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铁路有望10月开工 泰驻华大使称“将深刻影响东南亚”

未来,在昆明早上坐上高铁,7个小时后,下午就可以在曼谷悠闲地喝咖啡了。

作者:郑青亭

一波三折的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终于传来喜讯。两国政府都迫不及待地对外发布这一消息。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19日发布公告说,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曼谷-呵叻段)日前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建设有望在今年10月启动。项目二期工程(呵叻-廊开段)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启动在即。

就在同一天,泰国驻华大使毕力亚·针蓬在北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泰国总理巴育预计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现在,两国的技术人员正在曼谷争分夺秒地落实项目的细节问题,”毕力亚说,“与此同时,可能还需要花些时间来凝聚社会共识。泰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当一个谈判被开启时,需要让公众了解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上述公告称,中泰铁路合作联合委员会第20次会议8月15至17日在泰国曼谷召开。双方在会上完成了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设计合同的谈判,确定了监理合同价格。这是继项目获泰内阁、立法议会批准后取得的新的重要进展。

根据公告,共同主持联委会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晓涛和泰国交通部长阿空要求双方工作团队继续抓紧工作,以便在9月初签署设计和监理合同,为在10月启动开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是泰国第一条标准轨高速铁路。一期工程全长253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二期工程则将把这条铁路延伸至与老挝首都万象一河之隔的廊开府,并实现与中老铁路磨丁至万象段的连接。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泰国在中南半岛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泰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将惠及沿线各国。

毕力亚强调,“这是全世界首个可以连接三个、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国家的高速铁路。从战略上讲,我们必须要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的实施。”他指出,未来,从昆明到曼谷的高铁,还将向下延伸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接入印度尼西亚。

高铁项目将助泰国吸引中国投资

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可谓几经周折。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访问泰国期间,与时任泰国总理英拉达成“高铁换大米”的计划。但在次年5月,泰国政局发生变动,中泰高铁项目一度被搁置。2014年,巴育正式担任泰国总理后来华访问,为该项目正式按下重启键。

7月11日,泰国内阁批准了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一期工程,造价预算为1790亿泰铢(约合357.46亿元人民币),预计工期为4年。届时每日将运载乘客5300人次,曼谷至呵叻预计用时1小时17分钟。泰国将承担全部建设费用,中国则提供专业技术。

“未来,在昆明早上坐上高铁,7个小时后,下午就可以在曼谷悠闲地喝咖啡了。”毕力亚认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重要组成,将给这个地区带来深刻变化,包括投资、商业和人文交流。

毕力亚特别强调,高铁项目将有助于泰国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泰国4.0’战略,希望为东部经济走廊吸引更多高科技投资。这里正是高铁要经过的地方。”东部经济走廊旨在将泰国东部沿海的春武里、罗勇和北柳三府打造成成东盟的工业中心。

中国的目光也正在投向东盟。据澳新银行数据,在201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之中,中国占了泰国流入的14%,越南和印尼的8%,马来西亚的6%。就行业而言,从2005年至2017年上半年,能源、交通运输和房地产行业占据了中国向东盟累计投资和建设合同的78%。

泰国总理将参加金砖峰会

毕力亚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金砖峰会期间,中泰还将签署两国战略性合作第三份共同行动计划(2017-2021)。“对我们总理来说,这将是一次重要的访华之行,预计会达成很多成果。双方正在准备将签约的文件,”他说,“现在,菜已经在厨房备下了,让我们等着厨师把它们做好吧。”

他指出,金砖是拓展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金砖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可以向其他国家介绍自己的发展经验。谈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可以在会上重点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让它拓展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通过推进科技和创新发展,中国成功地让几亿人脱贫。这个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应该分享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非洲,”他说,“很多国家也希望发展科技。但现在,它们可能无法从西方获得这样的帮助,而是要求助于中国。每个人都在把目光投向中国。”

泰国又能为金砖峰会贡献什么呢?“泰国可以介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毕力亚指出,在担任2016年77国集团主席期间,泰国介绍了“充足经济哲学”(Sufficiency Economy Philosophy),也就是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的关系。“泰国是一个很快乐的国家。我们希望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介绍我们的模式。”

7月24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曼谷表示,欢迎巴育出席金砖国家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中方愿继续在中国-东盟合作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与泰方的沟通与协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