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冀在国内普及赛车文化的金港和宝马M在上赛开始了新故事

431马力的最大功率、直列六缸3.0升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百公里加速时间4.1秒、亚洲甚至是全世界顶级的认证赛道上海F1赛车场,这几个关键词听上去是不是就已经让人血脉偾张了?别急,我们和宝马强悍驾驶机器M3/M4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开始与宝马M3/M4在上赛缠绵悱恻之前,各位读者先在心里询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在驾驶生涯中是否有接近过车速表极限的经历?第二,是否有过油门踩到底加速的经验?第三,是否在任意道路下有过将刹车踩到底,刹出ESP启动的经历?我想超过,百分之九十读者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

在参加于8月13、14日举行的BMW精英驾驶培训课之前,我也是这样一个驾驶者。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会开车”、“驾驶技术高超”的表现,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小心翼翼的一种体现而已,当真正下了赛道后,这些时刻端着的小心并不能帮助你突破弯角和车辆的极限。当然有人会接着说,我一辈子也不下赛道,为什么要全油门或全刹车?这又是一个极为错误的观点,在日常行驶中,难免碰到紧急情况,诸如前方突然出现不走横道线的行人,亦或是高速上前车紧急停车等,面对这些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事实上,作为顶级的德国豪华汽车品牌,BMW在40年前就已经为这些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作为世界上首家提供专业级驾驶培训的汽车制造商,1977年就开始针对驾驶提供逐级进阶培训的BMW积攒了异常丰厚的经验,此次在与北京金港汽车文化发展的无间合作中,将为时两天的培训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级,无论是车辆调配、教练资源、现场安排和流程把控。两者的相得益彰的完美感正如48小时候高强度驾驶后腰酸背痛但精神亢奋到彻夜难眠的我那样。

作为汽车媒体从业人员,经常有机会试驾各类型车,之前在上赛也积累了大概30圈左右的赛道经验,但在面对431马力的最大功率、550牛·米峰值扭矩的宝马M3/M4时,还是会对这辆这个星球上位居跑的最快的家用车前列的机械巅峰之作心存敬畏。而宝马M背后的历史和含义就不用我在这里赘述了,相信但凡对汽车有点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它身上的标签:“极速猛兽”、“驾驶乐趣”和“钞票粉碎机”。

我曾以为BMW精英驾驶培训就是在教练的带领下把车开下赛道,在讲解了弯道技巧后,让每个学员撒开了跑。事实证明我错了,此次参加的“2级M强化训练”课程秉持的理念其实是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实现更快圈速,同时提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当然也少不了在上赛撒欢的环节,正如BMW所宣传的那样:“安全,是尽享驾驶之悦的重要保证”。

既然为了实现最快圈速,100公里时速的训练标准就不能降低,而这个车速在生活中也是经常会达到的车速。首先是“紧急避让”课程,模拟在100公里时速下避让前方障碍(桩桶),这对转向时机、角度、幅度都有极为精准的要求,也是提升下赛道最重要因素“视线”的重要训练科目。如果眼睛只盯着桩桶,那无论是转向的时机还是角度都在相应滞后,毕竟人需要反应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将注意力放在“求生通道”上,通过大脑的预判进行及时操作,最终达到心手脚合一的至臻化境。很多读者一定会说这项目太简单,自己做一定次次成功,但事实是即便座驾已经到了宝马M4/M4这个接近完美的程度,成功率依旧不会太高。好在培训师会耐心地在一次次练习中针对性指出每个学员的弊端,比如我前几次在不了解车辆极限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信心不足导致转向幅度不够的问题,在马来西亚籍培训师黎sir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在项目结束时,与M3产生了一丝共鸣。

随后的绕桩环节更像是对此前所学的“小测验”,且此次绕桩并不是日常测试时的直线绕桩,而是W型,这对许多只在马路上开车的学员来说是难以突破的封锁线,对路线一无所知,对稳住油门毫无心得,全程都以常人眼中开得快的标准“响胎”来进行,最终成绩超过35秒也很正常。事实上,绕桩是比紧急避让更考验视线放置远近的科目,目之所及,车之所往是驾驶技巧,最终在桩桶间行云流水,高流畅度下的行驶才会带来良好的成绩。

我并不想在此掉书袋般地敲进一大堆宝马M3/M4上所搭载的技术,只和各位分享下感受:首先是操控的精准度,方向盘手感偏重是高性能房车的特点,指哪打哪已经完全是宝马M3/M4追求金字塔中最底层和基础的部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响应驾驶者的操作,甚至是预判性的完成转向动作是人车合一的先决条件;其次,油门动作和变速箱的配合已无可挑剔,SPORT模式下换挡只在电光火石之间,SPORT PLUS下则会刻意拉升换挡转速,延后换挡时机,其实自动模式已足够大多数人使用,手动模式会不自觉地产生手忙脚乱之感,有些时候反而拉慢车速。(当然培训师更钟情手动模式,前提是驾驶技术达到挑逗M3/M4的境界)。

漂移训练和高速倒车调头更强调提升视线的重要性,比如每个人都很向往的漂移其实做起来远比看起来难得多,如何在车辆失控的情况下快速救车,还要保持方向度开度和油门稳定度,大家的成功率都很低,别说飘一圈了,就算是三分之一圈的成功率都几乎没人能顺利完成,或者车头不知道指向何方,或者不收油任由车辆原地打转,以及不敢深踩油门导致车速不够,只是开过桩桶而已。虽然成功率不高,但提升了我对车辆的熟悉度。相比初坐进M3/M4驾舱时的紧张并肾上腺爆裂的快感,我此刻反而更加平和,因为在上赛做出好成绩的本源是自身的inner peace,这是一位资深CTCC厂商队车手告诉我的。

所有的练习都为了最终的跑全场,全长5.4公里的上海F1赛车场总共需要攻下16个弯道,其中达到极限车速的长直道大约1.2公里,我在此条直道上的极速纪录是220公里/小时,而培训师可以在240公里的时速下和我谈笑风生,是不是一种碾压感油然而生……

跑赛道,“外-内-外”的走线原则每个人都了然于胸,但如何在每个弯角都尽可能贴近由电脑算出来的那条“理想路线”就是各人本事了。据培训师介绍,F1车手可以做到无限接近“理想路线”,但那毕竟是地球上驾驶技术最好的一波人,普通人能做出顺畅且曲度达标的走线就已是不易。良好的过弯需要多方配合:首先是熟悉车辆,了解座驾突破极限的边缘后才能得心应手地游走;其次刹车点选择,虽说赛事里拼得是谁更晚踩刹车,但许多人就是无法克服这份恐惧,也没法做到真正的把刹车“踹下去”来达到瞬间降低车速的诉求,所以还是提早刹车,慢一些进弯比较好;最后是进弯出弯的转向时机和角度,在培训师的驾驶过程中,几乎每个弯都不会做过多的来回修正,对方向的控制犹如电脑般无情和精确,让我羡慕不已,自己过弯时或多或少会进行来回的调整方向,以此来达成心中的“理想路线”,损失时间不说,过快车速下还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

培训师并没有对圈速进行计时,但在一圈圈刷上赛这件很多人看起来很昂贵的事情中,我明显感觉到进弯出弯时的信心提升,也能在一些情况下进行救车操作。更重要的是,我与M,尤其是M3间的共鸣频率开始增多,它开始认可我的驾驶技术,我也逐渐摸透了它的脾气秉性。在打开车门恋恋不舍地走下M3时,它仿佛用一种老伙计的口吻在风驰电掣的陪伴后向我私语道:小伙子,我挺棒的吧!对啊,这才是宝马M的特性,不会如日系性能车那样用轻佻的车身动作,敏捷到神经刀的转向响应来挑拨驾驶者的欲望,而是以一种沉稳可靠伙伴的形象来陪伴,无论何时启动引擎,轰鸣之后永远能带来让内心归于平静的神秘力量。

两天高强度的学习和驾驶让我对驾驶安全、弯道技巧和宝马M车型都有了全新的认知,带来的“后遗症”是晚上失眠,即便睡着了脑海中也依旧专注于如何走出“理想路线”。相信每一个喜爱汽车的人,都对宝马M心生向往,拥有一辆M,无论是M品牌风格的外观内饰套件,还是经过M工程师调校走“民间高手”路线的M PERFORMANCE车型,或者是金字塔尖的、全车多达80%的零部件都是专属的M车型,是许多人的毕生梦想。

不可否认,接近100万的售价让很多人的梦想只停留在梦里,但这并不妨碍你可以通过参加BMW精英驾驶培训课程来完成与梦想之车深入沟通的夙愿。当然,哪怕只是来上赛开两天,感受下BMW和北京金港联手打造的浓厚的汽车文化氛围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此次同行的人群中,既有M系车主,也有不少凯迪拉克、捷豹、奔驰和保时捷车主,他们专注于提升驾驶能力和增加赛道经验,也为自己即将到店的M2/M3/M4多买一份“保险”。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最终离开上赛时,每个人的嘴角都不由自主地上扬,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驾驭机械后的原始快乐吧。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