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虚向实”效果明显 金融业已成北京第一大服务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唤醒规模庞大的居民储蓄,使其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让蓬勃发展的实体经济反哺民生。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北京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4.14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6.78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成为北京第一大服务业。面对庞大的资金规模和支柱性的产业性质,北京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自“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脱虚向实”效果明显,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又使得众多民生项目获得充足的信贷支持。

北京银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平在日前的银行业新闻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地区的总部金融特征明显,集中了较多的金融资源。据悉,目前北京辖内共有政策性银行、中外资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5类,法人机构118家,机构网点总数4774个。

蒋平还透露,银行信贷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支持力度正进一步加大。各项贷款余额8.2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5%,占全国银行业的7%左右。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单月发放额持续下降,投向重点工程、信息科技和文创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贷款增长较快。

五年来,北京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积极支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建设。北京银监局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起草了北京银行业科技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评估方案,联合中关村管委会出台投贷联动“京十条”,落实风险补偿措施,推进科技金融业务专业化发展。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已设立3家中关村分行、939家银行网点。截至6月末,北京的中资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089.47亿元,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3834.74亿元,对“十百千企业”贷款余额875.85亿元。

银行信贷调控也为北京高房价降温不少。北京银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3·17新政”实施以来,北京市个人住房贷款金额在较1、2月份大幅下降的基础上持续回落,3-6月份,北京地区银行业机构个人住房贷款新发放金额分别为239.21亿元、236.08亿元、218.15亿元和158.46亿元。新政出台后,北京地区房地产交易量和成交价格双双回落,市场趋于理性。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05.83亿元,比年初下降32.6%;不良贷款率0.37%,比年初下降0.22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据悉,上半年,北京银行业共实现利润1281.8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整体呈现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