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阳光100林少洲 小房企的变革

“我觉得我的过去是一个非典型标本,身上还是有一些代表性的。我很愿意成为这个时代的非典型,跟主流若即若离。”

简单朴素的蓝色衬衣,黑色西裤,细黑框眼镜,儒雅的外表下每每针砭时弊时才会显现一丝风骨。如果不是因为在房地产行业久负盛名,大多数人会更愿意相信,坐在我们面前的林少洲,是一名学者而不是一名职业经理人。

时间回溯到2006年,第2次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的林少洲,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房地产的文化责任。彼时,林少洲对自己的题目的评价是——“挺另类的”,而据他回忆,其他人的评价大体是——“不着四六”。

时间静静流淌过房地产行业的十年变迁,当“恒碧万”纷纷以冲破3000亿销售,宣布房地产“巨无霸”时代来临,再一次面对观点地产新媒体再谈起房地产行业,林少洲的开场白依然是文化。

“当年讲房地产文化责任,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包括城市风貌、社区环境、生活方式的建设,发展商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努力,多考虑文化、多考虑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圈地、圈钱,简单利用资源优势把自己做得无限膨胀。”

十年之后再往回看,林少洲欣慰的是,面对房地产的风云变幻,自己从未改变,仍然不忘初心,在坚守的同时努力成为一个让这个行业有一点不同的人。

林少洲说,自己很愿意成为这个时代的非典型标本,跟主流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这么大的行业都是趋同的东西,那太没意思了。行业里面应该有我们这些人,应该有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

当地产圈、金融圈乃至投资圈都对规模趋之若鹜的时候,林少洲代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十几年前我就讲大象时代一定会到来,这是一种趋势,但是不能全社会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那这个行业就没希望了。所有人只有一个思维方式,这太可怕了。”

林少洲用肿瘤原理来形容当前房地产行业全员追规模的景象:“它就是一个单细胞复制的模式,肿瘤就是一个单细胞,不断地在有机体内快速繁殖,把自己做强做大,做到最后把这个有机体给毁了。”

林少洲认为,房地产行业正是因为一直处于过度追求规模和简单复制的状态,所以才“一将功成万骨枯”,行业之路越走越窄。

说到激昂处,林少洲敲着桌面,脸上浮现出对于这个行业畸形发展的痛心疾首。

“规模需要的营养太多了,把所有阳光雨露都吸收了,就意味着把其它的多样性、可能性消灭掉了。”

在林少洲看来,中国房地产界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由同质化造成的,重复建设造成了产能的严重过剩;如果能够多做出差异化,产品丰富、消费增加,市场的份额反而就做大了。

“房地产行业应该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应该包括很多小而美的公司。释迦牟尼不做国王,去当一个苦行僧,他一定认为这个事更有意义。你非要去追那个1万亿,真的就那么有意思吗?”

作为曾经最著名的“救火队长”,将多个楼盘“化腐朽为神奇”的存在,林少洲对于项目的操盘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很遗憾地发现,这几年房地产行业的产品变化比早年弱了很多。

“现在社会需求变化特别快,年轻人差3岁、5岁都可以有代沟,盖出来的房子却好像就没什么变化,老是那个样子,生活方式也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林少洲回忆,即使是自己还在万科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指望过万科做到规模最大。

“但我们想的是要做到最好,我们的产品、服务要最好,项目要做成牛盘、神盘,我们从来没觉得规模最大就最有意思,为了规模牺牲掉价值,这个人生就没有意义,这个企业就没有意义。”

作为万科周刊的第二任主编、曾经上海万科、北京万科的总经理,时隔17年时光,沉淀掉少年意气和恩恩怨怨,林少洲再往回看当初离开万科的原因,答案也变得更加清晰。

“我在时候的万科,基本上是一张白纸,项目和刊物怎么去做,怎么去走出一条路,前面基本没有先例可循,基本上都是自己去定义,是DIY的。但是,之后的万科进入一个大规模复制阶段的时候,规定动作越来越多,自选动作越来越少。习惯了开创性的工作环境之后,很难适应缺乏自主性的环境。”

新的变革

时间回溯至2016年8月25日,这一天,阳光100委任林少洲为行政总裁,林少洲在朋友圈写下:“从17年前放弃出任第一份上市公司总裁邀约至今,已经过去17年个年头。经过岁月磨砺,当年那个年少任性的自己已经学会了包容和体谅。信念依旧,意气不再,责任和使命将成为我后十年的人生动力。”

背负着阳光100董事会和易小迪的信任,过去一年间,林少洲主要做了两件事,首当其冲便是在内部推行经营合伙人制度。

“我们一定要走这条路,要让更多的人当主人公,让整个经营团队来当主人公,最后慢慢发展到全体员工来当主人公。重心要下沉,把基层的活力、一线的活力激发起来,让公司上下都充满活力,这样的企业才是有战斗力的。”

林少洲表示,一直以来阳光100在产品线、文化价值观上都是很有追求的,但在整个企业的经营制度上,企业的经营活力释放得远远不够,要想完全释放出这种活力,经营合伙人制度势在必行,这也被他称为“根本性的变革”。

据林少洲介绍,阳光100版的经营合伙人制度主要按照新老项目分为两类,新项目类似于跟投模式,老项目则采用风险抵押金的模式。

“让团队跟项目经营成败捆绑得更紧密,核心就是逼他们成为主人公,让他们勇于挑战,去承担风险,也勇于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全力推行现有业务板块的制度创新之后,面对房地产规模化大象时代的到来,作为“小而美”的代表企业,林少洲着手阳光100的第二项变革——组建文旅事业部。

“房地产行业绝对会存在这种企业,我只要能拿得到这块地,做得比你好,我在市场上就会有一席之地。”

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林少洲推动阳光100进行经营结构和财务结构的调整,将土地估值理想的项目选择转让和退出,更多地寻找估值较低、对运营和操盘能力依赖性强的项目,“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心力劳动”,其中,文旅类项目正是当中的核心。

“文旅板块的核心是心的需求,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的需求,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刚需,也不是说买了房非得能挣钱,它的首要动机就是要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居所,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包括了娱乐、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功能,是这样一个时代的需求。”

在林少洲看来,中国现在有两大机会,一个是因为地域差异或者说发展先后造成的贫富分化,在那些发展落后的地区,仍然需要更有品质的产品,在这方面阳光100就去那里当先进的生产力。

另一个是在大城市圈,社会经济已经高度发达之后产生了新的精神文化需求,阳光100就去满足这些有房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家都说文旅是奢侈品,我说与众不同就是刚需,未来的人们都追求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如果能找到那个不一样,找到那个与众不同,它就是一种刚需。”

林少洲认为,正因为阳光100不是简单的复制,所以这么多年也没把规模做大,但自己与阳光100有很多共同点,希望做一个不一样的公司。

“做强做大固然很难,做到不一样更难,意味着你要跟所有人保持距离,甚至跟所有人为敌。”

文化复兴

阳光100究竟是怎样一家企业?有一个细节可供佐证,在观点地产新媒体拜访过的所有房企当中,用来招待客人的大多为品牌饮用水,而阳光100提供的则是各式各样任君选择的饮料。

位于北京光华路的阳光100国际公寓,是阳光100进军北京的首个项目,其红橙黄极富时尚感的建筑立面,与长安街对面的SOHO现代城南北呼应,曾经被誉为“新北京的东大门”,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林少洲说,自己最欣赏的,是十几年前做阳光100国际公寓时候的易小迪。

2000年,三位国际大师竞标阳光100国际公寓的设计,曾经成为了当时北京房地产界的一大新闻。在与大师的对话中,阳光100开创了一个住宅设计时代。

此后,许多知名开发商也纷纷聘请国际大师担纲设计,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开始扩散到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注重普通住宅设计艺术的局面。

“我29岁当总经理,易总27岁就是总经理。如果大家都像那个时候的我们,阳光100的事业一定比现在更兴旺,就是那种有光荣和梦想的时代。”

提起那时候的阳光100,林少洲一下用了六个形容词,“更青春,更自由,更简朴,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激情,勇于挑战”,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林少洲说,自己也想再激发那种状态,但现在的阳光100毕竟已经有了一个500亿的平台,资源和结构上已经很庞大。如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摆脱路径依赖,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摆在阳光100面前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推动阳光100的进一步发展,林少洲在内部实施了有力度的改革和创新,这势必要否定以前、批判不足。对此,林少洲的说法是,优秀的企业永远都在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平庸的企业才不断地表扬和自我表扬。

幸运的是,对于林少洲来说,易小迪具备这样的包容度。他坦陈,正是因为有了易小迪巨大的包容和支持,才有了自己和阳光100试错和创造的环境和可能性,而这正是阳光100企业的基因。

“你要做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就需要试错,而这些都需要容忍和耐心。”

林少洲希望,未来阳光100可以复兴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它依然有自己的文化追求,另一方面它也有运营和制度上的优势”。

“我希望我们经营团队的每个人都像当年的易小迪那样有朝气和活力,那样阳光100就不得了。”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阳光100行政总裁林少洲先生的专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2017博鳌房地产论坛的主题是“跨越与去地产化浪潮”,当年您已经提到这个了。

林少洲:2006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我讲的题目叫“中国房地产的文化责任”。讲完以后人家说,大家都在研究政策的时候,林少洲却在讲文化责任这么不着调的事。

观点地产新媒体:当时为什么想这样讲?

林少洲:过去二十年,房地产行业的日子过得太好太顺了,很多人头脑都膨胀,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很容易得意忘形。我讲这些,是想提醒大家多关注责任、多回馈社会、多一些自律、多创造价值。其实从现在来看,这个趋势更明显了。房地产的资源属性已经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要“去资源”。

金融属性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这个行业走到死胡同了。现在已经把地价拍成这样了,所有的钱都砸到地里,这个行业太沉重了。

我记得在2002年,在上海有一个建筑艺术双年展上我也讲过,当然当时都没人能听懂。我当时讲了三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

当时讲了城市建设,成了一个单细胞复制的模式。肿瘤就是一个单细胞,不断地在有机体内快速复制繁殖,把自己做强做大,做到最后把这个有机体给毁了。我当时讲到这个单细胞复制的问题,要想办法克制,要从单细胞繁殖进入到系统化生长。

讲房地产的文化责任,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包括城市风貌、社区环境、生活方式的建设,发展商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努力,多考虑文化、多考虑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圈地、圈钱,简单利用资源优势把自己做得无限膨胀。

观点地产新媒体:孙宏斌说接下来的10年是大房企的钻石时代,您觉得这个没用?

林少洲:我在10年前就说过,大象时代必然来临,很多行业都有这种发展规律。

我没为这个奋斗过,我在万科的时候,我也没指望它成为最大,但我们就说要创新、要领跑、要做到最好,我们的产品、服务要做到做好,我们的项目要做成牛盘、神盘。我们从来没觉得规模最大就多有意思,为了规模牺牲掉价值,这个人生就没有意义,这个企业就没有意义。

一将功成万骨枯,非要做成1万亿,而把各种多样性、可能性消灭掉了,这个代价不值得。中国有十几亿人,如果目标都这么单一,路都走得这么窄,我觉得这个行业就太没意思,太无聊了。

当年孙宏斌挑战王石,说这个行业台上老是这么几个人,太没意思了。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应该由更多人来讲。

观点地产新媒体:是不是他们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法玩下去了,企业生存都很难?

林少洲:十几年前我就预见到大象时代会来临,大企业会崛起、改变行业生态。

但是不能全社会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一个这么大的行业,应该很丰富、很多元、很好玩,包括可以有很多小而美的公司,我对这个坚信不移。

规模化是一个趋势,这个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规模有它的效益,有它的优势,但是如果行业所有人都只有这一个价值观,这个行业就太无聊了。

我觉得很多健康的社会、健康的行业的生态都不是这样的,可以去看看德国的百年企业、日本的百年老店,包括看大多数的美国人,他们都不考虑做强做大的事。他们天天忙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把这个事做好,享受这个过程。谁是最强最大的,他不关心,也不崇拜。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这个趋势很厉害。

林少洲:这个真的是应该追求的事情吗?难道最大的规模、1万亿真的那么有意思、真的有那么多意义吗?

当然有几个人野心很大、雄心万丈,你可以去折腾、去拼命,但是大多数人就应该把手头的项目好好做,把自己的房子做得很棒。你说你做到1万个亿,有盖出一个让人服气的房子吗?有一个让别人看了心动的吗?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小而美的公司要怎么成长?

林少洲: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做出自己的特色。房地产行业绝对会存在这种企业,只要能拿得到这块地,我做得比你好,我在市场上就可以获得好的回报,就可以有一席之地。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拿地很难。

林少洲:都难,土地价格恶性竞争,面粉贵过面包,最后还得看谁能真正创造价值。房地产是不动产,只要把每个项目做好,只要把客户的生活方式理解到位,做出来最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就可以活得很好,这其实需要一种操盘本领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现在需要被并购的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专业含量的小房企,只是把房地产当挣钱工具、当成盈利手段的,这些可以被整合。因为大企业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些太弱的被并购是正常的。

同样很优秀的一群人,为了一些多样化的价值去创新、创造,去拓展行业生存空间,这是非常应该鼓励的。全中国人民都住一种房子、都用一种产品,这也太可怕了,这活得也太没意思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把这个文化现在带到阳光100了?

林少洲:我觉得阳光100一直是这样的一个公司,之所以这么多年没做大,是不做简单的复制,所以我们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我们希望做一个不一样的公司。

做强做大固然很难,做到不一样更难,不一样意味着要跟所有人保持距离,甚至跟所有人为敌。

观点地产新媒体:担不担心投资者给的业绩压力?怎么说服他们能够接受你的这个观念?

林少洲:这是两码事,不一样和业绩不好是两码事。业绩要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做到不一样才能持续把业绩做得更好。

观点地产新媒体:但是不一样的话,沉淀的时间更长,要花的心思更多。

林少洲:那很正常,不花心思就取得的成功其实很容易失败,很多人都想轻轻松松成功,结果发现要么做不到,或者很快失去。

所以我觉得是时候要有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做法了。关键就是多样化。这个行业还会蓬勃发展,但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活法,各种可能性都被灭掉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最危险、最无聊的时候。

我曾经给过自己一个目标,要在这个行业长久地活下去,不一定要成为最耀眼的那一个,但是能够不断地在不同时期有所建树、发出自己有价值的声音。

做大难,做强更难,做久难上加难。如果20年、40年还在这个行业有见解、有声音,这是很难的。我们的很多企业,都还没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

所以我认可、崇拜和欣赏那些不断对这个行业带来新东西的人,哪怕只是尝试,哪怕他失败了。

现在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已经出现这个结论了,比如说GDP的问题,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是要告别了,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也将要过去了,这些都是要告别的,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一个战略趋势。

在没有出现这个趋势之前,十几年前我讲这些东西没人听,因为那个时候趋势还在发展之中,肿瘤细胞还在快速繁殖,还在野蛮生长阶段。现在已经大到了再发展就要发生癌变了,这个生命体就毁了,所以这个时候在新的趋势下会出现转折,会为很多新的可能性创造机会。

中国历朝历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都是百花齐放,都是宽松包容、充满多样性的。比如说盛唐,它是充满多样性的,活力四射,全世界的人都在这里玩,大家很开心,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了大量的民间活力,经济就起来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改变了,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社会规律。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要差异化发展,接下来准备带领阳光100往哪个方向走?

林少洲:我们做了经营合伙人制度,今年最重点的是推行这个制度。阳光一百在产品线、文化价值观方面一直是很有追求的,但是我们在整个企业的经营制度上,过去也存在不少有问题,我们的经营活力释放的不够,画地为牢、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去年我开始推动。易总有决心,只不过推起来要很大的力量,要自己改变自己,难度很大。我是外来和尚,没有包袱,可以加一把劲去推动改革、创新。

我们一定要走这条路,要让更多的人当主人公,整个经营团队来当主人公,最后慢慢发展到全体员工来当主人公。重心要下沉,把基层的活力、一线的活力激发起来,整个公司上上下下都充满活力,这样的企业才更有战斗力。

推动公司的制度改革,未来的影响是持续的,在刚开始大家还不是很习惯,给了很多授权,他也不太敢用,所以这个效果需要慢慢释放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还有点惶恐。

林少洲:对,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该不该这样。主人翁的能力和决心、心态、行动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但这个是根本的变革,就是要彻底释放企业的活力。

新项目类似于跟投模式,老项目也是采用风险抵押金的模式,实际上就是让团队跟项目的经营成败捆绑得更紧密,核心就是逼他们成为主人公,让他们勇于挑战,去承担风险,也勇于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后面一段时间干什么呢?我们现在准备组建一个文旅事业部,最近可能有一些项目的结构会做一些调整,比如说可能有些项目要转让、出售。估值比较好的时候,我们退出一些项目,调整一下结构,另外找一些估值比较低,但是对运营、操盘、市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来做。

尤其现在主流还是金融化,我们可能走的恰恰是逆金融化,完全是靠拿钱砸的项目,我们慢慢的就退出,或者是少介入,改而去做一些需要运营的,项目做起来有难度、销售有难度、但可能资源估值又很低的,做这一类的项目,其中很核心的就是文旅类的项目。

观点地产新媒体:从现有的人里面组建一个新团队?

林少洲:对,因为业务板块我们有制度创新以后,团队的活力和能力释放出来,我希望规模会有1到2倍的自然增长,比如说争取做到200至300亿。

我觉得现在的成绩不够好,不能自满。我们的理念是对的,但是经营和制度层面还没到位。过去阳光100就是制度层面没到位,经营实体真正的战斗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现在就是给经营体、给各个项目部权力下放,让他们去跟投,让他们当主人翁,这个本身也可以增长。但这个我可能会在三四线城市为主,在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例如广西。

观点地产新媒体:你们对广西是情有独钟。

林少洲:那里是阳光100早年起家的地方,资源很多,而且有几个项目都做得很好,大家都很认可。在那边很多人来给我们推荐项目。这些我们相信还是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发展的。这方面总体上更加强调加快周转,把现金流做得更好,把这个团队的战斗力进一步释放。

毕竟我们的运营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的开发、销售加上物业管理体系有上万人,要找到合适的模式把这个体系的战斗力释放出来。

第二就是重点拓展对内容依赖性强、对软实力依赖性更强的项目。去年我在论坛上讲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是市场变软了,别人说是变大了,那个方向我看不明白。我就觉得这个市场变软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更多的是跟心有关系的消费,这个方向我觉得自己比较能够把握。

我讲的这个文旅板块的核心是心的需求,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的需求,甚至都不一定是传统的所谓刚需,也不是说买了房非得能够挣钱。他可能就是要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个居所,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包括娱乐、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功能,是这样一个时代的需求。

观点地产新媒体:现在的人应该有这种品质要求。

林少洲:我们的模式还是略有不同,我觉得我们的做法需要一颗比较平静的内心才能做到。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实现了万亿的销售规模,但内心不一定平静,你可能更焦虑、更没有安全感。很多人之所以停不下来,就是因为太没有安全感,寄希望于通过不断快速扩张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我们要想的,就是把自己的项目好好做,做多大顺其自然。钱多、人多就多做点,多解决点就业问题。没有那么多钱,就想办法把手头的盘做成牛盘、神盘。这么大的市场,神盘就两三个,这个太可怜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100今年首先是自我内部大量的改革?

林少洲:前面是把我们的生产力激活、释放,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后面就是打开新的战略空间。

阳光100对创新是很敏感的,天然有这个基因。我觉得易总这个人,到了几百亿的平台,还依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那么坚守,没有被物欲给带到沟里头去,没有变得浮躁,这种领导人真的很罕见,我服的就是这个。

为什么我还留在这个行业?我觉得开发商有一个好处,他掌握了巨大的资源,做别的行业不容易有那么多资源。我原来讲我为什么青睐房地产?在房地产行业砸几个亿并不是太吃力,干别的事业动用几个亿简直要命,房地产行业就有这么点好处。但是把这个资源怎么用好,能不能在人的心里留下一点影响?

观点地产新媒体:希望未来给这个社会留下一点东西?

林少洲:希望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影响,就跟《万科周刊》一样。我这话已经说了很多次了,1万亿也办不出一个《万科周刊》,尤其是当年的《万科周刊》,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光有钱解决不了。

释迦牟尼不做国王,去当一个苦行僧,他一定认为这个事更有意义。不是说非要信佛教,只是说人世间生命本来就有很多意义值得去追求,这个可以给人创造更多幸福的空间和机会,干嘛非得一条道走到黑?非要去追那个1万亿,追那个第一,真的那么有意思吗?

开发商就把产品好好做,把运营好好做,把服务好好做就对了。这几年我看到的产品变化比早年弱很多,那时候好像每一两年还有很多新的东西。

现在社会需求变化特别快,年轻人差3岁、5岁都可以有代沟,房子好像就没什么变化,老是那个样子,生活方式也没有特别大的创新,这些方面其实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是敢批判的。

林少洲:易总很有包容性,我觉得他在思想上有这个包容性,他有这个肚量,这就是一个企业的基因,就是你有试错和创造的环境,要做这些东西就需要试错,就要有包容和耐心的企业文化。

中国产业界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造成的,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一旦做出了差异之后,这个市场的份额就做大了,产品丰富、消费活跃了,全社会就是多赢的局面。

观点地产新媒体:文旅事业部建起来您想怎么做?

林少洲:这是我们未来想努力的地方,我们现在讲基本的方法,叫寻根、找魂。

就是要找到两个特点:第一,我们会根据每个项目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或者文化脉络,从这个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就讲人人皆有佛性,每个土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去找到它这个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我们会根据客户的需要,不同地方的项目会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不同客户群心中的梦想是什么?他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每个人的痒点、痛点都不同,我们会根据不同客户的深度需求量身打造。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最起码是两个维度的思考。

所以就要找到差异,找到不一样,形成一种基因级别的差异。这不是复制,我很不希望做成一个复制化的东西,那些东西大家看得太烦了,看得都不想看了,走到哪儿都一样,只是让你增添了一点差旅费,浪费了你的时间生命,这太没必要了。

大家都说文旅是奢侈品,我说与众不同就是刚需,未来的人们更加追求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如果能找到不一样,找到与众不同,它就是一种刚需,我们的客户对这个产品就会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

在这个时代要活得跟别人不一样太难,要活得与众不同非常难,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被迫为共同的东西奋斗,所以这种差异化创新的需求非常大。

但是这里会有一个平衡,比如说我们的配套体系,因为有些是需要运营的,比如说好的学校、好的医院、好的酒店和商业,比如说运营商,需要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可以形成规模化、形成规模效益。

但是这些软件、文化的内涵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梦想是不同的,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不拿太贵的地,节约下来的一部分土地成本,可以拿来做这些差异。如果去追高,一平米楼面地价好几万,那就没机会做这些事情,因为成本已经高到那个程度了,顾不上了。

中国房地产现在有两大机会,一是因为地域差异造成的贫富分化,或者是发展的先后,比如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区别,落后地区还是需要更有品质的产品。在大城市里面,已经高度发达之后,就有新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就要去满足这些有房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文旅事业部重点是做这个。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把阳光100也当成一个创业型的企业?

林少洲:对,在市场上我们是一个有品牌的集团公司,对客户来说是有信任感和安全度的,但是在创新和探索上,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这条路,我们就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

我也总是跟易总讲,我最喜欢的是你做北京这个项目时候的阳光100和那时候的易小迪,我就希望阳光100能够真正回到那个时候的文化,充满青春活力、敢想敢干。

观点地产新媒体:那时候满满的都是理想。

林少洲:对,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激情,勇于挑战。我想再激发那种状态,但是毕竟这时候已经有一个500亿的平台,不能不受500亿平台的羁绊,要摆脱路径依赖。

在资源上很强大,同时在发展上可以拥抱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一定保证每个都是很成功的,但要非常有热情去拥抱这些可能性,去迎接新生,包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观点地产新媒体:到了一定成功的阶段,这个企业病有很大的难度?

林少洲:这是最难的,很多企业大了以后会进入自己的舒适区,然后开始复制自己,单细胞复制,输出基因,这时候就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然后就充满了变数。

我希望阳光100可以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阳光100有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有运营和制度上的优势。

我跟易总讲,我希望我们经营团队的每个人都像当年的易小迪,那样阳光100就不得了。

他当总经理比我还早,我29岁才当总经理,他27岁就是总经理,如果大家都像那个时候的我们,阳光100的事业一定比现在更兴旺,就是那种有光荣和梦想的时代。

我们就是守护人,创造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让年轻人去冲。他现在也经常给年轻人上课,更多的把空间、机会留给年轻人,我们替他们站台,给他们解决问题,提供资源,去扶持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我们。

观点地产新媒体:所以人才上还会继续招聘一些?

林少洲:当然,我们会不断地招聘一些年轻人、有理想的人、有追求的人,这方面选择什么样的人还是很重要的。

包括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要健康的,不能是崇尚物欲的价值观,其实就讲物和心的差别。阳光100骨子里是一个讲心的企业。他应该做这类东西,他是有信仰的人,生意是他的职业,他骨子里最想做的是这些事。

我更加强调的是从市场、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还要避免过于主观,一定要做有客户的项目,盖有客户的房子。

我擅长的是把客户内心深处的东西挖出来,你别以为他只是在乎钱,那是狗眼看人低,其实他还有别的追求,这是我们更擅长的。

我不是反对复制,我是反对简单复制。好的东西其实会不胫而走。当年我们做了顺义的那个项目,北京有地的人都来找我,说你在那里都能卖得那么好,我的地好,到我这里来会卖得更好,只要你看中这块地,就跟你合作。你把项目做好了,市场机会其实会有很多。

观点地产新媒体:希望大家眼中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林少洲:我觉得我的过去是一个非典型标本,身上还是有一些代表性的。我很愿意成为这个时代的非典型,跟主流有点若即若离。

像房地产这么好的行业,我也一直在这里面,中间虽然有过起起落落,但是背后的逻辑很清楚,这么多年回头来看,其实都没变过。

我们不是单纯站在自己的角度,怎么挣钱就怎么做,我们有自己坚守的东西。市场方面,我们很自觉,别净想着占便宜,而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自觉地去做那些有难度的事。事情虽然难,天长日久坚持下来,习惯了,倒也不觉得太难,甚至练就了一身本领,积累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事,没什么人跟我们抢,更多的是合作、双赢。很傻、很奇葩,对吗?

你们也可以多一个非典型标本。

 

 

来源:观点地产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