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师奖和它的中国候选者

这个奖项不是为了奖励杰出,它表彰的是一个群体,让世界记起教师应该受到这样的重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离2017年全球教师奖 (Global Teacher Prize)颁奖典礼还有不到一个小时。

杨博雅站在镜子前,自言自语:“会不会太红了?像结婚似的。”一边说一边把裙子往下拉了拉。

Keren Ruth Wong摇摇头:“一千多观众看着那么大的舞台,就是要这么红才能震得住。而且大家一看到旗袍就知道你是中国来的,这很重要。”

杨博雅是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一名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毕业,2012年她回到昆明成为一名心理课老师,培植着每一个孩子的灵魂健康成长,并且真心实意地爱着这份工作。叛逆期的同学不愿跟家长交流,家长也不知所措。杨博雅就尝试着把家长拉进教学范围里,制作互动课程,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慢慢消弭隔阂,然后把这套心理教学模式推广出去,告诉更多家长: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课堂之外她把业余时间用在那些被忽视的孩子身上,山区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看守所、监狱等地方的弱势孩子,有教无类。孩子们在她的课上玩游戏、参与话剧戏剧,每一张课堂照片里杨博雅都是目光融融,笑得热烈。

今年3月之前,杨博雅平凡地工作着,3月之后她依然是这个样子,却走进大众视野。作为全球教师奖十位候选人登上奖台,让媒体把镜头对准杨博雅,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一样社会背景下千千万万教师的缩影,让勤恳耕耘的老师们知道原来有这样一个奖项可以把全球投身教育的人连接在一起。

“全球教师奖”由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资助的Varkey基金会设立,是同类奖项中奖金最为丰厚的,被称为“教育界的诺贝尔奖”。奖项旨在评选出一位对教师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老师,并唤起公众的注意力,看到教师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全球教师奖到2017已经持续了三年,挖掘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灵魂工程师”背后的故事,向世人展现全球各地教师的风采以及他们的杰出奉献。这个奖项笼罩着闪闪光环,仿佛很遥远。但其实它很近,近到沿着三尺讲台向前,伸手可及。

对于万千教师而言,你尝试找到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让学生每一天学到新的知识并有了社会责任感、你跟家长时常沟通、让身边人尊重你的职业——这是每个老师都在做的事,是全球教师奖评选的标准——这真真切切是属于所有教师的奖项,任何一名教师都有参选的资格。

  • 课堂成就: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 创新教学:你用过新的教学方法上课;
  • 社区影响:多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
  • 教学成就:你的学生不仅成绩好,而且做过好事;
  • 培养世界公民:教育学生不能眼前,而要“心怀天下”;
  • 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因为你的出现,周围亲戚朋友觉得“当个老师也挺好”。

只是,中国教师知道它的人太少了,申请的人更少。假如需要有人为教师奖和教师之间搭建桥梁,Keren愿意做这件事。

Keren创办了一个促进教育公平的公益机构取名学愿桥,通过互联网让每一位老师成为更好的教育者。2016年3月,Keren参加全球教师奖颁奖典礼(Global Teacher Prize Ceremony)接受Varkey基金会为她颁发的教育创新挑战奖。站在掌声中央她看见各个国家的教师、政要齐聚,却没有一个中国面孔。

Keren在美国长大,小时候父辈就告诉她,我们从香港来,我们是中国人。从迪拜的奖台上回来,她跟学愿桥的同事聊起中国优秀的教师那么多为什么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了解这种看上去高大上的国际场合,也知道为什么它们不接地气,打动不了草根的中国老师。”

2016年9月底,学愿桥通过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我是Keren,我想让全世界听到中国老师的故事》。Keren和身边几个伙伴筹划了三到四个星期,介绍奖项、把评奖标准朴实地讲出来,打了无数越洋电话跟基金会沟通获得授权,召集一些志愿者帮助有意向的老师准备申报材料。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那天,学愿桥成员、志愿者一共几个人坐在朝阳北路的办公室里给教师们打电话。那些都是看了公众号文章留下联系方式的老师们。Keren他们要给每个老师讲解评选过程,帮助准备参选材料。马鸣燕和张志伟都是参与这件事的志愿者。

马鸣燕也是一位教师,她告诉伙伴们怎么恰当地跟老师们沟通。第一轮电话从晚上六点打到十点。“有的电话打完之后我们就很明显地感觉,某老师很有竞争力,我们会很兴奋地讨论。”也有老师的故事让马鸣燕感动。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教育圈很有声望的老师,“她并不缺少荣誉,也没那么多时间准备材料。促使她参与评选的原因就是希望中国老师的声音能在国际的舞台上传递出去。”

第一轮收到的材料有的缺乏逻辑性,有的是从以往的个人履历或报道中粘贴拼凑。马鸣燕负责帮助十几位老师重新梳理故事线,其中几位还加了微信,下课间歇、晚自习后会收到微信消息,或者打个电话。“我在看材料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感觉到他们对学生的爱和投入。但是有的我会好奇他这些事的先后顺序,或者职业生涯中是什么带领他走到现在。”

张志伟也承担了十几位老师的材料完善工作。他记得有一份简历上说:这并不是我写我上交的,是我找人代笔——那位参选老师自己不会用电脑发邮件。他是山区的一位校长,五六十岁的样子。记不清是从中专还是师范学校毕业,之后一直在山里的学校当老师,直到现在几十年了。张志伟有些模糊地回忆那位老师的自述,他记得申请材料里的照片,拍得不太清晰,一个老头瘦瘦地、小小地,被孩子围着站,看上去就是老实淳朴的样子。“就像我姥爷似的。”张志伟说:“我觉得这个大叔特别好,我给他打电话,但那是另一个人的手机。”张志伟辗转告诉对方如何修改完善材料,第二版交上来还是差强人意。之后他反复跟对方约了几次谈话,渐渐地中间人开始不耐烦,最后只好作罢。

还有一位美术老师,在陈述里讲自己会在课堂上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在鸡蛋上、石头上画画,或者做布贴画。张志伟建议对方拍一些照片,或者录一段短视频。或许这位美术老师的课堂在我们看来并没什么特点,但张志伟不这么想。2016年8月张志伟刚刚结束了美丽中国的支教项目,他体会过偏远贫穷地区的课堂是什么样。“大多数美术课变成自习课,或者被数学语文课占领。那里有的美术老师可能都不会画画。”偏远山区的教师们在贫穷闭塞的环境里坚持着。有抱怨吗?当然有,比如工资低、条件差。但他们还是在好好教书,而且特别为学生着想。

“总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一点,因为你这边做得好一点,那边老师申请的概率可能更大一点。”张志伟说。支教的时候他见过很多很优秀的老师,但因为在村里,对外界的新状况、新技术都不知道,慢慢地被迫落伍,有时候勤勤恳恳好心办坏事。“如果能通过这个奖的一些标准让老师们有些反思,让他们接触到相对一线的东西、前沿的东西可能会有些影响吧,张志伟这么想。具体影响有多大没法衡量。只是能做一点做一点,聊胜于无。毕竟改变都是一点点垒砌起来的。

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发现教师这个行业的地位下滑。在瑞银最近发布的报告中能看到,中国的K12(幼儿园至12年级)课外辅导市场是中国未来五年规模可望翻一倍的少数几个行业之一。然而对比重点城市集中的教育资源,非主流城市和地区仍然维持着师资匮乏、教学任务沉重、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有名无实的状态。教师工作五年可能会进入怠倦期,认为自己年复一年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不知道自己五年之后什么样,十年之后会有什么机会吗?另一边,北京上海有很多人才引进政策,招聘学科骨干、带头人、特级教师。这种情况下离开,恐怕成了农村教师“上进”的选择。等等,这不对,这并不是老师的自然选择,当初他们决定走进县城里的课堂就已觉悟了一切。是什么让他们怠倦?

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假如身边消极的人多了,再纯粹的热情也会被消磨。假如接触的都是积极求索的人,教师可能是最乐于维持终身学习的群体。Keren创办学愿桥就是在维持一个不断学习的社群;Varkey基金会设置“全球教师奖”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表彰那些在教育领域创新卓著的教师,吸引更多有志者投身这一行业。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支持这些教师们分享应验和故事,创建一个健康的全球教师大集合,维护最纯粹的职业信仰。

Varkey基金会创始人Sunny Varkey先生说过:“我希望让人们关注教师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影响,他们必须拥有最值得尊敬的正当社会地位,获得相应的奖励和名誉……想要鼓励来自全球无论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孩子把变成全世界最棒的教师作为人生目标。”

“原来教师类奖项可以有这么大的奖金!“”颁奖在迪拜?那不是个商业中心吗?我也想去呢。“太多教师不认为这个机会属于自己,但其实看过评选标准会觉得,好像我也可以申请。Angel在学愿桥志愿者的帮助下整理申报材料,那几天恰好她在学校里特别忙,是晚自习回家再写材料文章。

刘珊是江西省九江市一个县的高中英语老师。在那个县有两所高中,第一中学多是县城的学生,刘珊在的第二中学稍小一点,学生来自周边农村,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在初中之前的英语启蒙是零,上了初一才开始听到真正的英语老师授课。刘珊带两个班级,每班学生有60-80人。在梳理申报材料过程里,刘珊反思自己,发现原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这样的,评选标准里世界公民的这一项让刘珊震动。“以前我不知道这个标准,却在这样做。现在有人告诉我这么做是对的,那以后也要继续下去。”

人教版教材上有个课程主题是环保,那一年刚好是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环保会议。“英语老师对这个很敏感嘛,就鼓励学生做环保主题的海报贴到学校布告栏。”那是那个县城学校第一次有学生张贴海报,第一次公开带着社会责任感倡导环保。整个学校都注意到那张海报,有老师在办公室说,看到楼下海报没,要记得关灯啊!刘珊听着为学生骄傲,现在“世界公民”成为一个评选项给这个举动最恰当的诠释。

2017年全球教师奖评选候选人来自全球179 个国家和地区共20000名,中国地区三十几人通过学愿桥参加评选,Keren说其实对于这些老师而言那些评奖步骤和标准只会让他们摇头,这些人不在乎光环,但是Keren觉得应该让全世界听到中国老师的故事。

评选之前,Keren说自己有个小梦想,让一名中国教师进入前五十,显然她的梦想实现了。采访过程中Keren强调,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去申请这个奖项。

“这有一个舞台,你愿意讲出自己的故事吗?”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