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夺走人类工作之后会怎样?我在一场创业者大会上寻找答案

既然变革步伐无法逆转,那就至少从此时此刻开始明白世界在发生什么,并为此做点什么。

Web Summit是一个专注于组织科技类会议的机构,于2009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市成立,同年开始在爱尔兰都柏林市举办一年一度的Web Summit大会。大会主题大多围绕互联网科技,来自全球各地的财富500强公司CEO与科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在大会上比较交流心得,分享经验。RISE是Web Summit从2015年开始在香港创立的年度大会,三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是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创业者大会之一。

7月11日至13日,来自全球90个国家(地区)的14281名参会者来到香港参加了这一年度科技创业盛宴。一个引人瞩目的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夺走人类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争议地,这个问题取得了现场投票观众的普遍共识:“是的,而且很快就会发生。”代表投票者立场的红蓝圆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非常显著”和“很快”的象限内,甚至蔓延到了象限之外。可见的是,即使是正在促使这一切发生的科技行业圈内人,也对人工智能夺走人类工作的前景充满焦虑。

“由人工智能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摄影:林子人

菲律宾聊天机器人开发公司ChatbotPH创始人兼CEO Ron Baetiong在会上举例称,电话中心和接线员岗位就是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我也许就是夺走他们的工作的那群人的一员,但我相信人类值得过比重复无聊机械活动更好的生活”。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正在积极引领变革。埃森哲技术实验室(Accenture Technology)集团技术总监Adam Burden在一场人工智能主题对谈中表示,面对资本投资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迫切需求,美国和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最积极寻求人工智能运用的国家,“它们需要驱动人工智能,确保GDP继续增长”。

界面新闻此前曾报道过,《彭博商业周刊》把2015年定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元年,因为在那一年里,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有了明显的提升。据艾瑞咨询《2015年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市场研究报告》,这一年中国技术团队的语音识别率突破95%,视觉识别在LFW数据库中达到99.15%。

百度指数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的搜索平均值一直呈波动上升的走向。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商业智能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有近百家创业公司,其中约65家获得投资,共计29.1亿元。今年3月的“两会”期间,人工智能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Test in Asia数据库显示,中国整个科技行业在2017年上半年总计完成了278亿美元的融资活动。据IT桔子数据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事件,不到10起,总融资额却高达近50亿元。

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极度短缺也侧面印证了这个领域如火如荼的发展现状。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供求比例仅为1:10,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在RISE开始的前一个周末,《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来到上海出席“主动进化·造就未来大会”。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体中文版腰封上,《人类简史》的推介语是“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接触历史的枷锁,看到多种多样的未来”,而《未来简史》是“打开人类未知未来之窗”。

这两本书在中国的销量都是150万册。中信副主编、经管分社社长朱虹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采访时表示,《人类简史》从社科领域口碑书变为全社会热议的畅销书,实际上是因为互联网圈对这本书的推崇。因此在为《未来简史》做营销时,中信首先瞄准的就是关注人工智能的互联网企业相关人士,“他们这些意见领袖,要掌控未来发展方向、趋势类的这批人”。

当我们还在为“人工智能抢夺工作机会”感到忧虑的时候,赫拉利直接在《未来简史》中预言了一个近乎绝望的场景。“我们可以有6条手臂甚至更多。有些手臂可以不由自己大脑,而由人工智能来控制。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逐步取代人类的职业,未来 99% 的人类将变成无用之人,许多人都将会失去经济价值。更可怕的是,一旦低级智人丧失了军事、经济价值,精英阶层与政府可能会丧失投资教育、健康、福利的动力,最终导致他们被整个系统抛弃。这将是无与伦比的噩耗。”他在“主动进化·造就未来大会”的演讲中说。

采访完赫拉利再来到香港置身于科技圈内人之间听各路大咖讨论人工智能,那种感觉颇为奇妙。在历史学家企图用大历史的逻辑阐释未来、对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无节制运用发出警告的时候,真正推动技术发展、触发变革的人们显得对未来充满信心。

“传统工作市场的百万个工作机会会被取代,例如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维修工人,这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有研究显示,到2025年,全球2亿个工作机会会在我们进入自动驾驶汽车时代后消失。你觉得这是希望还是炒作?”

“我希望这是真的,”瑞士AR汽车导航公司WayRay创始人Vitaly Ponomarev在一场对谈中这样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我相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成为比人类更好的司机。我们的马路会更安全,更少的人会因为车祸丧命。我绝对相信这个预言是真的,而且我实际上正在参与这个过程。人们也许会害怕机器,害怕变革,但我个人相信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在此呼吁政治家们不要因为需要担心丢失工作机会的选民们的选票而阻止变革。如果我们现在做了在短期内不太受欢迎的决定——因为在未来会造成工作机会流失——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我们会目睹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那些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会尝试去找新的工作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WayRay于3月14日宣布获得1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方为阿里巴巴,其他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500 Startups、英特尔资本、Accel Partners、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以及Y Combinator。目前,WayRay累积融资已达3000万美元。

Burden认为,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提升人的能力。“对我们来说,(人工智能)增强了我们的能力。很多公司投资人工智能是为了节省成本,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观点。它们如何增强人的能力才是关键,”他说,“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教人如何使用机器而不是如何训练机器,这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未来,首席人力资源官的角色绝对会发生改变。人工智能会变得像员工一样,它们同样需要监管,需要培训项目,HR要想如何像培养员工一样培养人工智能。”

加州计算机软件公司毕威拓(Pivotal)数据研发副总裁Elisabeth Hendrickson在对谈中认同Burden的观点。“机器人不是要来取代你,而是把你变成超人。它会提升你的工作能力,让你更容易地开展工作。它将把你从琐事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为最有创造力的领域创造价值。”她说。

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指出“生命科学家近几十年间已经证实,情感并不是只能用来写诗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所谓的艺术创造也不再是人类独有的技能。WPP集团首席数字策略官Scott Spirit则在RISE会场以智威汤逊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在2016年与ING合作推出的营销策划“下一位伦勃朗”为例强调人类智慧和创造力不可撼动的重要性。

“下一位伦勃朗”是一幅完全由电脑设计、3D打印出来的油画。智威汤逊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分析了伦勃朗的346幅画作,画作题材由伦勃朗的创作偏好决定(30多岁的白人男性),面部识别和机器学习软件分析了伦勃朗的绘画风格,以便在全新的画作中毫无痕迹地再现伦勃朗的绘画手法,3D打印机则系统地还原了伦勃朗的笔触。

完全由大数据和3D打印制作出来的伦勃朗风格油画。图片来源:WPP

“我认为技术真的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创作的工具。最终,艺术、音乐都是从人类的内心涌现的不是吗?所以我认为技术可以起到作用,但我们人类需要是创意过程的一部分。”Spirit说。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在201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机器发展到识别自然语言的能力和普通人持平的程度,即电脑能够理解人们日常交往中的对话,工作自动化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但如果现有技术保持当下水平发展的话,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仍然是最不容易被自动化的。

但无论是赫拉利还是科技行业领袖,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技术是将帮助人类还是毁灭人类。“我们可以计算出我们将失去多少工作,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的代价是什么,但我们还不清楚它的好处有多少。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更确定的方面。我们倾向于夸大坏事,这是人性。”香港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陈睿潼这样对我说。

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人都确定的:在21世纪,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而对我这样社科专业毕业的科技外行人来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人机大战”中,意识、情感、逻辑、创造力、分析能力或许才是比编程能力更重要的制胜武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

“我们越使用技术工具来创新,就越需要滋养我们的创造力、强调我们身为人的一面,”陈睿潼说,“如果我们在学校系统之外不学习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二等机器人。为什么?机器人的记忆力比我们好得多,他们的计算速度比我们快得多。这意味着,在这两个方面,它们比我们强,他们是一等机器人。我们要如何展现人的能力,和机器及他人合作就是关键了。我相信人类、技术和机器可以融为一体,但在此之前我们不能忽略可以通过人文学科培养的软技能——你仍然需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你仍然需要批判思维,组织信息连点成线。这是为什么人文学科能够帮助我们。”

赫拉利在上海用这句话结束他的演讲:“如果你不喜欢我刚才所讲的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情景,甚至感到有点害怕的话,你仍然可以做一些事情去改变未来。”在RISE,你能见到那些正在为了“改变未来”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听到他们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而这或许就是我在RISE获得的关于“人工智能夺走人类工作”的新认识:既然变革步伐无法逆转,那就至少从此时此刻开始明白世界在发生什么,并为此做点什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