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纽漂”着的中国时装人

他们中有人还在此继续追梦,也有人已带着所学回到国内开始新一段旅程。

图片来源:Wallpapers Craft

纽约,一个被叫做“大苹果”的城市——之所以有这个别称,是因为它“好吃”、“好看”,而且这种美好还是人人触手可得的——不管你来自哪里,又因何种原因决定逗留,无关乎时间长短,起码这个城市看起来是足够友好包容的。

事实上,这种美好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由那些冲着苹果而来的外来者,也就是纽漂们创造。

这不光是说那些看得见的物质文明成果。也许很多人去往纽约“朝圣”,还要忍不住吐槽这座城市在硬件上的过时与落后。

短暂生活又或是长久扎根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本身就是让“大苹果”引人向往的理由。他们的故事因为这座城市而存在,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我们想要试着记录下他们中一些人与这座城市的关联。这是第一篇,关于曾经或正在纽约这座时尚都市学习时装设计的4位中国年轻人。

李佳佩

走在游客后面,“真的很崩溃”

主人公:李佳佩,Andrea Jiapei Li创始人、时装设计师

在纽约时间:5年

目前状态:在纽约准备个人品牌2018春夏季新系列

过完这个8月,李佳佩就来纽约整五年了。说起这个时间点,她好像有些回不过味来——见面这天,我们约着一起吃午饭。当时,她放下叉子,眼睛向上看,几秒钟没有说话,像是快速地在回忆过去的这些年。

2012年,李佳佩在国内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为的是在Parsons设计学院进修时装设计的硕士学位。

在国内,她大学上的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本科。大三结束时,听了在学校和在校外做项目时认识的前辈设计师的建议,这个姑娘决心申请出国深造的机会。

而纽约Parsons因为知名度高,又以商业运作方面的教学见长,成为了听多了做时装设计师生存不易言论的它的首选。

2014年,拿到Parsons设计学院硕士文凭后,她用外国人实习签证(隶属于学生签证的OPT项目)留了下来。

紧接着,她又借着毕业设计卖进Dover Street Market的机会,创立了自己个人同名品牌Andrea Jiapei Li,在几季走秀、展览后,成功申请了艺术家签证(O1)。

一路下来马不停蹄,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5年了。

“我都没觉得已经过了这么久了,”李佳佩像是回过神来了说,“因为就是一季一季地在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一年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对于时装设计师而言,“季”应该是最常用来划分时间的单位。相较而言,李佳佩不太喜欢每年的春夏季,也就是现在。

一方面,在准备新一年春夏季系列的时候,多半赶上美国人爱休假的六至八月,“看着社交网络上全都在晒旅游的照片,但你还要一直苦哈哈地做设计,肯定感觉不太好啊。”

另一面,春夏季的准备时段也往往赶上纽约的旅游高峰。“满街都是人,而且这些旅游的人走路都特别慢,而我有时候刚买了面料,又或是要扛着版和布赶去工厂,大包小裹的,跟在他们后面,就会觉得很崩溃。”

在纽约曼哈顿区逛街,特别是去到34街至42街,5大道至9大道间的服装区(Garment Distrcit),总能碰到不少打扮时髦,手里却大包小包,走路还总是冲冲撞撞的年轻人——经常一个侧身,他们拿着的东西就会打到前后左右的路人。

他们多半都是设计师,或是从事时尚行业相关的人,正在这片街区采买材料,或是在往返于工厂的路上。

“纽约总会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觉,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按照一套系统运行,环环相扣,每个人的效率都很高,所以如果你在一个环节慢了,所有的其它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最近这几周,李佳佩的步子就比以往更快,因为她要赶落下的进度——她才刚开始准备品牌2018春夏季的设计——此时距离最早开始女装春夏季发布的纽约时装周开幕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了。

她说自己这几天每天都上好闹钟,七八点必须起床。一天的时间要做新设计、研究新面料和新技术,还要见人谈事、去工厂看样。睡觉时间一般要到晚上一两点。

然而这还不是最紧张的时候。除了一季季地赶着出设计,她还要忙着抓住在纽约能遇到的一切有助于品牌发展的机会。比如,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她新一年春夏季的设计迟迟不出,正是因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拿去参加了国际羊毛局为选拔青年设计师举办的羊毛标志大赛。

那段时间里,她每天的睡觉时间要推到三四点。“我觉得压力最大的就是你不只要做一个系列出来,你还需要去讲你的设计,而且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的评委。

“除了做设计、跑工厂,为了这场比赛,李佳佩也要参加各种赛会活动、准备比赛要用的介绍设计演讲稿,“我准备到什么程度,在要去演讲前两天,我只要手上没有在做什么要全神灌注的事,我就在背和修改讲稿,上厕所、坐地铁都在背,见到一个朋友就要在他面前演习一遍,我还对着镜子练表情,练习在关键点盯着对方的眼睛3秒钟去演讲。而且一点不夸张地说,到上场前一分钟,我都还在改稿子,因为美国人看重逻辑,也许你的创意很酷,但是如果你没办法让他们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合逻辑,那么就没有用。”

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外国人,要用英语逻辑清晰、切中要害,还要充满激情和自信地在一群业界权威人士面前侃侃而谈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样的挑战不只限于比赛中,而是为了品牌发展不得不做的一项长期努力之一。

李佳佩的个人履历里颇为亮眼的一条是,她曾获得LVMH设计师大奖的入围提名。这次提名正是多亏了她一次鼓足勇气地大聊特聊。

一般来说,类似的奖项入围都需要由业内人士推荐提名。而李佳佩的这位伯乐就是她在Parsons念书期间一次设计展示会上遇到的一位“热心观众”。

当时,她与这位观众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故事,并交换了联系方式,在见面后,还抱着尝试的心态发了维系关系的邮件。现在,这位观众已成为了她的“导师”,为她的品牌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

“我现在已经觉得还好了,没有刚开始那么不习惯,因为你在纽约久了会发现,你很多时候必须要像纽约本地人那样永远能充满能量地交谈、对话,更何况时尚界本来就很需要这样的社交模式。”

看着眼面前说着说着越来越放得开的李佳佩,我能感觉到她说的这种“习惯”。而在之后送她离开餐厅时,我发现她的步子真的飞快,一句话的功夫,就消失在了拐角。我知道她赶着去工厂。在她消失前,她边走边喊话说下次要好好聚。

她说,等到9月结束就能好好坐下吃顿饭了。

Parsons设计学院设计工作间

“我想要做的是生意”

主人公:乔伊,自雇人士

在纽约时间:6年

目前状态:回到深圳创业

2014年底,从Parsons毕业一年,OPT签证即将期满的乔伊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

摆在她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入职此前已实习了一段时间的Tory Burch纽约办公室,公司会为她办理留美所需的工作签证;二是回国创业,圆一个自己的创业梦,而且当时国内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似乎正是好时候。

但乔伊对这两个选择都有顾虑。

留在纽约,她可能因此将和在纽约相识、却也考虑回国发展事业的男友分别。更重要的是,Tory Burch的工作机会得来不易。

从进入Parsons起,乔伊就一直尝试各种实习机会:为独立设计师打过工、在大众服装公司上过班,也接过各种私活儿……到了大三,她开始一门心思寻找 “大公司”的工作机会,为的就是对方能给她提供签证。

她先是找到了因婚纱设计成名的华裔设计师Vera Wang设计团队的实习机会。但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Vera Wang虽然名气大,可实际上团队规模有限,而且人员稳定,几乎找不到职位空缺的可能。

这意味着留学生很难在这里得到太多机会。不过,Vera Wang的一位同事为乔伊介绍了另一个设计公司的实习机会,就是Tory Burch。

“很多人会觉得独立设计师,或者是一些小团队的品牌很酷,更高端,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其实一些商业上更成功的品牌才会有更多机会,Ralph Lauren、Tory Burch这些品牌每年都会有很多新职位空缺,一些商业服装公司也是不错的选择。”摸爬滚打一圈以后,乔伊终于可以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出点总结。

至于回国,乔伊初到美国时正读高一。从那时到后来进入Parsons修读服装设计的本科,再到毕业后留在纽约实习的期间,她回国次数不多,每次回去呆的时间也不久。

她觉得国内的环境对于自己或多或少有些陌生。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做决定前,先回到北京、深圳等城市做了一番考察。

“我去深圳看了很多工厂,是一个国际知名快时尚品牌的中国区生产负责人为我牵了线,她是我在纽约认识的一个朋友。”为此,乔伊在深圳住上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她看好这里的生产成本优势,但北京的创业氛围也让她有所考虑,“我也去了北京,那时候创业氛围正浓,有很多创业公司找到我,但是整体环境太浮躁了,我不太喜欢。”

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乔伊依旧很难说清当时到底是因为什么做出了决定。她说,可能就是在那个当下,某一个更迫切的需求让天平有了倾斜。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现在的她已在深圳有了一家公司,一面为服装公司及设计师品牌制作样衣、对接国内工厂,同时她也带着团队开展成衣定制的业务。很快,相关的实体店会在深圳落地。

这条发展路径可能和许多知名院校毕业,有过设计师梦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不一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先从为大公司工作干起,再谋出路;也有不少人会直接创立品牌。

“我想要做的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持续发展的生意,”乔伊不是没想过做个自己的品牌,“我在纽约见过太多身边的朋友做出了名声,但在商业上却失败了,我不想要这样。”

她听同学说起过,曾实习过的一个韩裔设计师品牌如何在媒体口中变为“明日之星”,却只坚持了5年,最后黯然倒闭的故事。

现在,那位韩裔设计师去了加州的一个商业品牌担任设计总监。而她在实习时一位交好的同事也给她上了一课——那位同事,在两年里为了自创品牌花光了10万美元的积蓄,却没能做出什么名堂,只好重新出来工作。

“他们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想法,当然,也可能是因为Parsons在教学的时候就不会给学生制造美好的幻象,所以一直以来我就知道自创品牌——尤其是在纽约,竞争很激烈,需要很强的资本、资源和人脉支持,要出来是很难的。”

不过,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选择一个城市,也不代表和另一个地方永远说再见。或许,这个地方也能生出另一种联系。

就像对于乔伊,纽约现在成了她很重要的客户来源地,“但凡成熟些的服装企业,还是会需要借助中国的工厂来完成样衣和大货的生产,而且这部分需求是很大的。”

Bella Dong

“转行的人真的不多”

主人公:Bella Dong,学生、时尚博主、造型师

在纽约时间:7年

目前状态:准备申请第二次OPT

Bella的朋友圈这两天挺热闹。她因为参加了一场叫作“全美时尚博主选拔赛”的网络评选,正忙着转发链接,卖力地为自己拉票。

点进链接,弹出的页面上有着几张她的大幅肖像照,造型有冷艳的,也有可爱的。

她还给自己写了长长的介绍。在介绍里,她是Parsons时尚设计专业毕业生,现在还正在读取本校时尚市场营销学的硕士学位。此外,她也是Instagram上的时尚博主,同时还兼职做化妆师、造型师。

“学时装设计的,转行的好像还真的不多。”

说到自己不多见的转行经历,Bella倒没觉得有什么稀奇。一方面,她觉得尝试多点职业方向百利无一害,而且化妆、造型、设计本就是一家亲,也不算完全抛弃老本行。

“而且我觉得我也得先养活自己,我觉得穷是做设计的最大敌人。”她在本科毕业后的实习阶段成立了自己的造型公司,靠着为剧组或者造型项目提供化妆、造型顾问等服务,赚取佣金。

在同届的同学里,Bella算是年长的。她1988年出生,在来纽约重新求学之前,已经在国内读完了一个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位,还在一家国有企业实习了一段时间。

这番经历让她少了份对于梦想的盲目热忱,却会考虑更多实际的问题。

“所以我会想要再读一个时尚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我觉得设计和商业是分不开的,我还是想做设计的,但需要等到我觉得自己准备好的时候。”

当然,Bella提到的“穷”与《北京人在纽约》那个时代的中国留学生遇到的生活困境已经截然不同。更大程度上,Bella是希望通过财务独立来证明自己。

要知道,放弃一份稳定的国企工作,在没有成家的情况下,孤身一人远赴美国,还要念一个在长辈听来不怎么“有出息”的专业,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说服父母的。这时候,Bella需要事实证据,而能独立生活下去,就是一切的根本。

除了穷,更棘手的问题还有毕业后到底该以何种身份得以继续留在纽约。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在美国都会面临的问题。

从Parsons本科毕业后,Bella已经申请了一次OPT,进行了一年的实习和工作。紧接着,随着硕士阶段的学业开始,她的身份又由外国人实习签证变为了学生签证。

而现在,一年半的时间稍纵即逝,学业又要结束了,也就意味又到了一个要转换身份、拿另一份签证的时间。

“如果你想要继续留在纽约,那么首先肯定是想如何留下来,接下来才是想自己能做什么。”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她一直在转行。她直言以时装设计师的身份想在纽约找到一份能办签证的工作并不容易,“老板要证明这个职位只能请你,而不是别人,这本身很难,而其你是外国人,他也不觉得你能做的比本地人好”。

况且,她也并不准备在短时间内自己成立品牌。因此,通过设计师身份申请艺术家签证的可能性也归了零。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她现在的职业选择范围已经比第一次实习期间更广了。有了新的学位和之前积累的经验,公关、市场、生产、造型、设计相关的职位,她都能试试。

目前,她正在等待毕业证的发放,一旦正式毕业,她就能开始申请硕士学位阶段的新OPT。这两天,她也已经开始向大公司投简历,希望在这一个OPT期间,能一次性找到之后能提供工作签证机会的职位。

如果博主大赛能够得到奖项,并获得一些曝光也会是个好消息——瞧,行业对博主的狂热也是件好事,现在,假如你想申请艺术家签证,试着去做一个时尚博主吧!

Eric Wu

“中国是人情社会,美国也一样”

主人公:Eric Wu,学生

在纽约时间:5年

目前状态:9月即将升入大二,开始设计专业课的学习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辗转认识的Eric,所以我跟他一点都不熟。

但如果不是早就知道他是Parsons的大一学生,从和他的交谈里,我几乎感觉不到一点行业新人的幼稚,尤其是他在讲到未来规划的时候。

“我之后希望能回国做一个自己的品牌,现在也是市场崛起的时候,充满机会,而且国内生产成本也低,”Eric谈起了理想中的职业规划,不过显得很理性,“但我知道这很难,市场竞争很激烈,而且很可能买手不订货,订了货也卖不出去。”

“这些你都是怎么知道的?”我忍不住对这个设计专业课都还没开始上,却已开始为商业化担忧的新人设计师感到好奇。

“和很多设计师朋友聊天我就会听到很多信息,有些时候和国内的朋友的聊天,也能知道现在国内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就像那天就有朋友问我现在中国设计师品牌的衣服要卖2000块,大牌也卖2000块,那为什么顾客要买中国设计师品牌?”他说。

Parsons的一年级是基础课年,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同修几门基础课。所以,即使时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年过去,对于行业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是如此。不少学生还会在这一年学习后,直接选择转换专业。

Eric自然没有改变专业的意向——从在国内念高一到转学至美国念完高中,他都一直都在为申请时装设计专业做努力——事实上,他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及待想要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我每次看到大家都有在做的事,有工作、实习,或是有作品,我都会觉得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之后会不顺利,”直到这时候,他的语气才显得有些符合年龄,“我现在最怕要在朋友聚会的时候介绍自己,毕竟我现在是一张白纸,当别人介绍自己在做的事时,我只能说自己还是个刚刚在Parsons念书的学生,我就会觉得很尴尬。”

一年级的课程不算忙碌。Eric因此有了很多的时间和朋友约着聚餐、看展、逛街。他着急地想要做出些事来,因为想在朋友们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在纽约的不少朋友,都已经是“大朋友”了。

比如,他的室友,经由朋友介绍后一见如故的摄影师“莎士比亚”,就比他年长不少,而且已经来了纽约一段时间。

作为前辈,“老莎”会和他探讨一些诸如某张时装大片是如何拍成的专业问题,也会在闲聊时吐槽他怎么对于电影史、艺术史之类的知识知之甚少。老莎还会督促他健身、散步,不要看剧荒废时间。“有这样的朋友,你就会觉得真的能成长很多。”

又比如介绍Eric和我认识的设计师李浩冉。Eric是在高中期间参加Parsons夏季游学项目时,认识了被项目教授邀请前来分享经验的李浩冉。当时,李浩冉已完成了自己在Parsons的毕业设计。

不过,这没妨碍两人成为好朋友。之后李浩冉还把其自创品牌Private Policy的一场时装秀的后台交给了并没有太多经验的Eric帮忙管理。“现在,我又因为浩冉接受了人生第一次采访了。”

在没有太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候,Eric对于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来自于朋友,而他想要前进的动力,或者说压力,也来自朋友。在纽约这个大苹果,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牛人”都聚集在了一起。当他们都成了有机会加以交往的朋友,白纸上的色彩就和拼拼图一样,会越来越多。

“很多人讲只有中国讲究人情社会,其实美国也一样。”Eric说,“这里的关系不是直接用来赚钱的,但你想要在美国做成一件事,获得一个机会,你也需要对方对你说一句,you’re my friend(你是我的朋友)。”

*因受访者要求,乔伊为化名。

围内图片来源:ColorBox、李佳佩、Bella Dong、Eric Wu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