要从商业经济平台上学习运营和运作经验,围绕平台及其生态的营销、传播要借鉴当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公益参与者的诉求释放和满意度放在第一位。对公益日的目标的思考,是重要的,特别在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今年。

长久误区是:我在做好事,我将被捐助者放在第一位,至于公益参与者,既然是在做善事,就不必和不该有那么多诉求。这是有悖公益中的“公益经济学”原理的,是一种典型的利用道德语境实施的借助对“富余者”另类剥夺来满足匮乏者的错误和荒谬。

最后,我期待着9.5公益周和9.9公益日,甚至“公益的社会”的到来。

(本文经腾云授权界面新闻转载。)

相关阅读:

《企业捐助是“伪善”还是社会进步?》

来源:腾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